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 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
学号:127142008112604044成绩:西安翻译学院高职高专毕业论文题目: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作者:谢渊指导教师朱广珍专业班级08级商务英语4班院系外国语学院完成日期2011年3月1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谢渊外国语学院08级商务英语4班(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ConflictsandIntegration—TheCulturalDifferencesintheMovieTheJoyLuckClubXieYuanBusinessEnglish,Class4,ForeignLanguageCollege(Xi’anFanyiUniversity,Xi’an710105)摘要:谭恩美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文,《喜福会》作为她的代表作以及处女作,一面世就大获成功。华裔导演王颖将其拍成同名电影。故事以四对母女为经纬,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折磨,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的文化与教育的熏陶下成长。不同的年代,背景以及语言让两个本应是最亲密的人之间因教育方式,平等观念,家庭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隔阂,误解乃至伤害。在电影的最后,当女儿们终于理解母亲们给她们的“中国式母爱”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最终趋向于缓和。本文通过对电影中所表露的中国传统思想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冲突,文化融合等方面分析了《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关键词:《喜福会》;中国传统思想;美式价值观;家庭Abstract:AmiTanwasafamousAmerican-Chinesewriter.TheJoyLuckClub,asherfirstwork,succeededassoonasitwasreleased.DirectorWangYingmadeintomovie.Themovieconsistsoffourstoriesaboutfourpairsofmothersanddaughters,inwhichthemothershadsufferedalotinoldChina,andwereforcedtoleaveforAmericatomakealiving.2However,theirdaughterswereborninandgrewupinAmerica.TheywereaffectedbytheAmericancultureandeducation.Differentbackgroundsandlanguageshadmadethemmisunderstandeachotherevenhurteachother.Becauseofthedifferencesineducationandvaluationtowardsequalityandfamily,themothersanddaughtersbecameestrangedwhiletheyshouldhavebeentheclosestpersons.Intheend,whenthedaughtersfinallyunderstoodthe“Chinese-styleMaternalLove”thattheirmothershavegiventothem,thecollisionoftwoobviouslydifferentculturesareeasing.ThepaperanalyzestheculturaldifferencesfromtheaspectssuchasChinesetraditionalthoughts,culturalclashandculturalfusionshowninthemovie.Keywords:TheJoyLuckClub;Chinesetraditionalideal;Americanideasofvalue;family引言“在美国,我会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但在那里,她的价值不会仅仅是煮饭,烧菜,伺候丈夫。在那里,没有人会瞧不起她,因为我会让她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在那里,她可以不再受罪,生活的幸福美满。她会理解我的苦心。”电影《喜福会》,说的是四队母女的故事。每个母亲都被她所成长的社会所轻视,但她们不甘于这种被轻视的命运,她们都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终于给了她们女儿充满爱和尊严的未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1989年出版后,获得文坛的广泛注意和一致好评。作品描写了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华裔导演王颖拍成同名电影,众多华裔演员加盟出演,电影《喜福会》也同样获得极大成功,荣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众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喜福会》进行了评论。从文化的角度看,影片的前半部分通过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中西两种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后半部分记述了母女3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解的最终结局。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与美式价值观的差异,是中国移民母亲与其美国女儿产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篇论文主要从冲突与融合这个主题对《喜福会》进行了探讨,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与认同。一、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式价值观的冲突在中美两种文化中,“家庭”这一词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代表了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权力,孩子是家长的附属,对家长必须绝对服从,孩子生活在家长的操控之中。同时家庭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孩子是家族生命的延续,承载着家族的荣誉。而美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则鼓励个人奋斗,强调自我实现和独立意识。在影片中,母亲虽然离开了中国,但中国是她们永远的家园,中文也永远是她们的母语。女儿则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移民,她们说着流利的英语,接受着美式教育。在美国生活,在美国工作,嫁给美国人,以美国人看待自己。然而她们与生俱来的脸庞和从母亲那里潜移默化得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使她们永远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女儿一心追求独立自主的发展,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然而却总是在两种家庭生活背景和成长过程中找寻着自己的身份认同。