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童谣《尾巴歌》荆林中心幼儿园王璐【设计意图】动物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他们也非常喜欢。而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让幼儿结合已有的经验来学习童谣《尾巴歌》,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尾巴的理解,让幼儿感受童谣的乐趣。同时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学习童谣并试编童谣,激发幼儿学习创作的愿望。【教学童谣】【目标预设】1.观察图片中动物尾巴的区别,理解童谣的内容2.根据问题与图片提供的线索,学习童谣。3.积极地参与和教师、同伴的合作问答。【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孩子事先对动物及动物的尾巴已有一定的了解。物质准备:1.动物的图片;2.动物的尾巴和“?”。【活动重点】童谣:尾巴歌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像把伞?鸭子尾巴扁。公鸡尾巴弯。松鼠尾巴像把伞。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像把扇?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孔雀尾巴像把扇。在了解动物尾巴的区别后理解童谣的内容。【活动难点】学会自己创编童谣。【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今天,我们这里来了很多的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1.出示动物的图片(鸭子、公鸡、松鼠)2.提问:这3只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啊?(评:引导幼儿结合平时积累的经验区别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也为学习童谣做好铺垫,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此我利用多媒体的教育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效果良好。)二、学习童谣1.通过提问,了解童谣。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那现在有些问题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回答。提问:(1)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像把伞?(2)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的回答。(评:本环节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问答朗诵儿歌内容,做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让幼儿感受到学习问答儿歌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了儿歌的结构,为接下来的床边活动做好了准备工作。)2.完整朗诵第一段。3.结合第一段,试编第二段。(1)教师出示(猴子、兔子、孔雀),了解尾巴的特点,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像把扇?(2)幼儿自由创编童谣。(评: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创编的能力也很重要,在前面幼儿对第一段童谣已经很熟悉,第二段童谣就采用创编的形式,让幼儿感受到这首童谣是他自己编出来的,在学习时就会更加有兴趣。)4.今天我们学了两段童谣,现在,我把它们编在了一起编成了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完整的念童谣《尾巴歌》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像把伞?鸭子尾巴扁。公鸡尾巴弯。松鼠尾巴像把伞。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像把扇?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孔雀尾巴像把扇。随后再师幼共同完整的念童谣。(评:在学习第一段的童谣的基础,结合动物为尾巴的特点试编第二段,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而且在这时由于童谣相当于是幼儿自己创编出来的,孩子们念得都很来劲,学习的也很快。)三、你问我答。1.用多种形式完整的朗诵问答式童谣。现在我要请你们用问答的方式来念这个童谣。教师和幼儿的问答;幼儿和幼儿的问答。(评:运用问答的形式,摆脱以往的反复念童谣的形式,让幼儿更有兴致的学习童谣。)2.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童谣《尾巴歌》,你们还可以问动物的什么吗?(评:在创编儿歌时,大家相互交流创编,能力强的幼儿会提问,能力弱的幼儿回答。这样使全体幼儿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来,不但加深了幼儿对动物的认识,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反思】一、在内容的选择上:由于我们正在开展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时发现幼儿对动物很感兴趣,在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数脚》时,发现幼儿虽然喜欢动物,但观察动物时还不够细致、全面。因此我选择了本次活动《尾巴歌》,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加深幼儿对动物的的认识。二、在课前准备上:我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效果良好。三、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为幼儿创设探索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问答朗诵儿歌内容,做到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让幼儿感受到学习问答儿歌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了儿歌的结构,为接下来的创编活动作好了准备工作。在创编活动中,我根据儿歌的结构让幼儿找个好朋友一起创编问答儿歌,比较有效。这样既为每个幼儿提供了机会,也让不同层次的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如:在创编儿歌时,大家相互交流创编,能力强的幼儿会提问,能力弱的幼儿回答。这样使全体幼儿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不但加深了幼儿对动物的认识,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的环节中我还在很多地方设置了表演环节,特别是创编之前的整体表演,有些幼儿表演的很形象,可以说不管是表演的人还是观看的人都很投入,很开心。四、有待提高的地方:通过本次活动的教学,使我更加感觉到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地方:临场发挥能力及及时捕捉到幼儿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应答的能力还很不够,正像于漪老师所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始终学做教师”,也是我们做教师的需要永远追求的境界。
本文标题:童谣尾巴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4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