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城乡统筹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城乡统筹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一)调整行政区划•1998年和2000年,撤销万、涪、黔地市行政层级。•2001年,将107个区公所予以撤销。•2005年,将万州所辖的天城、五桥、龙宝三个开发区(县级行政层级)予以撤销。•06年江永合南市改区。设立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近5年撤并乡镇530个。我市乡镇总数由1499个减少为969个,减少35%。•村由20569个减为9979个。社区居委会由2652个减为1985个。(二)转变政府职能•撤销对企业进行直接微观管理的13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实现了政企分开。•党政机关与240家中介机构、626家行业协会脱钩,实现了政中分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调减行批项目7批1151项,占62%。现存729项。市、区建立项目库,在网上公布。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64项。放权区县与放权六区•2000年下放50项权力给区县。•06年市政府决定将91项权限下放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07年,将其中的83项权力下放给其它区县。•08年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决定“推进区县开放”,进一步扩大区县经济管理权限。•累计对主城九区、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他区县放权142、203.194项。。(三)改革党政机构•市委设工作机构10个,精简15%。市府设工作机构46个,精简17%。市府各内设机构减少23.1%,裁并部门32个。•区县党政机构由原来的40-50多个减少为23-38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设立1-2个或5-6个综合办事机构,行政编制平均精简20%以上。•人大、政协、群团机关、事业单位、法院、检察院也进行了相应改革。•08年将市农办、农业局、农机局、农综办合并为市农委,开始探索大部制。(四)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市级领导“三个强化”:领导责任、科学管理、工作指导•市直部门“三个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区县干部“三个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制定“八条规定”:少开会、少发文、少应酬、讲真话、多调研、高效率、服好务、规范例会。•三是2006年9_12月,全市集中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学习整改活动。•06.930洪崖洞火爆开市•08年“执政为民、服务发展”考核,北部新区、规划局、文广局倒数一、二三名。市公安消防局第一名。(五)提高行政效率提出并组织实施“8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和“重庆信息港建设”三大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市40个区县、50个部门的三网一库,覆盖全市40个区县的政府视频会议系统。2006年10月底,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上宽带网。(六)推行政务公开•1997年推行乡镇政务公开。•2002年,全市全面推行政务公开。•06年加大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力度,推行公共服务行业、公用事业单位政务公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市民代表可参加人代会。(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在万州、涪陵、黔江、永川等地设立分中心。全市编制完成各种应急预案56000多个。到2010年,基本建成指挥统一、功能齐全的应急体系。重庆武警装备反恐装甲车3600名武警反恐演习(八)推出“三大管理创新”和“三级联创方案”创新行政决策:《重庆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创新行政审批:《重庆市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创新行政执法:《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决定》•2007年1月1日起•市:在公共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监管、城市环境监管三大领域强制实施执法联动。•区县:培育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乡镇:全面实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九)组织实施发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和建设服务型政府1999组织实施“规范政务管理,改善投资环境”即“1+6”工程2000_2002连续三年实施“十个一批”03年__012建设服务型政府(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组建城投、水投等八大投资集团公司,加快社会公益设施项目建设。•将29个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将240个事业性质的中介机构转制为企业性质的中介机构。•组建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等文化集团。重庆行政体制的优势和特点1、行政层级少,行政效率高。2、机构和人员精简,行政成本低。•从人口与公务员的比例看•全国平均35:1•西部地区平均20:1•重庆58:1•以全国平均的财政供养比例计算,重庆财政总共少供养36万人,每年节约的财政支出接近100亿元,建成了“低成本”政府。•3、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重庆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1、高度重视并不失时机地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2、下决心精简纵向行政层级,为省直管县创造了成功的经验。•3、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在提高行政效率,营造发展环境上下功夫。•4、调整纵向和横向权力结构,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5、制度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6、建立行政问责制,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移民•累计移民112.8万,调迁企业1397户。175米水位线下移民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今年6月全面完成移民剩余任务。•上图为三峡移民石狮安家•06年6月完成外迁移民任务•从三峡大坝到重庆660公里的两岸已崛起13座新城。万州、忠县、涪陵、丰都建起长江大桥。•图为奉节长江大桥库区经济发展达两位数,超过重庆年均水平。原重庆市长包叙定说:库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功能再造,至少提前了20年。•06.6.19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2005年库区工业增加值300亿,到“十一五”末,确保640亿,力争800亿。扶贫•全市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2008年底的38万,直辖以来已使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前文提到的少量住岩洞窝棚的人家彻底走出了岩洞窝棚,住进了新房。