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3.1.1.3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性能应满足设计需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HRB335E、HRB400E、HRB500E、HRBF335E、HRBF400E或HRBF500E钢筋,其强度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3)钢筋的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案例:箍筋截面尺寸不符合要求(宽度小25mm),导致梁每侧主筋保护层厚度为40mm。3.1.2.5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末端应作弯钩,弯钩的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符合第3.1.2.3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2)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应符合下述要求:1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末端弯钩弯折角度应为135°;2对一般结构,末端弯钩弯折角度不应小于90°。3)箍筋弯后平直部分的长度应符合下述要求:1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2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3.1.3钢筋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3.1.3.1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应符合绑扎搭接、焊接或机械连接相关技术标准,且符合以下要求:1)一级框架梁宜采用机械连接。2)二、三、四级框架梁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连接。3)当受力钢筋直径≥22mm时,宜采用机械连接。3.1.3.2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3.1.3.3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案例:框梁钢筋接头在梁端,受力最大处3.1.3.7梁上部架立筋、通长筋及下部受力筋的搭接长度、连接位置应符合以规定:1)当梁上部纵筋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且构造搭接位置至少有一道箍筋同搭接的两根钢筋绑扎。2)梁上部通长钢筋与非贯通钢筋直径相同时,连接位置宜位于跨中1/3范围内。3)梁下部钢筋连接位置宜位于支座1/4范围内。案例:架立筋搭接长度不够≧0.4LaE(0.4La)≧0.4LaE(0.4La)1)钢筋直螺纹连接:钢筋半成品缺陷、套筒缺陷、接头露丝、套筒拧不紧、漏拧等。2)钢筋闪光对焊:未焊透、氧化、过热、脆断、烧伤、塑性不良、接头弯折或偏心等。3)钢筋电弧焊:尺寸偏差、焊缝成形不良、焊瘤、咬边、电弧烧伤钢筋表面、弧坑过大、脆断、裂纹、未焊透、夹渣、气孔等。4)绑扎搭接:梁、柱绑扎搭接接头位置位于非搭接区、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绑扎搭接范围箍筋未加密、绑扎搭接接头松脱等。案例:挡土墙钢筋无保护层(钢筋接触模板),或保护层过小3.1.4.6对于梁、柱类构件,箍筋安装及绑扎应符合以下要求:1)梁、柱第一道箍筋离开梁端、柱端的距离为50mm,加密区和非加密区间距按设计要求。2)梁、柱骨架四角主筋与箍筋绑扎宜采用“8”字形扎法,且绑扎紧固,无松动。3)箍筋末端弯钩须交错布置,同一根受力筋上不得连续出现两个以上的箍筋叉口。4)安装箍筋时,不得随意调整箍筋末端弯钩的弯折角度。5)柱核心节点区内,柱箍筋应在梁筋绑扎前调整,且间距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全部(或部分)拆除,不得堆置在一起。6)主次梁相交时,主梁上次梁每侧须设置不少于3道附加箍筋;附加箍筋直径同主梁箍筋,且距次梁边缘50mm开始布设,间距一般为50mm。(附图)案例:现浇板双层筋布筋第一道钢筋距梁侧距离为100—200mm案例:梁箍筋没有采用8字形扎法,导致箍筋全部松动案例:柱核心节点区扎地梁钢筋支模前没有调整,柱头混凝土没有提前凿毛案例:梁两侧箍筋起始位置不正确案例:暗敷管保护层过小3.1.5.4暗配的电线管路宜沿最近的路线敷设并应减少弯曲,与卫生间无关的线缆导管不得进入和穿过卫生间。3.1.5.4住宅建筑套内配电线路布线可采用金属导管或塑料导管。暗敷的金属导管管壁厚度不应小于1.5mm,且导管内壁应光滑无毛刺;暗敷的塑料导管管壁厚度不应小于2.0mm。3.1.5.5当金属导管和硬质塑料管布线的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宜在适当位置加装拉线盒(箱),也可加大管径。3.1.5.6管线应尽量走梁内;板内管线必须布置在上下钢筋网片之间。暗敷的导管不宜三向交叉敷设,当双向交叉敷设时,敷设在上部的导管宜煨弯处理,且在交叉半径200mm左右设固定点或绑扎固定;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浇筑顺利且振捣密实;同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每根导管的弯头不宜超过3个,直角弯不宜超过2个。2)多根导管并列时,导管间宜留有不小于20mm的空隙。3.1.6.7暗敷于地下的管路不宜穿过设备基础,当穿过建筑物基础时,应加保护管保护;当穿过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补偿装置。案例:电气敷管三向敷设案例:梁板内垃圾没有清理(正在浇灌混凝土)案例:胎模变形3.2.2.9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均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表3-5的规定。3.2.2.10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偏差应符合表3-6的规定。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表3-6项目允许偏差(mm)轴线位置5底模上表面标高±5截面内部尺寸基础±10柱、墙、梁+4,-5层高垂直度不大于5m6大于5m8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2表面平整度53.2.3模板拆除应符合以下要求3.2.3.1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应符合以下规定: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按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3.2.3.2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3-7的规定。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表3-7构件类型构件跨度(m)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板≤2≥502,≤8≥758≥100梁、拱、壳≤8≥758≥100悬臂构件—≥100案例:跨度较大的梁板后浇带模板先拆除,后设顶撑3.3.1.3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3.3.1.4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按袋装不超过200t为一批,散装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3.3.1.5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1)外加剂应采用低碱、低水化热的外加剂。3.3.1.7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规定:1)混凝土用的粗骨料,其最大颗粒粒径不得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2)对混凝土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40mm。3)宜采用5~31.5mm级配均匀的机碎石,含泥量不得大于1%。3.3.1.8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规定:1)采用中粗砂,细度模2.5~3.0。2)砂的含泥量不得大于3%。3.3.3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以下要求:3.3.3.1入泵时预拌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00~160mm,坍落度每小时损失不应大于20m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40mm。3.3.3.2混凝土在浇筑地点的坍落度,每工作班检查宜不少于两次。3.3.3.3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的安排上,应保证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经过运输浇筑到下层混凝土压茬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中间的间隔时间应按以下标准控制:当气温低于25℃,不应超过3小时;气温高于25℃时,不应超过2.5小时。案例:挡土墙水平施工缝留置不正确3.4现浇结构分项工程3.4.1现浇结构的检验批次可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3.4.2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缺陷,应由监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根据其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按表3-8的规定。3.4.3对于具有重要装饰效果的清水混凝土,其装饰效果属于主要使用功能,其表面外形缺陷、外表缺陷为严重缺陷。3.4.4现浇结构拆模后,应由监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检查,作出记录,并应及时按施工技术方案对缺陷进行处理。案例:现浇结构外观缺陷(断层、多处孔洞及蜂窝麻面)3.5结构实体检验3.5.1对涉及混凝土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验。结构实体检验应在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见证下,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承担结构实体检验的试验室应具有相应的资质。3.5.2结构实体检验的内容应包括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现浇结构截面尺寸以及工程合同约定的项目。3.5.3对混凝土强度的检验,应以在混凝土浇筑地点制备并与结构实体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强度为依据。混凝土强度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养护和强度代表值应符合以下规定:谢谢!
本文标题: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6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