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 浅谈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作者:周永辉学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答辩组成员:答辩时间:2011年月日2目录摘要………………………………………………………………………………………………3关键词……………………………………………………………………………………………3前言………………………………………………………………………………………………4一、张爱玲小说风格形成的创作背景…………………………………………………………4(一)传奇的人生经历…………………………………………………………………………4(二)多重的人格心理…………………………………………………………………………4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5(一)主题思想的悲剧色彩……………………………………………………………………5(二)选材的悲凉意味…………………………………………………………………………6(三)复杂的人物塑造…………………………………………………………………………6(四)多样的修辞方法运用……………………………………………………………………7三、结语…………………………………………………………………………………………8参考文献…………………………………………………………………………………………83浅谈张爱玲的小说风格周永辉2011年4月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重要作家,他的特殊性不仅来自她一生中传奇的生活经历,更来自于她留下的一系列传奇作品。因为她的作品与同时代的左翼文学的旨趣相差甚远,更因为她与汉奸胡兰成的一段婚姻,使张爱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得到与她的文学成就相称的地位。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抹杀这位坚持“为创作而创作”的现代女作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多专家学者和媒体看来,毫无疑问,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海外华文文学中最出色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塑造人物、结构语言,无不显现个人特色。她是把不同的前人的主要突出的热点综合起来在自己身上加以强化,再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给人一种她自创的“张爱玲体”的感觉。本篇文章从张爱玲的人生、心理、选材、主题思想、手法等方面对其风格进行阐述。关键词:张爱玲个性心理主题思想人物塑造4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优秀的作家,其小说独树一帜、不同凡响是有目共睹的。她的作品无论是选材、主题思想,还是人物塑造、多样的修辞手法无不显示出个人的独特色彩。她是把不同的前人的主要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在自己身上加以强化,再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给人一种她自创了“张爱玲体”的感觉。假如我们从风格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的特色的话,那么可以用“苍凉”儿子形容——苍凉的家族史,苍凉的人生,苍凉的主题、情节、人物、韵味。一、张爱玲小说风格形成的创作背景(一)传奇的人生经历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出身于官宦世家,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父亲张延重是遗少型的花花公子,赌博、抽大烟、嫖妓、养姨太太,不一而足。母亲黄逸梵虽然也出身传统世家,确是一个新派女性。林译浪漫小说和五四时代风潮对黄逸梵的人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她虽然也是缠过脚的,但思想却比较解放。她没能选择自己的婚姻,嫁给了一个浪荡公子,但她对丈夫的不负责任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可想而知,一个蓄妓吸毒的纨绔子弟和一个崇尚西洋文化的南京水师提督的女儿是走不到一起的。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使张爱玲在矛盾中成长,心灵中笼罩着落寞的阴影。父母离异后,她受到继母的虐待,又遭到父亲的毒打,只好逃出家庭去找母亲,后来她便与姑姑一起生活。敏感的张爱玲自小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几乎没有享受过正常的家庭温暖,也几乎没有得到父母之爱。沉重的心灵创伤使她逐渐形成一种寂寞冷漠、似乎对一切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她日后创作心态的形成。从生母处受到冷漠,又从继母处受到虐待,她被这种遭遇引向自我怀疑。她朝着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路上走,而孤独与寂寞不可避免地成为她早年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一个疯狂的父亲,一个冷漠的母亲,一个残忍的后母,这成她日后小说中的人物原形。在她陛格的形成过程中,张爱玲从母亲那里遭受的挫折很大。这种窒息心灵的体验,以及在这种处境中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使她的文章充满忧郁病态的基调。贵族血液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幸福。随着父母离异,她的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两个部分。不幸的遭遇使她对生活有着极为务实的态度。香港的沦陷使她体验到人生的安稳是何其脆弱。在灾难的背景下,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确定性。这样的体验成为她日后下意识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她对人生的稳定把握的一部分张爱玲保持着她冷眼旁观的一贯作风,将冷静而挑剔的眼光投向周围的人,她发现了人性的盲目和偏执,人人都缩在自己封闭的壳里,对现实浑然不觉。对这个充满危机感的社会,人们一边本能地惶恐着、惊怕着,一边对情势的严重性毫无意识。虚荣心、贪小利、自我中心等,这些世态剧中最常出现也最容易受到嘲讽的内容,在战争灾难的背景下,仍然若无其事地继续上演着。可以说,张爱玲的一生充满着悲凉,而正是这种“悲”的风格使她对人性乃至整个社会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她用她那支笔记录了人与世界的所充斥的感情。