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0115.功能与人性——以建筑退让道路区域为对象的城市切片研究介绍
10115.功能与人性——以建筑退让道路区域为对象的城市切片研究刘泉张震宇摘要:通过对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属性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对城市规划角度和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形成的不同控制方式进行辨析,探讨建筑退让不同方式产生的动因,说明建筑退让区域虽小,但是它是体现城市空间特色和管理水平且直接受到城市规划思想及整体规划格局特点影响的重要“切片”,并提出应从“功能”与“人性”统一、“公权”与“私权”和谐以及“控制”与“引导”并重的角度出发,构建更加合理的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规划管理方法的建议。关键词: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城市设计;功能主义;现代主义;人性化沿街建筑为什么要退让道路?如何确定建筑退让道路间距?如何管理和利用建筑退让道路用地及空间?几乎是所有参与过控规工作和城市设计工作的规划设计人员以及规划管理人员都会遇到的问题,但除却各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寥寥数语的硬性赋值表格以及繁琐难记的计算公式以外,对于退让的原则和说理似乎并不充分与系统。城市的特色由街道体现出来。由于道路红线内部的公共道路用地的交通功能相对单纯,因此,很难在道路红线内组织如逛街、购物、表演、休闲等城市生活,公共道路也很难直接表现其空间特色。事实上,街道是通过建筑与街道相结合的过渡区域——退让区域,来展示城市或街道的形象与特色。街道的“公权”与沿街用地的“私权”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都集中体现在这小小的退让区域。退让区域虽小,但是它是体现城市空间特色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切片”,对于城市街道的形象影响重大。因此,针对建筑退让道路区域这一要素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建筑退让道路区域的属性特征1.1建筑退让道路用地是反映公私利益冲突的载体沿街建筑用地与公共市政道路的空间关系,一直是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十分敏感的内容。沿街建筑用地对市政道路的侵占也是城市建设历史上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经常需要面对2的问题。从土地利用上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用地是属于业主所有的用地,是由该地块业主来进行使用和管理的。但由于这一部分用地临近市政道路,所以建筑退让红线用地对于整个街道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在这样的区域,当城市管理不足时,私人业主侵占城市道路沿线公共空间的“侵街”现象会逐步滋生;当城市管理较为完善、公共利益足够强势,能够对街道沿线空间进行明确定义的时候,街道及两侧的退让用地就会保持开放,街道沿线业主就会遵守相关要求,甚至有序地提供遮雨蓬、拱廊等发挥辅助功能的沿街公共设施。(见图1)按照美国学者斯皮罗·科斯托夫的研究,建筑退让的空间形态随着城市公私力量的消长而变化,是“公私利益冲突的舞台”。1.2建筑退让道路空间是展示城市文化生活的舞台从空间特色上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空间是介于城市道路与建筑之间的区域,可以看做位于“公共开放空间(街道)”与“相对私密空间(建筑)”之间的具有重要连接作用的“半公共空间”。在“街道”尺度内,道路红线内的那一部分公共道路用地,由于其交通功能相对独立、明确而稳定,事实上并不具备与街道生活相结合的条件;而街道两侧的建筑内部空间又是十分私密的区域。因此,作为公共道路与私人建筑之间的过渡区域的建筑退让道路区域,对完善街道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见图2)虽然建筑退让红线空间仅仅位于街道的边缘区域,但实际上,合理地利用和打造这一区域,对增强街道活力、美化街道空间、活跃街道生活、提升街道安全却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对这一区域的规划建设管理不力,那么,建筑退让区域所产生的问题对于整个街道甚至城市的形象也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图1建筑退让用地权属关系示意(作者自绘)3图2建筑退让用地空间关系示意(作者自绘)2功能与人性——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对退让用地间距控制及空间利用的认知差别通过对国内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标准中涉及到建筑退让道路用地的管理条文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部分城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中涉及到的相关引导要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城市规划角度出发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对建筑退让道路区域的控制引导存在较大差别1。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对沿街建筑退让间距和退让空间利用方式两个方面,表现为关于退让间距是应该“多退还是少退”、退让用地内建筑外部设施的建设是应该控制“上限还是下限”、退让用地内的空间利用是“抑制还是鼓励”以及对退让用地与公共道路用地的空间关系的处理倾向是“分离还是融合”等4个主要内容。客观上反应的是功能至上还是人性优先的不同规划理念。表1规划与设计角度出发的对退让用地认知差别分析表(作者整理)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建筑退让认知倾向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的建筑退让认知倾向关注的重点功能至上人性优先城市结构“树形”:“大街廓、宽马路、疏路网”“网状”:“小街廓、窄马路、密路网”区位、功能与交通的关系区位价值、重要公共服务功能以交通压力均向主要干道及重要节点集中,造成了功能价值与交通压力的重叠。