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水资源承载能力技术大纲
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技术大纲(修改稿)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16年8月 目录一、总则...................................................................................................1(一)总体目标....................................................................................1(二)主要任务....................................................................................2(三)基本规定....................................................................................3(四)技术路线....................................................................................4二、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复核分析........................................................8(一)基础资料收集整理....................................................................8(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8(三)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9(四)水环境状况..............................................................................11(五)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河流情况复核分析.................................11三、水资源承载能力核算.....................................................................12(一)用水总量指标..........................................................................13(二)地下水开采量指标..................................................................13(三)水质要素指标..........................................................................14(四)指标合理性分析......................................................................14四、水资源承载负荷核算.....................................................................14(一)用水总量..................................................................................14 (二)地下水开采量..........................................................................15(三)水质要素承载负荷..................................................................16五、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16(一)单要素评价..............................................................................18(二)综合评价..................................................................................18六、超载成因分析.................................................................................18七、调控措施建议.................................................................................20八、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21附录1水质要素评价方法附录2河流水系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附录3县级行政区水资源量拆分方法 1 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紧对全国各县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重要指示,按照《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总体安排,水利部组织开展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工作。为了统一全国、流域和省区的技术口径、技术方法、技术要求,指导流域和省区开展技术工作,特制定《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重点界定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承载负荷的核算方法、承载状况的评价方法及相关技术要求。(一)总体目标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总体目标是摸清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核算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承载负荷,对全国县域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建立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对水资源承载负荷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构建政策引导机制和空间开发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2 近期工作目标是开展第一次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摸清全国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核算现状县域水资源承载负荷,评价现状水资源承载状况,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平台。(二)主要任务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为:1、核算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已有成果,以主要河流水系和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为控制,在分解协调县域水资源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核算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2、核算县域现状水资源承载负荷。根据各级统计年鉴、水利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水利普查、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有关资料,分析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压力,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核算现状水资源承载负荷。3、评价县域现状水资源承载状况。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现状承载负荷,开展县域现状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分别划定严重超载区、超载区、临界超载区、不超载区的范围,分析超载原因,研究提出水资源管控措施建议。 3 4、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建立监测、预警、发布、管控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和监测预警与管控制度。在国家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集成水资源承载能力核算、经济社会负荷计算、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为一体的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评价与预警系统平台。(三)基本规定1、范围。本次工作范围为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分区。工作分区包括省级、地级、县级行政区和水资源分区、重要河流水系,评价基本单元为县级行政区,对于城市中心城区或市辖区属同一水资源三级区或同一供水系统的可进行适当归并。3、现状年。试点评价采用2014年,全面评价采用2015年。4、数据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数据应以国家、省、市级统计部门正式发布的统计数据为主。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等数据应以全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水资源公报、水利统计年鉴为主,并结合城镇、农业等用水统计数据,必要时应开展补充调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5、指标要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采用的指标数据,要 4 依据权威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文件以及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关成果。在水资源承载能力核算时,要注意与相关规划成果进行衔接和协调。6、成果要求。为确保成果质量,在开展数据填报、成果评价、汇总协调等工作时,特别要重视与有关基础数据一致性的审查、复核与分析工作;要注重以流域及河流水系为单元的水平衡分析校核工作,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相互比较、综合平衡,进行数据的合理性分析;对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协调与平衡。(四)技术路线1、基本定义本技术大纲中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可预见的时期内在满足合理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来水情况、工况条件、用水需求等因素,水资源承载经济社会的最大负荷。根据这一定义,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包括水量、水质2个要素:水量要素,指在保障合理生态用水的前提下,允许经济社会取用的最大水量;水质要素,指在满足水域使用功能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允许进入河湖水域的最大污染物负荷量。 5 2、评价方法(1)水量要素评价方法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及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分解成果,复核评价单元在保障合理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在评价期允许经济社会取用的最大水量;根据经济社会现状取用水量等,核算评价单元承载负荷;在此基础上,进行水量要素评价。(2)水质要素评价方法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功能区限排总量控制方案和不达标水功能区名录等有关资料,获取水功能区达标目标、污染物限排量、入河量和水质监测数据;根据最新监测资料,获取地级行政区2015年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和污染物入河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级行政区水质要素评价。根据地市范围内各县域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废污水排放量、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量等资料,进行县域水质要素评价。3、技术路线收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有关数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资源有关规划、水资源公报等有关资料,建立以县域和重点江河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基础台账。根据县域水资源禀赋条件、允许开发利 6 用上限、“三条红线”管理要求、水资源调配能力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等,由全国、流域及省区对水资源及承载能力核算需要的基础资料和指标进行分解协调或补充复核,确定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省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水功能区水质状况、主要污染物入河情况等,填报县域水资源承载负荷成果,进行流域及全国层面复核协调平衡。根据县域承载能力和承载负荷成果,分别评价水量和水质要素承载状况和综合承载状况,提出各级行政区及河流水系承载状况评价成果,分析其超载原因与发展趋势,提出水资源管控措施建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总体技术路线见图1。 7 水资源调查评价、水利普查、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等省级、市级、县级行政区数据水资源一级、二级、三级区数据河流水系数据资料自然条件水资源量可利用量生态需水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控制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经济社会取用水量主要污染物入河量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严重超载区临界状态区不
本文标题:水资源承载能力技术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9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