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古史课件6——东欧封建国家(2012.6)
第五章东欧的封建国家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1.了解拜占廷帝国中古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对拜占廷长期存续的影响;查士丁尼及其《罗马民法大全》。2.掌握基辅罗斯封建制度建立与历史发展的特点。3.了解捷克的宗教改革。重点:⒈5—6世纪拜占廷帝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2.查士丁尼及与《罗马民法大全》3.胡司宗教改革主张。4.俄罗斯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其特点。参考书目•陈志强《独特的拜占廷文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苏]列夫臣柯《拜占廷简史》,三联书店,1962年版。论文陈志强:1.《关于拜占廷史起始年代问题》,载于《南开学报》1987年第4期。2.《拜占廷军区制的主要历史作用》,载于《南开学报》1990年第6期。3.《拜占廷灭亡的经济考察》,载于《世界历史》1990年第4期。4.《关于拜占廷毁坏圣像运动之影响的研究》,载于《世界中世纪史新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拜占廷毁坏圣像运动的原因》,载于《世界历史》1996年第3期。6.《拜占廷军区制和民兵》载于《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梁作幹:《拜占廷:中世纪的古代社会》,载于《暨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章秉孚:《罗斯、罗斯国及俄罗斯称呼之由来及相互关系》,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郑玮:《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和小农勃兴原因分析》,载于《历史教学》2004年第6期。第一节早期拜占廷一、拜占庭帝国的由来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东罗马帝国,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地中海东部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的上游、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等,是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的旧址而得名。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是公元前656年希腊航海家比柴斯(Byzas)所建,是控制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重要关口。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重建,并迁都于此,故改为君士坦丁堡。476年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东罗马继续保持了政治、经济上的繁荣,成为东地中海的一个强国。直至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比西罗马帝国长存千年之久。拜占庭帝国与东罗马帝国帝国不能等量齐观,二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东罗马帝国可视为罗马帝国的继续,是罗马帝国在东部的统治,但拜占廷帝国则是一种与罗马文明、阿拉伯帝国并行于世的传统文明,具有明显的“半东方性”,换言之,拜占庭帝国的早期可视为罗马帝国的继续,中期以后则独立于西方,发展成为与罗马帝国迥然有异的文明。从8C后开始,拜占庭帝国则具有鲜明的近东特色。这时帝国的地域大小缩小,只占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部分地区。这是一个说希腊语、以东正教为中心、并保存一些古典文化遗产的国家。二、拜占廷帝国存在千年之久的原因1.经济方面:(1)帝国内部没有出现严重的奴隶制危机。拜占廷农业的基础是隶农制,农业上多是中小型田庄,奴隶制大庄园生产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奴隶的数量也很少,如埃及仅占总人口的2-7%,小农经济在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田庄多以隶农作为劳动基础;奴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数量很少。拜占廷的农村,隶农占人口中的多数,是农业上的主要生产者。在原先奴隶主的庄园中,一部分奴隶转化为隶农,成为半自由人,也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隶农制的发展,大大缓和了拜占廷农业的奴隶制危机。当西罗马城乡经济因奴隶制而陷入衰落之时,拜占廷的农业却依然发展。(2)手工业发达。手工业有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作坊采用奴隶劳动,但鉴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改善了奴隶的处境,如规定,杀死奴隶与自由民同罪、简化奴隶恢复自由的手续等,使矛盾相对缓和。