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大连教育学院张杨信息素养•国内外发展状况•理解•培养途径•互动讨论1994年至1999年,上网学校比例从35%提高到95%,美国中小学校全部上网目标基本实现。与此同时,美国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据美国《教育周报》和“教育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至1999年4月,97%的教师已使用了计算机,其中87%使用了专为中小学开发的教学软件,80%使用了一般工作软件(如文字处理等),66%使用了电子教学辅助资料(如百科全书光盘等)。有1/3的中小学教师表示,他们可以自由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堂教学或收集信息、开发课程和辅导学生。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诸多方面: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和处理并作出决策等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2年美国学者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nd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3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1.信息素养标准一:能够快速地有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标准三: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标准四: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标准五: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标准六: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3.社会责任标准七: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标准八: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标准九: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从上述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及信息素养的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不仅仅指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信息技能,而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和学习的责任,将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具体而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很显然,这些能力是围绕个体学习者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或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这些能力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过程活动能力注意事项1任务确定,信息需求分析1.1确定任务(或信息问题)1.2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分析、归纳能力任务的设计、要求和评价2搜寻信息的策略2.1讨论所有可能的信息来源2.2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来源比较、规划能力多信息源检索策略3检索和获取3.1检索信息来源3.2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甄别、评价信息源的可靠性、科学性4信息的使用4.1在信息来源中通过阅读、观察、比较等方式来感受信息4.2筛选出有关的信息信息分类、信息管理结合任务判断信息的价值5集成5.1组织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5.2展示和表达组织好的信息信息加工、表达、交流技术服务于内容和任务需要6评价6.1评判学习过程(效率)6.2评判学习成果(有效性)过程、结果多主体评价重在激励、诊断;避免形式一些公众和教育者普遍认为只要把学生培养成熟练操作计算机,就是具有计算机素养的人,但却对计算机素养的真实意义缺乏清晰理解这种情况。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操作计算机熟练到会玩DOOM游戏的学生能被认为具有计算机素养吗?2.一个在学校里只会运行教程程序或集成的学习系统的学生将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足够技能吗?3.使用基本文字处理软件的一些技能是否足以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高一级教育?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文字处理工具写稿、能用CD-ROM数据库检索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关注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用计算机、为什么要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可能仍然对如何将这些各种各样的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缺乏理解。指导纲要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专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培养信息技术兴趣和意识–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对于人类的影响–信息能力(获取、传输、处理、应用)–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良好的信息素养,终身学习合作学习的手段理解•信息意识•信息基础•学习方法•信息思维•技术应用•在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或能激发兴趣的任务中•有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信息意识•运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技术•从问题到信息世界的转换及解决的信息思维方式•技术的作用、效果,应用举例,创造性使用培养途径•教学环节•渗透:潜移默化,只言片语教学环节•导入情境(标注)•搜集信息最佳途径、方法、准确•学习方法•技术应用•展示评价1、“用颜色填充”与“喷枪”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在画什么地方最合适?2、“铅笔”与“刷子”有什么不同,刷子用来画什么比较合适?教学注意•理解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打好基础,明确,熟练•技术过多要取舍•学习方法指导信息素养体系的分析•层次性发展(兴趣到自觉,操作到理解,技能到能力)•综合性发展(各个要素并重,相互渗透)•衔接性发展(小学、初中、高中的联贯性)
本文标题: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