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某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实例
某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实例摘要:本文通过对某一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实例,介绍深基坑支护的方法,供同行参考。【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oahigh-risebuildingdeepfoundationpitsupportingexamples,thispaperintroducesthemethodofdeepfoundationpitsupporting,refersforthecolleague.【keywords】high-risebuilding,deepfoundationpitsupporting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工程概况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主楼地上层,地下层,本工程基础向北10米为民房,拟建建筑物基础埋深约-6.5~8.0m(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筑物为框架结构,桩基筏形基础。根据现场勘查,场地较为平坦。二、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1、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察等级为乙级,勘探点沿拟建建筑物角点及周边线布置,勘探点间距控制在30m以内。此工程位于河北平原东南部,处于黄河―漳卫河冲洪积平原与滨海冲积海积平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地貌单一,地势略有起伏。根据钻探揭露、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将场地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地层编号岩土名称岩性描述及评价①素填土黄褐色、松散、稍湿,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局部以粉质粘土为主,含砖块等。层厚0.4―3.9m。②粘土黄褐色,局部为黑灰色,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粉土与粘土互层,含锈斑,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可塑,中压―高压缩性,层厚0.3―7.0m。③粉土浅黄色―黑色,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粉土与粉质粘土互层,含云母,湿,密实,摇震反应迅速,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低,中压缩性,层厚0.5―5.0m。④粘土黄褐色―黑灰色,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粉土与粉质粘土互层,含锈斑,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可塑,局部软塑,中压―高压缩性,层厚1.3―6.6m。⑤淤泥质粘土黑灰色,流塑,高压缩性,层厚1.4―2.3m。2.水文条件浅层地下水埋藏浅,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工业,民用弃水入渗回归。由于区内地形平坦,坡降小,侧向径流微弱。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因素的影响,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0.7―2.75m,年高水位多出现在汛期的8―9月份或稍滞后些时间,低水位多出现在5―6月份。年水位变幅约2.0―3.0m。三、基坑支护:1、边坡支护目的1.1、保证结构施工空间,使结构工程顺利施工。1.2、保证边坡的稳定安全。1.3、避免边坡位移过大,保证对周边环境及建(构)筑物的保护。2、支护方案选择支护区安置房地下室北侧边坡,支护深度为-6.5m,根据现场周边情况及土层变化,此区域边坡支护采用1:0.3放坡系数,土钉墙支护形式。3、支护设计数据3.1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边坡安全等级取II级,重要性系数取1.0;3.2基坑深度:基坑开挖深度约为6.5。3.3坑边荷载:基坑边坡坡项5.0m范围内,不允许堆载。3.4土钉墙设计参数3.4.1、喷锚面层为φ6.5@250mm×250mm钢筋网和1Φ14横向压筋,喷射10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为水泥:砂子:石屑=1:2:2;3.4.2、挡水墙用灰砂砖沿坡顶周围砌筑,表面抹20mm厚1:3水泥砂浆。坡顶四周做0.8m宽散水,材料做法同喷锚面层,坡比0.02:1。3.5插筋挂网喷砼设计为防止雨水冲刷坡面及减少大风天气时坡面土造成的扬尘,基坑边坡采用插筋挂网喷砼支护。基坑边坡放坡系数1:0.7。边坡面层铺设的钢板网用T型钢筋架(摩擦锚杆)及U型卡固定,面层喷射厚度50mm厚的C20细石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子:石屑=1:2:2;坡顶四周做0.8m宽散水,材料同喷锚面层,坡比0.02:1。[剖面简图1][剖面简图2]四、开挖监控1、监控目的在基础施工及维护阶段阶段,可能会出现基坑变形和相应引起的周边建筑的变形,为确保边坡的安全稳定和工程顺利进行,及时掌握基坑边坡变形动态,便于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我们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需对边坡及周边建筑进行水平位移和变形监测。2、监测项目:基坑边坡水平位移、沉降监测。3、边坡水平位移监测方法3.1观测点的设置在土钉墙、插筋挂网散水上设置观测点,观测点间距15~20m。3.2、观测点制作利用经纬仪将5cmx5cm钢板预埋在基坑上口(护坡桩冠梁或护坡散水),钢板下焊一根Ф22钢筋,保证钢板固定不动。钢板上用薄刀片作十字标记,涂彩色油漆编号。观测点的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不得随意破坏。3.3观测方法采用J2电子经纬仪来进行观测。采用视准线法在边坡散水上沿基坑边坡布点采用视准线法,即在基坑开挖深度1倍距离外的边坡上口延长线上设置工作基点,并在槽边设置一条视准线,观测点布置在视准线上。用带有刻度的标尺放在观测点上,读取数值。一般用经纬仪正倒镜4次读数取中数,作为一次观测。初始值亦要测2次,以保证无误。3.4观测周期基坑开挖深之前时建立监测点,确定初始值。开挖过程中,定时观测。基坑开挖深度小于5.0m时,每2天观测1次;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0m后,改为每天观测1次。基坑开挖至基底,且底板浇筑完成后7天,改为每2天观测1次,底板浇筑完成后14天后,每3天观测1次,底板浇筑完成后28天后,每5天观测1次,直至基坑肥槽回填完成。基坑肥槽未回填时,如发现位移量较大或有突变时,应每隔数小时观测1次。3.5边坡变形监测报警值1)、按规范要求及时建立监测点,确定初始值。开挖过程中,定时观测1~2次;如发现位移量较大或有突变时,应每隔数小时观测1次。2)、位移监测预警基坑边坡变形土钉墙预警值为38.0mm,控制值为28.0mm;插筋挂网剖面预警值为40mm,控制值为30mm。4、成果资料对观测的成果,应及时进行评定,并根据变形趋势作出预报。在施工观测中,如果发现变形异常,应及时提交变形资料。观测完毕后,提交完整观测资料。5、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5.1、各观测点和基准点要严格保护并做明显标记。5.2、观测严格按时进行,不许漏测,开挖接近槽底时,观测人员不得离开现场。5.3、基坑在土方开挖完毕后尚应继续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定期作工作回访,确保后序工程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DB11/489-2007)【2】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本文标题:某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实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3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