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汉语句法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目的二目的三目的一从某个特定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再进行细分类。凸显同属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可以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一、从某个特定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再进行细分类。母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父亲[+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哥哥[+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姐姐[+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弟弟[+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妹妹[+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舅妈[-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舅父[-直系,+男性,-女性,+长辈,-晚辈,+年长,-年幼]二、凸显同属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光”和“火”火[+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光[+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吃”和“喝”喝[+动作,+对象为液体,-对象为固体,+用容器,+使事物消失,……]吃[+动物,-对象为固体,+对象为液体,±用容器,+使事物消失,……]三、可以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看”和“看见”看[+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看见[+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语法学中所讲的词的语义特征都是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概括得到的,而不是离开具体的句法格式单纯从词义的角度来分析、概括得到的。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两层含义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语法研究中所使用的“语义特征”,它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的表示方式是,在所说明的词语之后加一个方括号,在方括号里用“+”、“-”号和扼要的、只一两个词语来表示所描写的词语具有的语义特征。“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a.他送了一个手机给小王b.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d.他刻了一个图章给老张e.他卖了一辆自行车给小李f.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g.他付了一万元定金给王老板h.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i.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j.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m.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Aa.他送了一个手机给小王e.他卖了一辆自行车给小李g.他付了一万元定金给王老板j.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B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f.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h.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m.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Cb.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d.他刻了一个图章给老张i.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T1: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A.他送了一个手机给小王⇒他送给小王一个手机他卖了一辆自行车给小李⇒他卖给小李一辆自行车他付了一万元定金给王老板⇒他付给王老板一万元定金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他交给税务局五千元钱B.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C.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他刻了一个图章给老张⇏*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T2: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名词[主语]+从…+动词+名词1+给+名词2B.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他从我们公司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他从银行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他从大夫那里要了些白药给小王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他从商店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他从我这里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C.他刻了个图章给小王⇒*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最关键是动词的语义特征A“送”、“卖”、“还”、“交”(a)存在着给予者和接受者双方;(b)存在着从给予者向接受者转移的事物;(c)给予者能动地将所转移的事物从自己一方转移到接受者一方。B“偷”、“要”、“取”、“买”(a)存在着得者和失者双方;(b)存在着从失者一方向得者一方转移的事物;(c)得者能动地从失者一方获取那被转移的事物。C“刻”、“画”、“煮”、“做”(a)动作者能动地进行某种动作;(b)在动作进行、完成之后产生某种成品。上述三组动词的语义特征可描写、比较如下:动词a:[+给予,-取得,-制作]动词b:[-给予,+取得,-制作]动词c:[-给予,-取得,+制作]我们就可以把“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这个句法格式分化为三个具体的句法格式:A.名词[主语]+动词a+名词1+给+名词2B.名词[主语]+动词b+名词1+给+名词2C.名词[主语]+动词c+名词1+给+名词2“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A.死了三天了B.等了三天了C.看了三天了D.挂了三天了A句“死了三天了”,其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死”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伤了三天了断了三天了熄了三天了了(liǎo)了三天了丢(=遗失)了三天了塌了三天了出现了三天了出嫁了三天了娶了三天了提拔了三天了到任了三天了枯死了三天了B句“等了三天了”,其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等”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盼了三天了哭了三天了追了三天了养了三天了玩儿了三天了病了三天了想了三天了考虑了三天了琢磨了三天了C句“看了三天了”,其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则既可以指明“看”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那小说我早看完了,看了三天了”;也可以指明“看”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那小说我都看了三天了,还没有看完”。听了三天了讲了三天了学了三天了教了三天了擦了三天了浇了三天了剪了三天了广播了三天了研究了三天了商量了三天了插了三天了贴了三天了穿了三天了系(jì)了三天了摆了三天了戴了三天了吊了三天了钉了三天了D句“挂了三天了”,其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则既可以指明“挂”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灯笼早挂上了,都挂了三天了”;也可以指明“挂”这一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那灯笼太大,不好挂,我们挂了三天了,还没有挂上”;还可以指明由行为动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状态”所持续的时间,如“彩灯一直在大门上挂着,都挂了三天了”。为什么会造成上述不同呢?原因在于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上述不同可列如下表:动作完成后动作所持动作所造成的状经历的时间续的时间态所持续的时间A+--B-+-C++-D+++动词a:[+完成,-持续,-状态]动词b:[-完成,+持续,-状态]动词c:[+完成,+持续,-状态]动词d:[+完成,+持续,+状态]以上四组动词各自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概括如下:为什么会造成上述不同呢?原因在于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同。“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式A.谦虚点儿!客气点儿!大方点儿!灵活点儿!B.远一点儿!近一点儿!高一点儿!低一点儿!C.*嘈杂点儿!*小气点儿!*笨一点儿!*呆一点儿!C.C.**嘈杂点儿!嘈杂点儿!**小气点儿!小气点儿!**笨一点儿!笨一点儿!**呆一点儿!呆一点儿!D.*棒一点儿!*帅一点儿!*健康一点儿!*出色一点儿!*优秀一点儿!规律究竟是什么?形容词存在着“可控”和“非可控”的语义特征区别——所谓“可控”,是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人是可以控制的;所谓“非可控”,是说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人是不能控制的。形a:[+褒义,-贬义,+可控]形b:[-褒义,-贬义,±可控]形c:[-褒义,+贬义,±可控]形d:[+褒义,-贬义,-可控]排斥范围可以进入:形a:[+褒义,-贬义,+可控]形b:[-褒义,-贬义,±可控]不能进入:形c:[-褒义,+贬义,±可控]形d:[+褒义,-贬义,-可控]“名词语+了”1.你们老夫老妻了,还闹什么别扭啊。2.他呀,部长了,可还是那样平易近人。3.哟,几年不见,你都大姑娘了。4.你都大学生了,还那么不讲文明!5.“他哪一年入的党?”“老党员了。具体哪一年入的党,我也记不清了。”6.冬天了,得穿毛衣毛裤了。”1.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如果属于带有顺序性而又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的,那末这些名词就能出现在“名词语+了”这一句法格式里。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冬天了初一了初二了……初十了正月了二月了……十二月了2.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属于带有顺序性并带有时间推移性的事物,而且是单向推移,那未除了所表示的事物在顺序中处于起始地位的那个名词外,其余名词都能进入“名词语+了”这一句法格式。•3.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属于带有顺序性并带有时间推移性的,而且是双向推移,那末这些名词就都能出现在“名词语+了”这一句法格式里。•“现在到哪儿了?”“南京了。”•“现在该轮到谁了?”“王小刚了。”•“接下来上哪道菜了?”“松鼠鱼了。”•结论:名词语----[+系列推移]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参考文献•朱德熙(1979)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第2期。•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第2期。•袁毓林(1993)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邢福义(1984)说“NP了”句式,《语文研究》第3期。
本文标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件-第五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4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