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件
导入新课: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能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接踵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让我们将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间,中国在服饰、娱乐、礼仪等方面的变化做一比较,就会明白了。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重点了解“断发易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原因(难点)。形体修饰——“断发易服”休闲娱乐——报刊与电影礼仪习俗——移风易俗清朝皇帝的龙袍清朝皇服:身份地位的象征清朝官服:身份地位的象征感悟:在古代衣服的式样,颜色,装饰,反映了人的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尊卑,乃至王朝的更替!统治者用烦琐且界线清晰的礼仪制度使社会等级制度深入到每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汉族男子服装主要有袍、褂、袄、衫、裤等。图中人物合影几乎包揽了当时所有款式。清朝普通男装满族男装西方文明晚清男装长袍马褂西装革履晚清军装的变迁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时代缩影:从孙中山服装看男装变迁民国晚清清朝孙中山先生设计了中山装“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中华文化习俗辞典》礼义廉耻三民主义以文治国五权分立清代普通女装满族女装汉族女装上袄下裙嘉庆后,女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女装。对此惨状,张爱玲曾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满族女服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民国初旗袍旗袍走向世界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宋美龄倪桂珍宋嘉树宋子良宋庆龄宋子文宋蔼龄宋子安1917年民国花样杂陈的男女装思考传统服饰与新式服饰体现了什么不同的思想观?•新式:•则透露着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传统:体现了礼制所规范的等级制度社会生活之服饰演变篇时间表现特点清朝民间:随西式服装传入的影响,但仍保留传统的民族特色,形成中西合璧的中山装与旗袍。政府:改革官服民国政府:形成中西合璧的中山装与新式旗袍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颁布男女礼服形制gkxx精品课件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①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②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原因:①受西式服饰的影响。②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看看想想:陈独秀变了服饰外,还变了什么?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新时期的时尚发型“三寸金莲”始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当时五代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飘然如仙子凌波,故称“三寸金莲”。以后从宫内到民间皆仿行。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清政府曾下令废除缠足缠足大约始于五代末年,宋代逐渐流行。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旧时代,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卑及苛刻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于男人,她们心甘情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为尊。不缠足的开路先锋——康有为的女儿民主平等思想影响维新人士推动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右一为林徽因,左为她的表姐们)电影演员阮玲玉“女人解放了脚”2.不缠足运动组织/人措施结果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害处成效不大晚清官员劝戒缠足维新派人士女权运动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成效不大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时间概况结果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法令影响不大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强制剪发彻底革除1.断发运动社会生活之移风易俗篇gkxx精品课件为什么说“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1)“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中国人思想的变化。(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迫于形势,中国政府也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3)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探究]小结:形体修饰服饰足形发型长辫剪辫缠足放足“衣冠之治”——无等级限制、多元化民族压迫——政治倾向男权压迫——男女平等西装中山装旗袍长袍马褂上袄下裙中西合璧彻底变化缓慢传统社交礼仪作揖请安跪拜三拜九叩1793年82岁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1816年嘉庆召见英国驻印度总督阿美士德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民主共和精神影响希特勒与溥仪握手致意西方礼仪的冲击清末的传统婚礼民初的新式婚礼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的推动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旧式●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完全新式)葬礼(funeralrites)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直系亲属披麻带孝,在死者的坟前行跪拜礼。地上的白色小棍是用来驱鬼“哭丧棒”。给死者焚烧纸钱。丧礼的演变传统葬礼1925年:孙中山讣告、追悼会社会习俗演变表现呈现特点见面礼()—鞠躬、握手受封建礼教束缚,陈腐、刻板到文明、简化,体现平等自由。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要集中于通商口岸等地,广大内地及农村几乎没有变化。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葬礼厚葬—()社会生活之移风易俗篇3.社交礼仪与婚葬仪跪拜、作揖(自由恋爱文明、卫生、简洁小结:礼仪风俗婚礼见面礼葬礼跪拜、作揖身份的不平等——人格的平等厚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鞠躬、握手自由恋爱、幸福婚姻文明、卫生、简洁重礼轻爱——重爱轻礼铺张浪费、迷信——无等级差别、摒弃迷信彻底新旧杂陈小范围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启民智;立言议政,舆论监督。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大众传媒之报刊篇阶段具体表现出现1815年,英国传教士出版了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之后,外国传教士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中文报纸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之后,中国出现了各类报刊。发展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报纸成为()得武器。普及(),随着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民众开始产生新闻观念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新文化运动后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定军山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默片之星-阮玲玉原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幼年家贫,父亲早死.1926年开始拍片.1929年转入联华影片公司,以《故都春梦》奠定了演艺地位.30年代受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相继主演《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新女性》等影片.一生共拍摄影片近30部,塑造了旧中各阶层的妇女形象,表演质朴细腻,善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因遭造谣诽谤,在日记中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于1935年3月7日午夜含恨自杀.大众传媒之电影篇时间概况评价1896年()“又一村”放映西洋戏电影中国最早放映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京剧短片()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1913年《难夫难妻》,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中国第一部()1931年(),旨在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中国第一部()上海徐园《定军山》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的客观影响2、先进中国人及政府推动3、中国社会自身变革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二、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原因:地域:风格: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②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三、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1、促进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2、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课堂总结在西方工业文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政府及先进中国人合力作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革命,改变了人们思想。一句话:变化来自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的结果。中国近百年的社会生活是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按照中国人民自身的生活逻辑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其变迁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四幅图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A.①②B.①③C.①②D.②③√③京剧②中山装①旗袍巩固提高2.老照片能生动鲜活地再现历史的真实。以下是一张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子的照片,由此可以获得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是①首开“断发易服”之风气②当时剪辫子被视为是革命的表现③革命已波及到社会生活层面④民国临时政府的各项举措得到百姓大力支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诗词等文学体裁中时常蕴含着丰富的史料。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社会本质问题是A.倡导女权运动B.生活全盘西化C.革除生活陋习D.工业文明冲击√4.民间俗语等作为史料更易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
本文标题: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3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