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在班队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在班队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松江区方塔小学张辉一、课题的提出: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于少先队的各类活动之中,通过少先队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从教育自身来看,现存的教育受教育功利价值观支配,成为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这种不完整教育的种种弊端,导致教育主体性的丧失和知、情、意的割离,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制约了受教育者的自由和谐发展。从我国社会现状来看,当前社会上不少人对“人生意义”的淡漠和“生命”的虚掷,缺乏效率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导致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造成这种不良状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现存教育的缺失与低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班队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具有以下现实意义。1、消极生命观的影响。现在的队员大多是独生子女,受挫能力较弱。尤其是处于市郊的队员,所处的环境在农村,农村的弱势群体一旦与他人产生矛盾时,或是逆来顺受,或是以命抗争。典型口头语为“我死给你看”、“我不活了”。这些人在纠纷中自杀的为数不少。他们对生命的冷漠、仇视生命等行为,给队员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2、自杀呈低龄。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而自杀成为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两年,自杀人群中明显地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像我校的小W同学,年仅12岁,因缺少亲情滋润而引发内心失衡,最终导致跳楼自杀。由此,对小学队员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3、心理压力过大。由于生存竞争加剧,衍生出了成绩竞争,择校竞争,家长强逼孩子参加各类名目的文化兴趣班。学校则“知识为本”的教育大有人在,强调智育,使队员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欣赏。这种压力久而久之,队员就产生心理问题,轻者逃避、消沉,重则酿成生命悲剧。如此情境,推行生命教育更为迫切。它将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4、功利主义的作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社会结构的改变,又加上西方个人主义、科技理性等影响,使得社会充满着功利思想。人际的关系表面化,精神生活世俗化,严重影响了队员健全人格发展。这一社会问题,给我们如何构建对队员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5、生命特征所需。生命特性具有有限性和生命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生命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学校教育必定具有生命性。生命是一次性的,因此,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学校施以生命教育更具珍贵,学校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取决于学校教育有没有给队员提供个体成长的更为广阔、丰富、有内涵的空间。在班队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在理论上也非常重要。1、时代的呼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培养与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人应当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又是具有鲜明的生命意识,会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的人。2、理念的凸显。二期课改的理念精髓是以人发展为本。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需要凸显人性,即要尊重人的自由和个性。在班队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强化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健全。3、《纲要》的实施。《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如一股清风,吹进了教育者的心田,我们在班队活动中对小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可谓是有纲可依,有目可张了。二、研究概况:本课题从立项为区级课题以来,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研究,现将研究要点概述如下。(一)研究目标定位本课题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如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命意识较弱,顽皮、好动、散漫等,结合农村小学特点,如空间大等,研究目标定位在:探索在小学班队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教育活动的模式和方法。(二)研究内容1、不同模式的界定。本着科学的研究态度,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分别为低、中、高年级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模式,并进行科学的界定。2、设计活动方案。结合以上的三个不同的模式,我们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各自负责的体验模式着手编写了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班队活动方案。(三)研究策略。研究策略就是要求我们根据研究任务、目标、内容等,特点,从课题研究的全局出发,因事而宜,选择适当的手段与方法等。1、活动策略。活动就是为达到在班队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而设计采取的行动。活动,需要学生的参与,是学生直接亲身感知的一种形式。活动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活动中,学生的感知认识,远比我们的“说教”要丰富。2、体验策略。体验即通过参加班队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以增强其生命意识。学生通过参加我们设计的各种班队活动,在班队活动中习得有关生命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内心获得一种有别于“说教”的体验,进而对生命有所感悟和领悟。而这些“感悟”正是德育过程中极为需要的。当学生内心得到真实体验后,自然会内化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认知,于是,在遇到对生命价值作判断时,这种认知,如同一种内在的动力,外化为具体的对生命珍爱的行动,他就会作出该怎么说,该怎么做的行为判断。3、情境法策略情境法策略是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给的素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活动策略。情境法策略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法策略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创设一种以美激趣的教学情境并与亲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使他们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过程,使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从而促进儿童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4、小组合作策略小组合作策略就是利用“小小组”的方法,让学生组合起来,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有的时候还需分工合作,集体参与的一种活动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小组合作避免了班队活动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教师对活动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问题,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5、强化策略。