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
医学寄生虫学总论:一、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二、主要概念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呈寄生。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保虫宿主: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与某些脊椎动物。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与免疫损伤(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1.先天性免疫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2)消除性免疫四.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2.传播途径: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空气(飞沫)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人体直接接触。寄生虫的侵入途径: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胎盘感染;经呼吸道感染;经输血感染。3.易感人群(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特点:1.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异位寄生。2.幼虫移行症:是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可分为幼虫内脏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线虫:似蚓蛔线虫一.形态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活时呈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头部较尖细,尾部较钝圆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2.虫卵:受精卵:宽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未受精卵:长椭圆形,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卵壳内含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感染期虫卵: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而形成幼虫盘曲在壳内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小肠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气管→咽喉→胃→小肠)成虫寄生部位:人小肠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三、致病幼虫:蛔蚴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成虫:1)掠夺营养和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2)超敏反应;3)并发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四、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一张80%,三张95%2、饱和盐水浮聚法或沉淀法五、造成蛔虫感染的主要原因:①生活史简单;②雌虫产卵量大;③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④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⑤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六、防治原则: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预防工作2、加强粪便管理3、普查普治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一、形态1、成虫:A、虫体细长,1cm,活时为淡红色,半透明,死后呈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略向背侧弯曲雌虫:尾端呈圆锥状雄虫:尾端膨大成交合伞B、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C、口囊发达:十二指肠钩虫:两对钩齿美洲钩虫:一对板齿2、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的虫卵内含2—8细胞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杆状蚴→丝状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方式:经皮肤感染三、致病1、幼虫:①钩蚴性皮炎②呼吸系统病变:肺部炎症2、成虫:①贫血: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分泌抗凝素,使伤口血流不止,不断更换吸血部位,是新旧伤同时流血②消化道症状③异嗜症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⑤影响妇女生育功能⑥婴幼儿钩虫病五、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漂浮法3、改良加藤发4、钩蚴培养法六、流行: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因素:有传染源存在;病人粪便污染土壤;人与土壤接触蛲虫(蠕形住肠线虫)一、形态1、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有头翼和咽管球雌性:(8-13)mm×(0.3-0.5)mm,尾端长直而尖细雄性:(2-5)mm×(0.1-0.2)mm,尾端向腹面曲2、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卵壳较厚,卵内有一蝌蚪期胚胎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成虫寄生部位:回盲部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成虫寿命:2-4周三、致病:1)蛲虫性阑尾炎;2)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四、实验诊断:1、查虫卵:清晨便前肛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和棉签拭子法2、查成虫:宿主入睡后2-3小时五.流行: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因素:1.传染源:病人与带虫者2.生活史简单3.感染方式简单,机会多自体感染:肛门——手——口间接感染4.虫卵抵抗力强丝虫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一、形态1.成虫:虫体细长线状,乳白色,表面光滑雌性:58.5-105×0.2-0.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雄性:28.2-42×0.1-0.15mm,尾端向腹面弯曲2-3圈2.微丝蚴:卵胎生幼虫,状如小蛇,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二、生活史幼虫:蚊体内成虫:人体内成虫→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成虫↓↑蚊胃→蚊子胸肌→蚊下唇1.成虫寄生部位:淋巴系统2.终宿主:人,马来丝虫还能在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发育成熟中间宿主:蚊3.感染阶段:丝状蚴4.感染方式:经皮肤感染5.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三、致病: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1.微丝蚴血症2.急性期超敏及炎症反应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班氏丝虫:急性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3.