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略-03六朝诗文
©地址:北京学院路29号教三楼315电话:010-82322022邮件:cbz@cugb.edu.cn主页: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褚宝增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六朝解:①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建都建康(南京)。②魏、晋、后魏、北齐、北周、隋。③三国至隋之泛称。[褚取此说]©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一、建安风骨说风骨: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有《风骨篇》。古今对风骨的解释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气也,风主骨付;②气也,风骨合一;③“骨”为文意,“风”即文辞[褚倾向于此]。南朝梁钟嵘也提倡风骨,不过他使用的词语是“风力”或“骨气”。“风骨”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大的进步的作用。建安(公元196-220)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的年号。文学史上大致指汉末魏初。建安诗人大多经历战乱,饱尝流离之苦。©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三曹”:曹植,曹丕,曹操。“七子”:鲁国孔融文举,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链,东平刘桢公幹。建安时期诗篇流侍下来不足三百首,曹植(约80首),曹丕(约40首),王粲、曹操(各二十余首)。二、诗人曹植字子建,丕之弟(192-232)“建安之杰”。©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赠白马王彪·轳辘体·魏·曹植谒帝承明庐。逝将返旧疆。清晨发皇邑。日西过首阳。伊落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车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鴟枭鸣横轭。豺狼兰路衢。苍蝇间自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躇。©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踟躇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受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挽易昌陶·轳辘体·当代·毛泽东[1915年]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蛛眶涨。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幛。©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列幛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三、诗人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次子,兄曹昂早死,建安22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代汉帝自立,在位五年又七个月。其诗形式上,多样化,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成就较高的是五、七言诗。燕歌行·柏梁体·魏·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内容上,曹丕往往取材于“闾里小事”:怜劳人思妇,写贫富不均,讽贵家荡子。©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四、诗人蔡琰与“七子”可相抗者应为女作家蔡琰,字文姬,约生于灵帝熹平(172-178)年间,为蔡邕女。汉未大乱中,为胡骑所掳。作品共有三篇: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悲愤诗(选录)·古诗·汉末·蔡琰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儿前抱母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测。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五、诗人陶潜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更盛,玄言文学占了文坛的统治地位。直到东晋末的陶渊明,才现独特的诗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有“大济苍生”的壮志。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后因“我不能为五斗折腰向乡里小儿。”解职而归。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读山海经·古诗·东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他的田园诗和射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入到一种境界中去。他只是作为一个合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周续之、刘遗民一起被称为“浔阳三隐”。梁陈时期,锺嵘、萧统才开始重视他,锺嵘《诗品》将他列为中品,不与庸俗之流为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六、诗人谢灵运在清谈中,常常出现一些发挥老庄自然哲学来赞美江南山水的名言隽语。谢灵运(285-433),祖籍陈郡阳夏,世居会稽,祖父是谢玄,他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他热中政治权势,政治欲望不能满足,心怀愤恨;在永初三年作永嘉太守,就肆意游遨山水,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晚年作临川内史,因谋反被收。最后在广州被杀。©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古诗·南朝宋·谢灵运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他对玄学佛典又有丰富的知识,所以在诗中装点起来也就很不费力。往往有句无篇,章法单调。总的来说,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七、诗人谢脁自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诗人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附八病解:[对后世有所借鉴,然未尽遵之]平头: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平上去入)。上尾: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蜂腰: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如两头粗中间细。鹤膝: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大韵:如五言诗以“新”为韵,上九个字中不得用“人”“陈”“身”等字。小韵:除韵处外,九字之间亦不能同韵相犯。旁纽:五言一句中不能有声母相同的字。正纽:五言一句中不能有声母韵母全相同的字出现。谢脁(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出身贵族。最初作南齐诸王幕下的参军、功曹、文学等官职,曾得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后来为明帝掌中书诏诰。公元四九五年出任宣城太守,后回朝任吏部郎,因事牵连,下狱而死。但总的说来,诗风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颇有不同。©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古诗·南朝齐·谢脁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云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一样存在“有句无篇”的缺点。严沧浪说:“谢脁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八、梁陈宫体诗诗人和作品的数量愈来愈多,但是诗歌的内容却愈来愈空虚堕落了。庾肩吾、庾信,徐攡、徐陵。娼妇怨情十二韵·古诗·南朝梁·梁太子绮窗临画阁,飞阁绕长廊。风散同心结,月送可怜光。仿佛簾中出,妖丽特非常。耻学秦罗髻,羞为楼上妆。散诞披红帔,生情新约黄。斜灯入绵帐,微烟生玉床。六安双玳瑁,八幅两鸳鸯。犹是别时许,留致解心伤。含涕坐度日,俄倾变炎凉。玉关驱夜雪,金气落严霜。飞狐驿使断,交河川路长。荡子无消息,朱唇徒自香。©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咏内人昼眠·古诗·南朝梁·简文帝北窗聊就枕,南簷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面,眠鬟压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九、诗人鲍照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人。他出身寒庶,少有文学才情,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作过秣陵令、永嘉令、临海王子顼参军。后子顼因谋反赐死,他也死于乱军之中。鲍照以“文甚遒丽”的古乐府闻名于诗坛。边塞战争,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乐府诗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代出自蓟北门行·古诗·南朝宋·鲍照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猥。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乱世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刘琨死后一百多年久已成为绝响的悲凉慷慨的爱国主义的诗篇。以上所举的都是鲍照的五言乐府。但是最能显示鲍反抗现实的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的,还是他的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拟行路难·古诗·南朝宋·鲍照其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躇不敢言。其二: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拟古(其四)·古诗·南朝宋·鲍照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石以坚为性。君勿轻素诚。南朝文人读他的诗感到“发唱惊挺”、“倾炫心魂”。七言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比五言更为漫长曲折。七言歌谣一直是在民间(尤其北方民间)流传的。鲍照所拟的《行路难》,本来也是北方牧竖的歌曲。但是,鲍照不仅大胆地采用了这种一般文人视为鄙俗的形式,而且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这种形式,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且可以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榜样,开拓了宽广的道路。鲍照是南北朝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中国古代文学史略——六朝诗文第三讲十、诗人庾信南北朝时代,传统文学的中心在南朝。北朝除乐府民歌外,文人诗坛一直是比较荒凉的。到庾信由南入北,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吸收北方文化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十五岁作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庭的学侍臣。他出使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他诗赋内容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他的名作《拟咏怀二十七首》,内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略-03六朝诗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6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