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社会学基本范畴社会(society)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具体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词源在中国的古籍中,“社会”一词始于《旧唐书.玄宗上》(本记第八)。书中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并就千秋节先赛白帝,报田祖。然后坐饮,散之。”此处“社会”一词是村民集会的意思,是一动名词,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社“是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孝经.纬》记载:“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会”为聚集之意。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古籍中有时也指“社”是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在西方,英语society和法语société均源出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汉字“社会”,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中文的“社会”一词才有现代通用的含义。社会的特征1、它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由人群组成,但不像动物结群那样生活,人类文化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而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2、从事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进行生产。3、在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社会群体。它独立存在,不从属于任何其他群体。4、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5、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社会的又一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社会都是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份遗产;同时,它又各周围的社会发生横向联系,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非连续性。6、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社会的类型K.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提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并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后来人们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5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极其初级阶段)。社会学对于社会类型还做了其他区分,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可以分为:1、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这是最早和最简单的社会,其特征为:靠狩猎和采集果实生存、社会群体较小、生活区域变动不居、几乎没有专门的劳动分工、建立在血缘和亲属联系的基础之上。2、畜牧的社会。它通常出现于不适于耕作而适于放牧、饲养牲畜的地区。其特征是:开始出现剩余产品、私有财产,以及等级、阶级、群体间的冲突和战争,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制度开始形成。3、初民社会。它是在适于耕作的地区,随着人们初步掌握耕作方法而出现的。其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上升为主要生存方式,狩猎与采集果实降为次要方式,出现了较大规模定居的社会群体,与畜牧社会一样,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4、农业社会,亦称“前工业社会”。它是随着“犁”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犁的发明,铁具的使用,畜力、风力、水力的应用,为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小作坊手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社会阶级体系和分层体系更加巩固,官僚制度、官僚阶层有了很大发展。5、工业社会,亦称现代社会。它是自17世纪~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蒸汽机、电力等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自然力之后,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开始形成,出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和有复杂的劳动分工体系的专业化,形成了现代的官僚制度(见官僚制),以及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社会机构与制度。同时,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6、后工业社会。8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认为在这种社会中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得到普及和发展。其特征是:从生产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居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在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订政策的源泉;控制技术迅速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以及创造了新的“智能技术”。社会学家还从社会组织形式上区分社会类型,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礼俗社会亦称“共同体”,指传统的社会。其特征是: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传统的约束,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法理社会亦称“交往社会”,指现代工业社会。其特征是:规模较大。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个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级关系居统治地位,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此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从文化的角度将社会区分为“无文字社会”或曰“文字前社会”与“有文字社会,以文字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统一的局面。所谓整合主要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意见整合和功能整合。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们的相互关系。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文化(culture)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词源“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的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用结构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是英国人类学的一个传统。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例如,父与子、买者与卖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只有在他们交往时才能显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上述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文化的要素1、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不是文化积淀和存贮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3、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文化的一般特征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3、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
本文标题:社会学基本范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0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