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案汇总
1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古城文化精选》课程教案专业班级教师授课时间教学课题第二章:楚国与荆州古城学时2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楚国的出现与发展2、使学生明了楚在荆州留下的佳话教材分析重点1.楚族的兴起2.楚国的历史与典故难点楚的兴起与产生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由“《离骚》时的句子”导入课题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楚国与荆州古城一节课重点讲“楚与荆州的关系”二节课重点讲“楚的历史典故”2版书设计楚国与荆州古城一、楚族的祖先——黄帝1.颛顼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2.重黎、吴回被封祝融,职责首先是司火。3.祝融的后裔有八姓,其中祝融部落的一支芈姓部落被迫南迁,和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在南方形成一个强大民族——楚族。二、楚族的兴起1.西周初年,鬻熊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2.鬻熊之子熊丽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3.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他整军习武,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楚都城——纪南城四、楚国的历史与典故1.有熊氏的来历-民间传说2.倾城之恋——季芈畀我3.巫山云雨4.问鼎周室5.上下其手作业查阅一楚国的历史典故,并用作业本记载摘录教学后记3第二章楚国与荆州古城一、楚族的祖先——黄帝太史公司马迁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zhuanxu)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革新者和爱国诗人屈原也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都说明楚族的祖先是颛顼高阳氏,而高阳氏又是黄帝的孙子,所以楚人的始祖应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黄帝。颛顼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其活动范围在帝丘(今河南濮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也就成为楚族钓最早发祥地。其时,楚人尚处在原始社会后期阶段,并无文字可考。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是帝喾(ku)高辛氏的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来共工氏作乱”重黎被派去平叛,因镇压不力,为帝喾所杀。帝喾杀重黎后,又以其弟吴回担任火正,复为祝融。祝融,虞翻注:“祝,火争融,明也。”韦昭注:”祝,始也;融,明也。”可见火正和祝融,都和光明联系在一起,其职责首先是司火的,生当火官之长,死当火官之神。《国语·郑语》载: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这说明,重黎、吴回时期,除了掌握取火的知识外,还能观象授时,对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司马迁说:“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祝融的后人,一直典掌天地,管理耕作,是我国上古时代拥有先进经济和文化知识的部落。祝融部落和夏王朝的关系很密切。《国语·周语》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今嵩山。《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墟也。”郑,即今河南新郑。可见他们是和夏族部落活动于同一地区,并同时发展起来的。祝融之后,由于不断的繁衍,产生了许多新的氏族《国语·郑语》记,祝融的后裔有八姓,其时正处夏、商交替之际,中原地区争斗激烈,祝融部落的一支芈(mi)姓部落被迫南迁,和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在南方形成一个强大民族——楚族。楚人后来被视为“南蛮”,或以“蛮夷”自居,实则为黄帝之后,是最早发祥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部落。二、楚族的兴起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楚族是多元的,在黄河、长江流域远古先民的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中,终于在荆楚地区形成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楚族。楚族就是以楚地而得名。但是,楚族的族源来自何方,或者原本就是楚地土生土长的民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认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蛮荆,……淮徐荆舒每连言,必系同族,且为殷之同盟。后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释》、《金文丛考》等书中,又明确认定楚人即“熊盈族”。楚之先世居淮水下游,与奄人徐人等同属东国。……4熊盈当即鬻熊,盈鬻一声之转。熊盈族为周人所压迫,始南下至江,为江所阻,复西上至鄂。胡厚宣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楚之始祖为祝融”。祝融即陆终……即遂人即黎;而陆终、遂人及黎皆为东方之民族也。……惟其后以周民族之东方压迫,及黄河流域之渐渐改变,东方民族遂多相率南迁,而楚民族势力甚强,乃渐扩土于南方之江汉流域。郭、胡二先生倡楚族东方说,至今仍影响深远,不少学者从此说。屈原《国殇》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与刚强英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的胸怀。楚国吞并了如此众多的国家。