私营手工业作坊中虽然有奴隶,但大量生产者是自由手工业者,从事个体小生产,在奴隶制危机期间受到影响较少。(3)商业很发达。拜占庭处于东西方商业要道,贸易非常发达。拜占廷的城市众多,始终保持繁荣,不仅同周围农村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而且同东西方各地也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其中君士坦丁堡是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集散地,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隶农制的发展,大大缓和了拜占廷的奴隶制危机,加上工商业的发达,使拜占廷的经济保持相对稳定、国库充实、国力强盛,得以继续存在下去。2.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国王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下设庞大的官僚机构,并且统治阶级大多是东迁而来的,为维持自己的地位,离心力不大,中央集权的运作比较有效。3.有利的地理位置首都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水,陆上一面则修筑了两堵高大的城墙(第一堵长4英里,第二堵长40英里,宽20英尺,(1英尺=0.914尺),两堵墙相距30英里)同巴尔干山脉的天然屏障连在一起,守卫君士坦丁堡的陆上进口,使入侵的蛮族很难突破。所有上述这些因素,使东罗马帝国在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蛮族的进攻面前,岿然不动。三、查士丁尼的统治及法典拜占庭早期(4——6C)经历了3个王朝(君士坦丁堡、西奥多希厄斯王朝、查士丁尼王朝)19个皇帝,其中查士丁尼可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查士丁尼时代(527——565)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查士丁尼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上台后,一心想征服西欧的各个日耳曼王国、恢复往日的罗马帝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1.政治上,镇压人民起义,加强国家统治。532年在君士坦丁堡发生的“尼卡起义”。起义群众袭击政府和皇宫,拥立了新皇帝,释放犯人,焚烧官署,起义延续6天,后来大将贝利撒留率雇拥军镇压起义,杀死3万多人。为缓和社会矛盾,查士丁尼不得不进行改革,对行省进行了合并,紧缩编制,裁减冗员,并惩治贪污,降低税收,限制贵族特权;招募庞大的雇佣军,强化皇帝的权力等。2.编篡法典,加强专制统治529年,组成了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为首的罗马法编篡委员会:•529年就完成了《查士丁尼法典》10卷的编写,包括从哈德良(117——138年)以来罗马历代皇帝的诏令和元老院的决议,删除了其中过时和相互矛盾的部分。•533年又编成了《法学汇纂》,50卷,主要是历代法学家解释法律的论文。•533年又完成《法理概要》4卷,主要阐明罗马法的原理,是供研读用的罗马法教材。•最后又将534年颁布的法令汇集成册,编成了《新法典》。以上四部合称《罗马民法大全》(或《罗马民法汇编》)法典是一部奴隶制法典。它强调:奴隶和隶农都必须隶属于主人,严惩逃亡的奴隶和隶农。但同时鉴于奴隶制度的衰弱,也允许释放奴隶。法典也强调君主集权,规定皇帝权力无限,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还提出了君权神授的原则。法典的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它是对历代罗马法的总结,将罗马法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又是后世各国研究、制订法律的基础。3.加强思想统治。他下令所有异端必须信奉东正教,并剥夺异端的财产与政治权力。4.边防上,面临蛮族的入侵,他驱逐大批民工修筑、加固边防要塞,派军队驻守。5.对外扩张目的是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重建对地中海区域的统治。扩张过程533年6月,贝利撒留率军进攻北非的汪达尔王国,9月攻陷首都迦太基,534年将汪达尔王国灭亡。535年12月,贝利撒留率军登陆西西里,次年6月攻入意大利,536年攻陷罗马,教皇投降,540年陷意大利东哥特王国的首都拉文那,554年,消灭了王国的残部,最后灭掉东哥特王国。553年,利用西哥特王国内讧,出兵西班牙,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了西班牙半岛的东南沿海地区。查士丁尼不仅要恢复往日的帝国版图,还要恢复往日的奴隶制度:554年,他颁布“国务诏书”,在收复的地区,恢复过去的行政机关、重新恢复过去奴隶主的土地、财产和特权,让奴隶和隶农重新回到原来的主人那里。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在这种情况下,他又顺乎形势,承认了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如简化释放奴隶的手续、取消释放奴隶的限额、禁止卖身为奴等。查士丁尼565年去世,他死后不到10年,西部很多地区再次沦于异族之手:568年,伦巴德人攻入意大利,建立了伦巴德王国;80年代,在西班牙的土地被西哥特人收复;七世纪后,斯拉夫人入侵,占领了色雷斯、马其顿及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兴起后又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的大片土地。