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绪论(7)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以下5点:1)跨学科性。2)系统性。3)全变性。4)实用性。5)科学性。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3、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2018.04)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掌握个体动机激发与行为选择、强化的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合理用人提供理论依据。4、简述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2018.10)答: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团队建设、群体冲突及管理等。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5、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答:组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待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6、简述领导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答:领导行为研究主要研究领导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解释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发挥领导者带领组织成员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领导行为研究包括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其目的在于掌握领导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高效实现组织目标。7、简述常用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15)1、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答: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即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每一个人的所有活动都会受到利己心的支配,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就称为经济人。基于“经济人”的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2、简述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2016.10)答:“社会人”假设产生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有:(1)人是“社会人”(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3、简述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有哪些?(2017.10)答:(1)管理人员不应该关注主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2)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的基础上:,还要关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3)实行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个人奖励制度。(4)管理人员要进行职位轮换,在员工和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5)主求“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4、简述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答:‘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基于自我实现人的管理:1)管理重点的变化。2)激励方式的转变。3)管理制度的变化。4)管理职能的改变。5、简述‘复杂人’假设管理措施。(2017.4)答:‘复杂人’假设管理措施:(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6、简述X理论的基本观点。答:X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5点:1)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4)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7、简述Y理论的主要观点。答:1)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2)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3)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5)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6)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8、简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答: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4)刺激影响行为。9、简述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答: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三点:1)托尔曼的理论。2)赫尔的理论。3)斯金纳的理论。10、简述群体动力的内涵以及理论启发。答: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各种因素“力”的相互作用,并对群体成员在资源利用、任务实施以及关系维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力。群体动力理论启发人们要学会从内因的角度去考察、研究群体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从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群体氛围中去把握群体行为的变化过程。群体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总和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可能大于或小于总和。11、简述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答: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有以下6点:1)目的性。2)自主性。3)社会性。4)连续性。5)持续性。6)可塑性。12、简述个体行为规律产生影响要素。答:环境、需要、动机、行为、目标13、简述个体对于刺激反应的几种情况。答:个体对于刺激反应有以下3种情况:1)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2)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行为。3)不同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会引起相同的行为。14、简述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答:(1)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主要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两个方面。(2)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含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又称人格,是指个体拥有的,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构成。15、简述意志活动的特点。答:意志活动的特点有以下三点:1)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16、简述意志的表现:坚毅性、果断性、自制性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12)1、简述需要与动机的关系。答:(1)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2)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3)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2、简述动机的三种机能。答: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其具有以下三种机能: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3、简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表现及其应用。答: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如下: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错误的动机有时候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4、简述如何有效运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答: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不论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如何复杂,都能明显地揭示出需要、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即需要→心理紧张→动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需要满足→新需要产生。遵循这样的规律,管理者即从宏观上掌握下属的心理,并能根据此制定相应的较为科学的管理措施,高效实现组织目标。5、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价值观的作用)(2017.10)(2018.4-论述)答: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四方面: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2)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3)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4)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6、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答: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有以下四方面:1)调整功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并把这种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2)自我保护功能:能使得个体在受到挫折时更好地保护自己。3)价值表现功能:个体能够借用其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4)知识功能:在个体所能知觉到外部世界中寻求一种稳定、一致的或者可预测的行为倾向。7、态度对行为的影响。答: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四个方面: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3)态度影响忍耐力。4)态度影响相容性。8、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2017.4)答: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1)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9、简述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答:社会知觉是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总之,它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具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的特征:(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知觉过程的双向作用性(3)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10、知觉对象的特征。答: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这种整合遵循以下四点规则:1)接近律:在时间、空间上接近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2)相似律:具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知觉为一组。3)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4)连续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11、简述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答: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选聘员工(2)决策(3)创造力(4)激励(5)领导力(6)谈判12、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答: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有以下6点:1)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2)组织公民行为能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3)组织公民行为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4)组织公民行为能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5)组织公民行为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能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6)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8)1、简述群体结构变量的内容。答: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角色、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构成以及群体凝聚力。2、简述群体规范的作用。(2016.10)答:群体规范的
本文标题: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9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