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建以港口为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以港口为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者:陈云飞,吴晓磊,CHENYun-fei,WUXiao-lei作者单位: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与战略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07刊名:水运工程英文刊名:PORT&WATERWAYENGINEERING年,卷(期):2010,(2)被引用次数:0次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建军.杨浩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组织优化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0)随着运输的集装箱化和物流化的发展,以及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高速化给港口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组织优化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分析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流程及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组织的优化原理后,重点研究了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广义费用函数,并提出了基于广义费用目标函数的港口到货主企业间不同运输方式的集装箱组织优化模型,最后进行实例分析,为港口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2.期刊论文潘豪杰.PANHao-jie拓展港口企业市场边界与中国枢纽港口的发展-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3)在经济学中,市场边界可以被解释为产品或服务可以被有效销售出去的地理区域或范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集装箱运输技术的发展,港口企业的供需关系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国际航运企业逐渐采用了枢纽辐射式航线结构系统布局,以至于带来了枢纽港海向腹地的拓展,由此导致了枢纽港的市场边界大范围的扩展.目前,远东港口市场的发展中中国因素变得日益显著.远东各大枢纽港都面向中国大陆拓展自身的海向腹地;同时,中国大陆的枢纽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日趋成熟.因此,远东地区枢纽港口市场边界的拓展也日益激烈,各大港口之间产生了交叉竞争.当中国的枢纽港口逐渐成熟之后,最终会组成一个稳定的港口群和重要的航线系统.那时,远东的枢纽港口市场边界会变得日益稳定.3.学位论文陈国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集装箱枢纽港规划方法研究2008在全球集装箱枢纽港前十位中,只有上海、深圳、高雄、洛杉矶-长滩是典型的腹地型港口,新加坡、香港、釜山、鹿特丹、迪拜等则主要以国际中转货物为货源。这一现象足以揭示:腹地经济对于港口业务的发展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船公司业务组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市场从产品竞争转向供应链竞争的时刻,采用供应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重新审视我国目前港口规划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本文的重要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政府规划部门主要以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演变作为港口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进入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港口作为国家和地区对外物资交往的重要通道,已经不再仅仅受到港口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航线另一端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可以这样说,现代港口能否成为集装箱枢纽港,其关键在于这个港口是否纳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航运供应链之中。认识到这一问题,论文寻找对港口及航运供应链进行描述的文献和著作,发现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少数几篇也只是宏观的文字描述,尚没有对港口企业供应链进行完整叙述和解析的内容。有幸在论文工作期间,受中远太平洋公司委托,与其它老师一起,对长江三角洲以及黄渤海的二十多个港口进行了深入调研,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数据和素材。以此为基础,论文对港口上下游企业供应链的形态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给出了港口自身以及班轮公司和货主面向港口的供应链结构,理清了港口及其相关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总结得出了目前港口企业供应链的两类四种形态,即以单一港口、区域组合港为一类的形态和分别以码头联营体和班轮公司为核心的港口联盟这一类型态,并用结构图的形式给出了这些形态的结构框架。第二章的最后用全球港口企业近年来的实际数据分析揭示了港口供应链竞争的真实性和严酷性,同时也指出了供应链形态选择对港口发展规划的重要性。由于所存在的上述四种供应链形态,在进行港口规划时就必须清楚未来港口发展的选择。显然,前一类两种供应链形态主要以经济腹地理论为基础,后一类两种供应链形态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港口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采用的供应链形态应当不同。为此,论文在第三章中站在港口企业的角度,分别探讨了作为客户的班轮公司和货主对港口供应链的影响因素,以及作为供应商的港口服务企业和港口设备供应商对港口供应链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这些因素中有17项对港口供应链形态选择将产生影响。为解决港口供应链形态选择问题,论文尝试用博弈论作为对供应链形态选择规划的方法,理论推导表明博弈论原理原则上可以较好地解决供应链形态选择问题。港口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港口规模的确定。因此港口规模规划方法成为港口规划方法的重要方面。作为对“腹地经济发展水平是确定港口规模的基本依据”这一传统规模规划方法的否定,第四章尝试采用第三章给出的供应链形态影响因素指标,运用生命周期算法、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法,提出集装箱枢纽港在不同供应链模式下的吞吐量规模的预测方法。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论文选取上海这一全球成长最快的集装箱港口的各项数据为依据,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这一规模规划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特别是2007年时预测200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将趋缓正在被现实所证明。鉴于当前中国沿海港口基本都是腹地型港口,同时中国中西部地区正在试图通过这些沿海港口走向世界,沿海港口为中西部地区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同时也造成多个沿海港口争夺相同腹地货源的情形。一些港口在做港口规划时片面扩大港口腹地范围,以证明自己港口未来发展的潜力,但是却无法解决多个港口相同腹地的货源分配问题。如果每个沿海港口都将自己的腹地扩展到中西部地区,将会导致本来数量并不很大的中西部地区的集装箱货源被多次放大,从而出现牛鞭效应。论文研究认为,在多个港口共有的共同腹地中,只有纳入某特定港口供应链的那些货源才是该港口稳定的货源,由此可以减少牛鞭效应发生的可能。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在港口规划中将港口企业供应链陆向延伸的各种模式,包括港口后方物流园区、无水港和内陆国际物流园区等等,并给出了这些模式选择的建议方法,如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弹性系数法等。