7世纪中期,拜占廷的版图只剩下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一小部分地区,查士丁尼建立的大帝国重新丧失。7世纪后拜占庭开始全面衰落:533——554年,同西方20多年的战争。527——628年,同东方的伊朗萨珊王朝打了一个世纪的战争,元气大伤。7世纪30年代阿拉伯人崛起之后,伊朗首先被阿拉伯人灭亡,而拜占庭帝国在东方的省区,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北非埃及则都丢给了阿拉伯人。第二节俄罗斯封建社会斯拉夫人是罗马帝国东北部的“蛮族”之一,他们的故乡在喀尔巴阡山以北、维斯杜拉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沼泽地。六世纪时,经过民族大迁徙,呈弧形向外扩散,大致分成三支,即东、南、西斯拉夫人:居住在东欧平原西部的是西斯拉夫人,是今天波兰、捷克的祖先;在色雷斯和巴尔干北部的是南斯拉夫人;人数最多的是东斯拉夫人,居住在东欧平原上,构成了今天俄罗斯族的主干成分,他们分布在西起第聂伯河、东到顿河、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上游、南抵黑海的广大地区。一、基辅罗斯国家(一)建国东欧平原的地理环境比较差:北部地区长期被冰川覆盖,冰川退去后,到处是湖泊、沼泽,广阔的土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中部为森林、草原间杂的地带,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自古以来亚洲游牧民族西进的必经之地,斯拉夫人经常受到侵袭。自然条件的恶劣阻碍了他们的社会发展,直到公元9世纪之前,东斯拉夫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阶段。6——9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6世纪:斯拉夫人实行典型的氏族民主制度。7——8世纪:开始以部落或大家族公社为单位定居,出现了若干村落。9世纪:开始出现铁制工具,土地开始分给各个家族长久使用。战俘变为劳动力。开始形成以地域为基础的公社——维尔福(意思是绳子,因为需要用绳子丈量土地)。9世纪: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城市国家,其中以第聂伯河中游的基辅和北部的诺夫哥罗德最大。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起源于诺曼人的征服:诺曼人,斯拉夫人称之为瓦兰几亚人,他们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们与斯拉夫人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为了与拜占廷、阿拉伯人进行贸易,8——9世纪,他们由军事首领率领,入侵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占据商路沿线的城市作为贸易据点,把掠夺来的皮毛、蜂蜜等运到阿拉伯、拜占廷去销售,商路沿线的许多斯拉夫人都依附于他们。公元862年,瓦兰几亚人的首领留立克率兵夺取了诺夫哥罗德,成为诺夫哥罗德公国的第一任大公,879年,留立克死,政权落到了亲属奥列格手中,882年,奥列格率军从第聂伯河南下,占领了基辅以及附近的一些部落公国,并且把统治中心从诺夫哥罗德迁到基辅,形成了以基辅为中心、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公国。关于罗斯起源的观点前苏联观点:斯拉夫人建国——强调斯拉夫人在建国中的作用。我国观点:瓦兰几亚人入侵建国。代表是朱寰《论古代罗斯国家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1期)2.基辅罗斯公国的统治方式基辅罗斯建立初期,只是一些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小邦的联合体,各邦之间经济联系较少。大公采取的统治方式是“索贡巡行”:——每年冬初,大公带领亲兵到所属居民中,挨家挨户向人民征收毛皮、蜂蜜、蜂蜡等贡物。征来的货物,每年春季运往君士坦丁堡出售。同时,也以分配贡物的方式酬劳亲兵。——这种剥削方式没有形成依附或隶属关系。3.基辅罗斯封建制度的形成基辅罗斯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原始公社制瓦解的基础上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原因:(1)居住地区自然条件差,直到公元9世纪,渔猎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奴隶制度一直没有发展起来。(2)基辅罗斯建国初期的统治方式是“索贡巡行”,没有形成人身隶属关系。(3)斯拉夫人没有通过对外掠夺发展起奴隶制。斯拉夫南面的游牧民族——波洛伏齐人和佩彻涅格人常常掠夺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处于防御状态,也不可能通过对外掠夺发展起奴隶制。(4)受拜占庭的影响。邻国拜占庭处于较高的文明阶段,封建生产关系早已经确立,斯拉夫人在建国前就与拜占廷有比较密切的贸易关系。988年,大公弗拉基米尔宣布东正教为国教,
本文标题:中古史课件6——东欧封建国家(2012.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1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