慢性阻塞性病变A.象皮肿:因淋巴液含蛋白量较高,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显著增厚,变粗变硬而形成象皮肿B.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C.隐形丝虫病四.实验诊断血液检查: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检查法采血时间:晚上9时至次日清晨2时五、流行1.流行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班氏丝虫:世界性分布,以亚洲较为严重马来丝虫:仅限于亚洲2.传播媒介:班氏丝虫:库蚊马来丝虫:按蚊六、防治原则1.普查普治首选药物:海群生2.灭蚊防蚊吸虫:一、形态:1.多数体形为叶片状或长舌状(吸血虫除外)2.具口、腹吸盘3.多数雌雄同体(吸血虫除外)4.生殖系统发达5.虫卵多有卵盖(血吸虫除外)二、生活史特点:1.吸虫的生活史复杂,幼虫阶段进行无性生殖2.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需要1—2个中间宿主3.生活史均需经过水域环境发育,首选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一、形态:1.成虫:a.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籽。体表无棘b.具口、腹吸盘,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c.雌雄同体:两个分支状的睾丸,子宫管状,弯曲2.虫卵:寄生人体的最小寄生虫卵,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前窄后宽,前端有明显卵盖,具肩峰,小疣,卵内含毛蚴二、生活史成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寄生部位:肝胆管内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猫、狗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累,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感染阶段:囊蚴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三、致病: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阻塞性黄疸;胆管炎、胆囊炎;消化功能紊乱;肝硬化;胆石症四.实验诊断:a.粪检虫卵:涂片法、沉淀集卵法b.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五.流行:主要流行在东亚及东南亚,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世界性高发区,不良饮食习惯为流行的最主要因素六.防治原则:治疗药物:吡喹酮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2.加强粪管,改善养鱼办法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一、形态1.成虫:a.硕大、椭圆形,肉红色,背腹扁平,前窄后宽,虫体肥厚,形似姜片,是寄生人体的最大吸虫b.具口、腹吸盘,口吸盘小于腹吸盘,且二者相距很近c.雌雄同体2.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卵盖小,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毛蚴→胞蚴→两代雷蚴→尾蚴→囊蚴→成虫成虫寄生部位:小肠终宿主:人保虫宿主:猪中间宿主:扁卷螺传播媒介:水生植物感染阶段:囊蚴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吃入生或未熟的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三.致病:消化道症状;肠梗阻;重度感染四.实验诊断1.粪检虫卵:a.直接涂片法b.沉淀集卵法2.由粪便或呕吐物查成虫五.流行:流行于亚洲,主要与当地种植可供生食的水生植物有关,还有饮用水六.防治原则:1.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或猪的粪便污染水源2.关键在于不生食水生植物,提倡用熟饲料喂猪3.治疗病人,常用药物是吡喹酮和槟榔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一、形态1.成虫:圆柱形,具口、腹吸盘,雌雄异体雌虫:前细后粗,12-28mm,灰褐色,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成合抱状态雄虫:背腹扁平,10-20mm,乳白色,腹吸盘以下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2.虫卵:椭圆形,淡黄色,无小盖,卵壳厚薄均匀,卵壳一侧有一逗点状小棘,壳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壳内侧有一薄层的胚膜,卵内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卵壳之间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油滴状毛蚴分泌物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毛蚴→两代胞蚴→尾蚴→童虫→成虫1.终宿主:人保虫宿主:各种哺乳动物中间宿主:钉螺(母胞蚴、子包蚴、尾蚴)2.感染阶段:尾蚴3.感染方式:经皮肤感染;人喝入含尾蚴的生水4.虫卵的去路:a.一部分虫卵穿过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b.一部分虫卵随血流回肝,在肝脏沉着,死亡钙化c.一部分虫卵在肠壁沉积钙化死亡三.致病:1.尾蚴性皮炎:仅见于重复感染者2.童虫:肺部炎症3.成虫: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4.虫卵:a.急性血吸虫病:虫卵周围形成嗜酸性小脓肿b.慢性吸血虫病:肝脏及结肠壁纤维化c.晚期血吸虫病:三大症状: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5.异位寄生:肺、脑部四.实验诊断:1.粪检虫卵:直接涂片法(粘液脓血便);沉淀集卵法2.检幼虫:毛蚴孵化法3.直肠镜活组织检查4.免疫学诊断五.流行: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因素:a.粪中血吸虫卵污染水源b.水中有钉螺存在c.人与疫水接触六.防治原则:治疗药物:吡喹酮普查普治;消灭钉螺;加强粪管;个人防护绦虫:形态特点:1.体扁平,带状,分节a.头颈节b.链体:2.生殖系统发达,雌雄同体3.无消化系统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一.形态1.成虫:乳白色,带状分节,长2—4m,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整个虫体的节片均较薄,略透明,有节片700—1000头节:圆球形,直径0.6-1mm,有四个吸盘,有顶突,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颈节:窄而短,长约5—10mm,宽0.5mm,有分生作用链体:幼节:短而宽,内部生殖器官不明显成节:近方形,有成熟的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孕节:长形,仅余子宫,子宫分支数每侧为7—13支2.虫卵:卵壳薄而脆弱,在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多数已脱落,脱掉卵壳的虫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外具有放射状条纹的棕黄色胚膜,内有六钩蚴3.幼虫:称猪囊尾蚴或猪囊虫,白色半透明、卵圆形的囊状物,囊内充满液体,头节卷曲在囊内二.生活史虫卵,孕节→六钩蚴→囊尾蚴→成虫1.成虫寄生部位:小肠2.终宿主:人中间宿主:猪,人3.感染阶段:囊尾蚴,虫卵4.感染方式:a.吃入生或不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猪肉,感染猪带绦虫病b.吃入虫卵感染囊虫病具体方式:异体感染体外自体感染:肛门—
本文标题:医学寄生虫学整理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2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