强化是指我们在开展的班队活动中,在各环节中得以坚持和巩固。只要有生命教育要素的地方我们不但要加以渗透,更需要得到强化:此活动与彼活动间要强化;班队活动的设计、实施、反馈各环节要强化;活动中以教师主导为主的教育灌输和以学生主体为主的自主体验要强化。三、研究成果。1、三种模式的科学界定。(1)低年级的情趣式。情趣式,就是从学生兴趣出发,创设形象生动的活动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为主线,以情感体验来推动,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整体优化教育结构,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各项教育活动,对各类学习活动充满兴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流程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参与游戏——生活再现,感悟明理——同伴交流,升华情感(2)中年级的体验式。体验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去感知、领悟道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模式,其实现条件是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情感的作用,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场所,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流程为:构建情境,激发情感——营造氛围,亲身体验——理论指导,领悟感知——互动交流,学以致用(3)高年级的自主式。自主式,就是从学生需要和发展出发,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为核心,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整体优化教育结构,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项教育活动与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顾名思义,自主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这儿的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自主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会学习;自主地学习独立生活和过群体生活的技能,学会生活;自主地学习体育技能技巧,学会健体;自主地学习美育知识,学会审美。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主体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流程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明确目标,主动参与——注重质疑,自主探索——合作互动,感悟内化——评价激励,拓展提升2、达到的共识。(1)真切的感受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可以使班队活动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情境向儿童展示的是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角色的扮演或是实物的演示,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儿童理解语言做了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的准备。在进入情境后,儿童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他们的耳朵去倾听,用他们的心灵去体验……在活动中让学生“穿马路”,扮演行人和“红绿灯”,这种设计形式很活泼,符合孩子的心理年龄,而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比教师直接灌输的做法给孩子留下的记忆更为强烈。(2)真情的体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着形象的同时,真实的事例不仅支配着儿童的注意,从而促使儿童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产生或满意的,或愉悦的,或悲伤的,或热爱的,或憎恨的,或愤怒的态度的体验。在活动中,事实告诉学生不注意保护自己可能会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录像以直观的形象展示给学生,提醒他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保护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材料给学生的震撼从学生的关注度就可以看出,这些材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比直接地叙述更有说服力。(3)创造性的讨论从人际交往和互动方式看,小组合作表现为在主持人统一调控下组内互动,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同学交流和沟通大多眼于认知范围之内。讨论问题时,既要与组内同学交往,还要与同伴一起同其他人员交往,交流也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3、挖掘在班队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教育功能。(1)行知统一功能。学生参加活动是一种实践,学生实践活动后得到了对生命的认知,先行后知,符合认知规律。(2)体验感悟功能。我们为学生创设了活动这一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班队活动,活动后的体验才是最真切的,体验后的感悟才是最珍贵的,久远而不忘。(3)自我教育功能。德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逐渐由他律变成自律。我们所开展的每次班队活动,都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活动的舞台中,学生有他律的,有自律的;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有体验的,有感悟的;学生在交叉纷繁之中,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主体地位,逐渐地从他律走向自律,自我意识在一次一次的班队活动中得到增强,自我教育的功能也逐渐走向主导地位。四、认识与反思。(1)“情趣式”模式改变了以往简单化、机械化、刻板化地“灌输式”活动的局面。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样的活动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生命意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班队活动中,我们力求通过多媒体电脑的声、光、色来制造出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情景,这样,学生随着情境,激发兴趣,产生联想,自主学习。“情趣式”模式创设了鲜明、可感的情境,努力建立着一个接纳的、和谐的、支持性、开放性的活动空间。(2)小队合作是体验式模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适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体验式模式,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载体,小队,小巧灵活的组建方式,适合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去感知、领悟道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重要保障,让这个载体能长期有效的为学校所用,为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服务。(3)“自主式”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更多的是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基础,强调“以学为中心”,班队活动的设计是以教育对象的认知心理、认知特点、认知途径、认知要求为依据,提供各种知识的界面让学生选择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通过活动设计,提供多种方式的辅导和帮助来实现。在这种形式中,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个能动的过程,利于充
本文标题:在班队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8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