•06实现户户通电•重庆农村有1133万劳动力,直辖以来,已有300多万农民进入了第二、三产业,现在正以每年40-42万人的速度进入二、三产业。•上图为垫江富余劳动力培训•下图为民工回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至2001年,结束了国有工业企业连续七年亏损的局面,实现了扭亏增盈。•2007,工业增加值为1572亿,是1978年的55.3倍。•08年达到6500亿元。•汽摩成为支柱产业。•目前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开放型工业制造高地正在崛起。•图为嘉陵集团公司生态环境保护•重庆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青山工程”。主城区600平方公里的居民、企业不允许再用燃煤,全部改为天然气、油、电等清洁能源。•图为重庆市树•直辖前,污水通过293个排放口和72家企业的污水排放管浩浩荡荡注入长江,每年达4.78亿吨。库区垃圾积数百年之久,从万州到长寿200多万吨,成为一大奇观。•重庆加大了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力度,众多的污水处理厂、大型现代化无公害垃圾处理场竣工投入使用,库区水质在蓄水后基本保持稳定。•西南地区首家垃圾发电在渝投产•重庆大规模绿化土地,现在已增加了绿化面积1200万亩,每年进入长江的泥沙将因此减少1100万吨。今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35%,基本建成森林城市。•图为市花•08年主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297天。酸雨比直辖前减少三分之一,已可见月亮蓝天。•大气、水环境改善,使重庆人平均期望寿命10年提高6岁,由1996年的69岁提高到现在的74.97岁。。西部大开发•重庆抓住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对西部倾斜的大好时机,以大手笔大干快上___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运输“五管齐下”,打造立体交通网络。重庆城市交通•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1407公里。重庆境内长江、嘉陵江上已建起38座大桥。天堑变通途。首批西部开发100个重大项目提前5年建成。重庆轻轨运行遂渝铁路接通千吨钢箱梁吊装成功06.5.27总体效益•全市GDP:•1978年67.3亿元,•1996年1179亿元•2008年5099亿,人均GDP达2573美元。••目前我市经济处于本轮周期扩张的高位平台阶段。•图为二郎科技孵化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996年54.7亿元•08年963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6年321亿元•2007年3000亿元,比1978年增长535倍•非公经济•2007年达22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表彰非公经济人士•力帆汽车05车展亮相•2004年降低农税,2005年免征农税。•城居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年5467元,08年143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年1720元,08年4050元。•三大产业比重1978年36.9:45.8:17.3•直辖前24:42:34•2007年11.7:45.9:42.4•2010年,全市GDP4960亿,其中非公经济增加值3700亿,占GDP的74.6%。•城市化水平•1978年13.8%•直辖之初20%•2007年48.3%•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重庆已把财政支出增量部分中的60-70%的资金用于农村卫生、教育和文化建设。重庆市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1%-42%,但硬性规定市一级财政支出不得超过全市财政收入的25%。•图为民间体育•高等学校•直辖之初24所•2008年40所•已实现普九,•2010年普“十二”,•2020年普及高等教育。重庆大学城•重庆重要科技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汇聚重大、重医等13所高校,规划容纳在校大学生16.4万人,教职工3万人,其他23.6万人,总计43万人。高校之间实行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验室互享。总投入60亿元。05年入住8000名新生,10年入住16.4万名大学生、10所知名中小学校。向西突进奥体中心•继AAPP会议之后,10.11-14日举办第五届亚太市长峰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重庆社会发展总水平居中西部第一位,全国第九位•三峡博物馆开馆仪式六、城乡统筹•2007年3月14日,在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来到重庆团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重庆新的发展目标是:“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重庆的特殊市情:2400/600万,二元结构突出•温家宝:三多__农村人口、贫困人口、移民。•统筹城乡提出的现实背景•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与仍在扩大的城乡差别,城乡分割的根源在制度。•城乡分治、城乡割裂,两套制度,两种运行模式,两类政策标准。•重城市、重工商业,忽视农村、轻视农业、歧视农民。•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同步。•07年6月,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新的历史阶段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把改革开放向内陆和纵深推进的重大举措;是中央促进我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重庆新阶段的重大使命,是实现“加快”和“率先”非常关键的一步。•6.16汪洋王鸿举通过互联网向全球问计求策,•7.13召开全市建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电视电话会议。•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是改革,目标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制度体系。两段式目标:•2012“重点突破,成功破题”: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公共财政、服务型政府。•2020“全面推进,建立机制”:形成新制度、新模式•重点领域:“一圈两翼”(经济平台)、农民工(突破口)、土地流转(难点)、行政体制(保障)。•07.7.11两办调研专题:•1、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2、农民工;•3、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4、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5、基本公共服务;•6、社会保障;•7、“一圈两翼”;•8、加快工业园区建设;•9、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10、新农村建设;•11、财政金融支撑能力;•12、行政管理体制。•城乡统筹探索起步: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根据方案,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将由4:1降到2.5:1,重庆城镇化率将达到70%,1000万农民变市民。•12.31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
本文标题:城乡统筹与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