区位价值、重要公共服务功能以交通压力均呈现网络化摊平的趋势,造成了功能价值与交通压力的均质化布局。退让间距多退少退退让用地的建筑构建建设控制上限控制下限与区间退让用地内的空间利用相对抑制沿街私人利用空间相对鼓励沿街私人利用空间退让用地与道路空间关系强调分离鼓励融合42.1多退与少退对于如何控制建筑退让道路间距,国内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都有明确的要求。一般来说,往往采用基于道路等级(或宽度)确定退让间距的二维控制方式(如广州、东莞、荆州等,见表2);或者从断面的角度,考虑道路宽度与沿街建筑高度两项因素确定退让间距的三维控制方式(如上海、成都、中山、昆明等,见表3)。图3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方式示意(作者自绘)表2退让间距的二维控制方式(整理自《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试行)(建筑篇)》。)注:L为道路宽度,D为退让间距最小值。表3退让间距的三维控制方式(整理自《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2003。)注:L为道路宽度,D为退让间距最小值。近年来,随着规划管理工作的深化,也有部分城市综合道路等级(或宽度)、建筑高度、L≤24L>24H≤24D≥3D≥524H≤60D≥8D≥1060H≤100D≥10D≥15H>100D≥15D≥20建筑控制线距规划道路边线退让间距规定表城市道路L≥60D≥1015<L<60D≥5L≤15D≥3城市高架路D≥10城市快速路及对外出口公路D≥20环城高速公路D≥50对外出口高速公路D≥1005建筑功能、用地区位等多项因素确定退让间距,形成综合因素控制方式(如北京、大连等,见表4、表5)。综合因素控制方式所考虑的要素较多,形成了相对客观合理的退让间距控制方法。表4北京退让间距的综合因素控制方式(特点是公共建筑退让多、居住建筑退让少,整理自《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试用稿)》,2003。)注:L为道路宽度,D为退让间距最小值。表5大连退让间距的综合因素控制方式(特点是公共建筑退让多、居住建筑退让少,整理自《大连市规划建筑设计有关规定(试行)》。)注:L为道路宽度,D为退让间距最小值。需要注意的是,与前两种方式相比,综合因素控制方式与国外城市设计导则中对退让间居住公建多(低)层高(中高)层多(低)层高层快速路、主次干道(≥40m)8-1010-208-1515-20主次干路(40m)、支路(>20m)58-105-1010-15城市支路(≤20m)3-55550L≤2020L≤3030L≤60L60无口有口无口有口无口有口无口有口居住建筑0H≤181(0)1(0)1(0)1(0)1(0)1(0)1(0)1(0)18H≤301(0)1(0)1(0)3(0)3(0)3(0)3(0)3(0)30H≤451(0)3(0)3(0)3(0)3(0)5(3)5(3)5(3)45H≤603(0)3(0)3(0)5(3)5(3)5(3)5(3)7(5)H603(0)5(3)5(3)5(3)5(3)7(5)7(5)7(5)行政、科研办公0H≤181(0)1(0)1(0)1(0)1(0)1(0)1(0)3(0)18H≤301(0)3(0)3(0)3(0)3(0)3(0)3(0)5(3)30H≤453(0)3(0)3(0)5(3)5(3)5(3)5(3)7(5)45H≤603(0)5(3)5(3)5(3)5(3)7(5)7(5)7(5)H605(3)5(3)5(3)7(5)7(5)7(5)7(5)10(7)商务办公0H≤181(0)1(0)1(0)1(0)1(0)3(0)3(0)3(0)18H≤303(0)3(0)3(0)3(0)3(0)5(3)5(3)7(5)30H≤453(0)5(3)5(3)5(3)5(3)7(5)7(5)7(5)45H≤605(3)5(3)5(3)7(5)7(5)7(5)7(5)10(7)H605(3)7(5)7(5)7(5)7(5)10(7)10(7)10(7)金融商贸服务设施(商业、宾馆等)0H≤181(0)1(0)1(0)3(0)3(0)5(3)5(3)5(3)18H≤303(0)3(0)3(0)5(3)5(3)7(5)7(5)7(5)30H≤455(3)5(3)5(3)7(5)7(5)7(5)7(5)10(7)45H≤605(3)7(5)7(5)7(5)7(5)10(7)10(7)10(7)H607(5)7(5)7(5)10(7)10(7)10(7)10(7)10(7)6距的确定方法较为类似(如美国洛杉矶市中心城市设计导则等,见表6)。其共同点在于退让间距的确定均参照街道沿线的建筑物功能及建筑所在的区域特点等要素。并且,国内的管理技术规定和国外的导则控制下的退让数值区间一般在0-15m,数值基本上也较为相近。表6城市设计到则中的退让间距综合因素控制方式(特点是公共界面退让少、居住界面退让多,出自《洛杉矶中心区城市设计指引》,2009。)然而,虽然二者表面上均参照了建筑的功能要素确定退让间距数值,且退让数据相近,然而其体现的内涵却完全不同。1)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角度出发,退让参照的要素不同:北京和大连案例中的综合因素控制方式,退让多少参照的是整栋建筑的建筑功能;而洛杉矶案例中,退让多少参照的是低层建筑的界面功能。2)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角度出发,退让的原则不同:北京、大连案例重视交通、市政等功能性要素,越是公共性,退让越多,比如商业、办公等;越是私密性,退让越少,比如居住。洛杉矶案例重视空间特色、使用便利等人性性要素,越是公共性,退让越少,比如商业界面,特别是零售界面;越是私密性,退让越多,比如居住。建筑与道路在功能上的关系,从交通集散、设施供给角度来看,建筑的整体功能和容量与退让间距关系密切;从生活、使用角度来看,要塑造丰富繁荣的街道生活,底层(1-2层)界面功能与退让间距关系密切,街道功能与建筑上部的功能联系较少。特别是街道功能主要是与沿街建筑的商业功能关系密切,其它诸如居住、办公、文教体卫等类型的建筑与街道功能的直接联系相对较弱。可见,规划角度出发制定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标准更加强调尽量留大留足退让间距,防止街道与沿街建筑的干扰,重视退让用地的人流集散、交通缓冲、降噪减污以及预留7市政建设功能,十分强调其工程性功能。但同时也忽视了街道生活的实际需求,导致了街道尺度过大而失衡,街道空旷、人气不足等问题。而设计角度出发制定的城市设
本文标题:0115.功能与人性——以建筑退让道路区域为对象的城市切片研究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8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