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1)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的是不断进步(2)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认识范围或将认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3)诲人不倦: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诲人不倦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的教育,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很低,屡犯错误,他不加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如子路,被人视为无恒的庸人,恶劣至甚。但他把子路改过来,并成为突出的人才,是诲人不倦的结果。(4)以身作则:孔丘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5)爱护学生:她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他对学生充满信心,对他们的发展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如公冶长是曾经坐过监牢的人,但他坐监牢并非是本人道德品质不好,而是受亲属牵连,因此,对他不应存有偏见,而应看他本人的思想表现。他对学生的健康也十分关心。颜回病逝,他哭的很伤心。(6)孔丘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问题切磋。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社会发展:(1)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2)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使文化学术下移;(3)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5)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思行合一的教学理论;个体发展:(1)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3)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4)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5)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教育内容,教学思想)(1)教育的目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又通过他们去实现贤士政治或仁政德治,批判、否定那种用人以亲、以势、以财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政治和社会不合理现象。(2)教育内容:①政治和道德教育: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通过“尚贤”,破除世袭特权、实现贤人政治。墨翟认为,要通过这多方面的教育,来养成兼士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②科学和技术教育:这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③文史教育:他认为,儒家的六艺具有腐朽、寄生的特点,只需学好对实现“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并多实践即可。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这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其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辩论,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3)教学思想方法:①主动,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要主动上门请教②创造,对古代好的东西继承,在今天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③实践,主张以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④量力,其一,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其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力而教。※简述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及历史意义。这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如光学,这是墨家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墨家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索了一系列光学基本问题。墨翟和墨家的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也有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器械制造。首先是战争攻防器械。《墨经》还记在了制造云梯的技术;其次是生产机械,如制木鸢。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民间,为私学提供了学习的材料。2.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扩散民间,为私学提供了教师。3.社会许多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生员。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2.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数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运动。3.使教育内容和方式得到新的发展。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一.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二.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三.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他主张采用德政,德政是要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得人。而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他有提倡“学而优则仕”的人才培养路线。四.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他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取了有用学科,又对学科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五.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主张“学而知之”,学习面要广,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把学习思考结合起来。他还强调“学以致用”,学是为行服务的,能够行,也就证明已有学。(2)启发诱导。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3)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即有针对的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好学、乐学,要不耻下问,实事求是,只有师生双方协调合作,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学才能成功。六.主张自觉修养德行要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道德修养应该遵循以下要求:(1)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2)克己,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3)力行,要言行一致,努力实践(4)中庸,做得过分或者不及的情况都不好最好是做到恰到好处(5)内省,不管是道德认识还是道德实践,都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6)改过,没有人不犯错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试述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及特征。原因:(1)由于社会动乱,官学衰落,士人失学,这是最直接的原因。(2)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3)受佛教禅林的影响。佛教往往在山林名胜处建立禅林精舍,书院大多建在名胜之处,显然是收受到了禅林的影响。特征:(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2)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3)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试述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及意义。原因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实力增强,形成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衰落,但由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央集权。统治者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③阶级条件:唐朝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也是科举制实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积极影响(1)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2)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科举制的出现,把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途径。(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科举考试重视考生的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出身和门第,容许平民子弟参加。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消极影响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举制有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情况。评分时,主观随意的因素往往影响着评分的客观性。第三,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以死记硬背为主。简述独尊儒术政策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推名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①专立五经博士②开设太学③察举制确立影响:A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影响。B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充对学习有哪些重要论述。(1)学知与闻见:“圣人”过人的料事能力首先是他积累了比常人更为丰富的可以作为“准的”的经验和知识。“闻见”是圣人积累经验知识的一个基本手段。他们一方面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接受间接知识。(2)思考与求是:要使经验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少不了理性的思考。要使立论成立,不仅仅要有雄辩的推理,更要有事实的根据,有实践的检验。(3)“问难”与“距师”: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打破为师是从、唯书是从的心理。敢于提出质疑;对于明显的错误,要敢于否定,敢于批判。为了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创造可以充分激发思维的学习境界。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1)遵循严与慈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将二者相结合,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不善于教孩子的家长,往往重爱轻教,不加管束,往往失去威信。(2)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偏宠儿童的父母,虽本意是要厚待之,然而实际上是为其招来祸害。(3)语言的学习应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4)注意道德教育,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方面。(5)立志的教育,即为生活理想的教育,要求士族应教育其后代以实行尧舜的政治思想为志向,继承世代的家业,注重气节的培养,不以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为生活标准。韩愈的《师说》提出了哪些主要教育观点。(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所谓“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所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所谓“解惑”是解决“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3)以“道”为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本文标题:教育史简答论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1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