纵横跨越今天的11个省,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黄瑞云先生在《楚国论》一文中说:“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张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说:“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三、楚都城——纪南城纪南城,又称郢,位于荆州以北五公里,因“城在纪山之南”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纪南城现存城址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为15.75平方公里,比现在的三个荆州城城址还要大。围绕城址所筑的城垣,周长15.5公里,高4米-7.5米,可在其上并行三辆卡车。城垣均为夯土筑成,坚厚牢固。有的地段保存相当完整,其中以北边城垣保存最好。江陵的纪南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首都,当时称郢都,因在纪山之南,也称纪郢。如今,纪南城南北土城上各立一大石碑,“楚纪南故城”五字为郭沫若所书。纪南城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规模很大,城墙周长15.5公里,至今有的地段仍高达6.7米,经夯土筑成,非常牢固。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纪南城),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迫使顷襄王迁都河南淮阳为止,这个地方作了411年首都,共20个王在此执政,先后统一了近50个小国,可谓楚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汉桓谭在《新论》中说:“楚之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是说,当时城内车碰车,人挤人,早晨穿出去的是新衣裳,晚上回来就被挤成破衣裳了。足见当时的繁华。楚国的大事几乎全发生在这儿,我国最早使用的黄金币、吴起变法都出自这里,孔子、庄子、墨子都曾出入纪南城,屈原曾在这里当过“左徒”(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自白起“拔郢”后,这里就成了废墟,杜甫曾在这里吟道:“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但通过从这里发掘出的文物,仍能看出当年的壮阔,楚王台榭及其它著名建筑仍历历可寻。纪南城内外的地里都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据勘测,仅2万5千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古墓200多座,被文物界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郢作为楚都,自文王徙郢至白起拔郢,前后达400余年。因位于纪山之南,后世称郢都为纪南城。郢都故城在今江陵县城北约5公里处,地势大体平坦,虽有少量土丘而起伏不大,夯筑的城垣大部仍凸现在地面上,有28处豁口。一般残高4~8米,底宽30~40米,上宽10~20米。夯土每层厚约10厘米。墙身与护坡有明显的分界。外护坡底宽约6米,内护坡底宽约10米。全城大致为方形,东西较南北稍宽。北垣长3547米,西垣长3751米,南垣长4502米,东垣长3706米,周长为15506米。城址面积约16平方公里。已知有七座城门,北垣二门,西垣二门,南垣二5门,东垣一门。其中,北垣东门和南垣西门为水门,有古河道贯穿,今仍通水。东垣中部偏北经钻探也有古河道横穿,估计也有水门。发掘了西垣北门和南垣水门,从而查明了郢都两种城门的不同形制。西垣北门有三个门道,用两座夯筑的隔墙分开。中门道基宽7.8米,北门道和南门道的宽度都是中门道宽度的一半,两座隔墙各宽3.6米,长10.1米。门道内各隔墙上都没有发现柱洞之类的建筑痕迹。南垣水门是一座木构建筑,遗迹有南北走向的六排木柱和两排挡板。发掘的结果证明:都城一门三道的制度,最早在春秋战国之交已经出现了。一门三道的水门,迄今独见于郢都,无疑是楚人的创造。在都城东南部和东北部有许多夯土台基。东南部由一条南北走向的古河道分成两半部,西半部的夯土台基尤为密集。西半部的东边和北边有夯土墙的遗迹,应是围墙。30号台基,呈长方形,长80米,宽54米,残高1.2~1.5米,年代为战国早、中期,其墙基用“筑基”方法筑造,先在地面筑出宽约3米的基础,在基础上加筑宽约1米的墙基,而后在墙基上加筑墙壁。这处建筑遗迹,从它的基址规模和营造制度来看,可能是宫殿建筑或官署建筑。郢都的东南角和东北部的中心地带,也有较多的夯土台基,可能是邸宅区。郢都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是井。水井密集的地带,在城址的中部偏北。在长约1000米、宽约60米的范围内,发现了水井256座、窖址6座。郢都的西南部,残存夯土台基不多,发现了炼炉遗址,可能是铸造作坊区。已在城址内发现的砖瓦有空心砖和板瓦、筒瓦、半瓦当、瓦当等。空心砖有拍印的花纹,板瓦、筒瓦、瓦当饰绳纹。郢都交通便利,因而商业甚为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云:“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据安徽寿县出土楚怀王六年所制鄂君启节铭文载,其持舟节,可在一年之内自鄂地起,进出包括郢城在内的九个城邑而免征关税,郢城内设市,称郢市。《古本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十七年,有一鹤三翔于郢市。”此郢市。有可能在宫城之北,龙桥河古河道之南。桓谭《新论》云:“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蔽也。”由此可知郢市之盛。郢城之外筑有离宫。《左传·文公十年》载楚穆王使子西为商公,“沿汉”氵斥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杜预注:“小洲曰渚。”《水经·江水注》载:“(江水)又南过江陵县南。……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可知在迁郢之初已在江边修筑离宫。四、楚国的历史与典故熊绎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历史是艰苦卓绝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两言“筚路蓝缕”,皆指楚国熊绎至熊仪(若敖)、熊胸(蚧冒)等十余代君王。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与共。面对周边各国存在的威胁,尤其是面对北方周朝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军经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
本文标题: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案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6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