总体上这些新的尝试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将传统上运用于制造业的供应链概念运用于港口企业这样一种服务型企业,并进行了细致的供应链形态分析,这是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没有发现的内容,也是在经过广泛深入的行业调研后自己的总结。论文首次将港口企业供应链分为四种形态,并且指出了四种形态供应链的发展潜力。二是将博弈论用于港口企业供应链形态选择中,以服务资源闲置的概念替代产品库存的概念,在分析中得到较好的理论推导效果;将弹性系数法和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运用于港口企业供应链陆向延伸模式选择决策,也是在国内港口规划的文献中首次采用。三是基于大量港口调研的基础,建立了供应链形态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参数作为港口规模规划的核心参数,在规划方法中集合了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生命周期法,使得规划计算模型更能反映不同供应链模式对港口规模的影响。选择典型港口的试算结果表明,本方法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拟合度。4.期刊论文刘建军.何增荣.LIUJian-jun.HEZeng-rong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协调评价-中国航海2006(2)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协调程度对该系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通过建立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评价模型,找出影响系统协调的主要因素和薄弱环节,从而对港口管理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经营决策以争取系统的最大利益,以及制定港口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期刊论文杨尊伟.白宝生我国沿海枢纽港口的发展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水运工程2002(11)通过国内外主要沿海港口发展形势分析,找出我国沿海港口,尤其是主要枢纽港的差距,对主枢纽港建设和管理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6.学位论文刘建军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协调理论与方法2004论文从运输的协调理论、组织协调、能力协调、信息协调以及协调评价等方面研究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协调理论分析了协调的基本理论,探讨了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协调内涵、协调条件、协调类型、协调原理以及协调方法和手段,其中重点研究了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一体化协调原理、旋进式协调原理、水桶模式协调原理、动态协调原理以及供需匹配协调原理,并在分析各种协调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协调模型。 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能力协调是从港口装卸工艺入手分析了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能力协调机理,在对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能力协调影响因素以及能力协调内容和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双层规划理论从无投资预算约束和有投资预算约束两方面建立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固定设备能力协调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最后运用博弈论分析了港口枢纽集装箱运输的活动设备能力协调。7.期刊论文海峰.安进.姜卫军基于枢纽港口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探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2)在阐述选择枢纽港口建设物流园区的独特优势基础上,探讨了枢纽港口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管理,旨在能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8.学位论文闫力君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境内港口布局规划研究200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我省港口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港口通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港口吞吐量的快速增长,到2000年,我省港口通过能力已达到155万吨。港口作为连接水陆运输的枢纽,为促进其持续发展,适应吉林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港口的新要求,使港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吉林省对港口的规划工作给予了足够重视。本规划研究以2000年为基础年,以《港口法》为依据,对流域内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调查,重点分析流域内主要城市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综合黑龙江水系航运网的发展建设,以一城一港为规划原则,提出了在2010年、2015年、2020年规划特征年内各城市港口吞吐量的发展趋势及建设规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港口主要货种的调查与分析经过对流域内各地区大宗散货的流量、流向调查,确定地区之间适合水路运输的货物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各种运输方式所分担的运量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通过港口的主要货种。分析结果为,通过流域港口的大宗散货种类有煤炭、砂石、粮食,其它货种主要有水泥、化肥、钢、饲料等。2.港口吞吐量预测吉林港根据社会需求和航道规划目标采用产需平衡法和弹性系数法预测港口吞吐量;松原港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货运量现状,采用一元回归方法、时间序列法预测港口吞吐量;鉴于大安港外部运输条件比较成熟,港内配套设备齐全,但历年港口吞吐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及工业总产值线性关系均不显著,因此预测大安港吞吐量采用弹性系数法与运量递增率法;其它港口采用产需平衡法预测吞吐量。3.枢纽港的定位和布局在调查流域内主要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对航运的要求,确定流域内的枢纽港为吉林港、松原港、大安港。其中,吉林港进口货物以煤炭、砂石、粮食等散货为主,出口货物以饲料、水泥、化肥、钢等件杂货为主。,港口规划布局中,因吉林港吞吐量预测值较大,泊位密度高,因此设置了哈达湾和九站两个作业区,而且需要重点建设,泊位为500吨级;松原港以煤炭和砂石进口为主,重点建设下六家子作业区,在作枢纽港同时作为连接第二松花江、嫩江、松花江干流的中转港,中期规划泊位吨级为500吨级,长期规划泊位吨级为1000吨级;大安港在规划水平年内保持现有港口吞吐能力。4.区域港口的定位和布局通过对流域内各县级以上地区的经济调查,能够在整体港口布局规划中起补充作用的港口有靖宇港、白山港,以进出口煤炭为主;五棵树港、德惠港以出口粮食进口砂石和煤炭为主。港口布局中,位置选择在靠近江边且集疏运条件好的乡镇,泊位为300和500吨级。5.结论经过本文对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境内港口布局的初步探析,可以对原水系港口布局规划的修订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对港口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港口腹地经济发展,适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9.期刊论文陈淑楣.CHENShu-mei三峡枢纽调
本文标题:建以港口为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0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