1.1母亲苏与女儿君的故事苏一直以来,把对在大陆下落不明的两个双胞胎女儿的“亏欠”转化成希望寄托在女儿君身上,望女成凤。她对女儿寄予了厚望。她认为美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使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任何一类人:你可以开馆子,可以在政府部门工作领高薪,没钱也可以买的起房子,也能快速致富,能快速成名。苏相信,4只要君努力,一定能成为神童,苏希望能把女儿潜在的才华挖掘出来,但君总是让母亲大失所望。母亲心中保持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而在女儿看来这些都是徒劳无益的。影片中提到“当我(君)九岁时,我的母亲认定我潜力无限,无所不能。认为我能够一偿她的夙愿,成为享誉中外的钢琴神童”,但母亲为她请来的老师却是一个自称“和贝多芬一样都是用心来听音乐的”早就已经耳聋的钢琴老师,连“Z”大调和“C”大调都分不清。尽管如此,母亲心里仍然装着对女儿最好的期望,“我希望你一切都比我好,最好的生活环境,最好的品格,我不希望你为任何事去后悔。”可在君看来,她的童年充满了痛苦和怨恨,这些痛苦和怨恨都源于辜负了母亲的期望,没能成为神童。“过去,林多阿姨是我母亲最好的朋友以及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她们以子女的成就作为武器进行较量。母亲最痛恨听到林多阿姨提起她的女儿,薇莉,是中国城的西洋棋王。那天晚上,母亲以为,我的国际钢琴处女秀能为她争回面子。”钢琴表演的失败不能完全怨君,也不能完全怨苏。年幼的君不能理解为什么在钢琴比赛失败后,妈妈依然逼迫她练钢琴,而对母亲喊出了“我又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你逼不了我!”苏随机反驳道“女儿只有两种,听话的和随心所欲的,但这房子只容得下听话的”多年后,已经长大了的君和薇莉在家庭聚会中争执,君为薇莉公司写的稿件被拒,薇莉的傲慢态度使她既感挫败又蒙受羞辱,当薇莉拒绝说:那不是我们要的风格。出乎她的意料,母亲帮着薇莉说:的确,风格是学不来的。君感到母亲出卖了她,她认为她永远也无法达到母亲心目中的最好的品质,她觉得母亲对她的一切都感到不满。于是她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执。尽管母亲送给了她代表平安的护身符,君依然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意。在美国长大的君不明白,5在传统的中国,母亲是不会当着客人的面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谦虚。1.2母亲林多与女儿薇莉的故事从小和君一起长大的好友薇莉自幼有着下棋的天赋,因为她有一种魔力,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比其他的人下的更好,即使对方个头比她大,年纪比她长。年幼的她却因看不惯母亲拿着自己的荣誉到处炫耀,好像她才是那中国小棋王一般而赌气说不再下棋。倔强自负的母亲林多却认为自己在薇莉练棋的时候,站在女儿身后为她出谋划策;比赛时又充当保护同盟。所以,赢棋了,自然也有一份是母亲的功劳。而薇莉不能理解母亲对女儿的自豪感和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她把象棋上所取得的成绩当成自己的东西,是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她讨厌母亲揽功,觉得母亲对象棋一窍不通,没有资格炫耀。觉得母亲把女儿的个人优势当成自己的荣耀了。当女儿在大街上说出“我多么希望你别这么干,逢人就说我是你的女儿。天天用我来炫耀,如果你这么喜欢表现,你为什么不自己去学习下棋呢”时,林多觉得对薇莉的苦心栽培不仅没有得到女儿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就连为女儿骄傲这么无可厚非的表现都被女儿当作是炫耀的事情,并且感到女儿以她为耻,自此失望不已,用中国母亲最擅长的武器,忽视来惩罚女儿,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再“干涉”女儿的事情,永远一副不冷不热的样子。但其实,薇莉一直在等着母亲来求她下棋。当她鼓起勇气向母亲述说她愿意继续下棋的时候,母亲却这样回答她“你想的太简单了,前一秒退出,下一秒又说后悔了。你以为所有事情都可以这样吗?仗着自己聪明,就无往不利吗?以后的事情不会再这么简单了”从此,母亲的话就好像魔咒一般,让薇莉拥有的那一种魔力,那种自信心完全消失了,也不再下棋了。6薇莉不明白,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子女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服从权。成年后的薇莉甚至为了取悦母亲而和一个中国人结婚,这场婚姻给她留下一个女儿后以失败而告终。在薇莉向母亲展示她的新约会对象送给她的,用以表示他真心的礼物时,母亲却评价道“这件衣服材质不怎么样,全是用剩余的毛料拼接而成的”。薇莉认为母亲的话太过分了,糟蹋了别人的一番心意。当薇莉带理奇回家出席母亲的生日宴会时,由于理奇不懂得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接二连三地犯错误,先是在向长辈敬酒后擅自再倒了一杯,而后又擅自把主菜舀到自己的盘子里并表现了自己使用筷子的能力,最后在林多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时却谦逊地说味道很淡时直接把酱油淋了上去。理奇不明白,在中国,主人习惯谦虚自己,哪怕是自己最拿手的东西,在拿出来时,总会说这并不这么样。四位移民母亲到了美国后,与美国出生的女儿的关系似乎充满了矛盾、冲突与怨恨。不同的成长背景使得母女在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差异。价值观是人们行为、态度的标准和指南,决定着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所以母女冲突是两种迥然有别的价值观之战。母亲来自中国,信守自己传统的文化,用中国传统的方式要求女儿,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生活在美国的女儿们视美国为自己的家园,对美国文化采取无距离的认同态度,把美国方式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婚姻上,女儿爱上并嫁给白人男子,拒绝接受母亲要其扮演的角色,拒绝认同母亲的文化传统,不耐烦母亲们的汉语,反感她们蹩脚的英语。林多想把女儿培养成美国人,又要保留中国气质,遗憾的是,“这两样东西根本是水火不相容,不可混合的。”林多悲哀的发现女儿“除了她的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她的内部,全是美国造的。”中国人重视家庭的集体力量,美国人则信奉个人主义;家庭是母亲的全部,她在女儿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生活,期望通过女儿的成就补偿自己的失意,而7女儿偏偏深信“我就是我自己”而拒绝母亲的介入。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的关系,恰好折射出中国家庭的“相互依赖”与美国文化的“个人奋斗”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家对母女两代人来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实母女冲突只是表象,蕴含的是母
本文标题:冲突与融合—浅析电影《喜福会》里的文化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1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