(二)多重的人格心理事实证明,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人格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生活的缺失性经验要比丰富性经验蕴涵着更丰富的人生况味。幼年生活中父母给张爱玲的心灵带来的创伤,必然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的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到她的人格心理的正常发展。张爱玲在缺少正常而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越发敏感、早熟,并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和事的否定情绪。从自身环境的影响到婚姻的失败,张爱玲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灰色地带,而这些影响对她的风格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张爱玲的文风有一个只属于她的名字——张爱玲体。人性的主题,女人的命运,犯冲的色彩,苍凉的基调,参差的结构,繁复的意向——这,就是张爱玲体。在张爱玲笔下,病态的人性,病态的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独具的图画。这与张爱玲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过不幸的家庭生活,没落的封建家庭,缺少无私的亲情关怀。从成长经历里,她看到的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变形,人性的自私、空虚,生存的艰难。她愿以文学作品探询这人生的麻烦,并从中找到“永恒的意味”。她说“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末。许多强有力的5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女人是最普遍,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女人把人类飞跃天空的灵智拴在踏实的根桩上。”①作为一个女人,她尤其同情于生活在男性社会里的软弱的女性们。生存本身是艰难的,理想的爱人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是渺茫不可及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表面或和谐或圆满或华丽的背后,是“那种不明不白,狠琐,难堪,失面子的屈服,然而到底还是凄凉的。”生活在这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苍白、渺小,女人们更是难以摆脱内心的恐怖与荒凉。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女性的未来如何自己掌握?她用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女人做代表,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让我们听到了她深沉的叹息,体会了她深情的渴望,引导我们思考女性如何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栓桔,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的生存。张爱玲生来就具有一个天才女子的聪慧和高傲,有一种都市人的优越感。她天生就是一个文明襁褓里长大的彻头彻尾的现代女性,出身名门的她曾经有一般女孩子所没有的优裕生活,有高贵典雅的家庭气氛,有着发育良好的天性。张爱玲生于都市,长于都市,她具有很纯粹的都市感觉,因而她的创作能抓住上海的灵魂,将之上升到都市哲理的高度,用一种她特有的“上海人”的视角观察香港,察看中国。不幸的童年、婚姻的失败、都市的优越使张爱玲形成一个不同于常人的性格,而正是这种人格铸就了一位优秀的学者,一种独特的风格,百年过后我们还为她的文学所拜服。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一)主题思想的悲剧色彩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②,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的虚伪,“爬满了虱子”的尴尬。《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侯一个残废男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成了残废。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她也曾得到过爱的光辉,沐浴在“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中,但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她自己已被黄金蚕食了,她的青春和爱情也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了。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这最终也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张爱玲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二)选材的悲凉意味张爱玲小说的取材十分有限,虽然从时间跨度上看,上字清末下至解放初期反映各个重要的历史①傅雷:《论张爱玲小说风格》,逸海书城出版社2001年版。②张爱玲、苏青:《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花边出版社1994年版。6时期的作品都有,但表现对象却是相对单一的,那就是贵族家庭的式微衰亡。从《沉香屑——第一香炉》到《金锁记》;从《茉莉香片》到《倾城之恋》,无论短篇、长篇、先写的、后写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对于颓败了的家庭的描写、是一去不返的贵族生活的挽歌。傅雷在他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说:“遗老遗少喝小资产阶级,全部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恶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以逃脱。零星的折磨、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幻想、热情、希望,都没有生存的地方。”确实,在张爱玲小说中,是没有明媚、没有阳光,没有欢声笑语,没有生机勃勃的。有的只是苍凉、荒凉、凄凉。当然,她写颓废的生活,又有她自己的特点,她并不正面地宏观地去刻画这一人生悲惨的一幕,而是把它直接置于后景,通过对衰败的环墙、颓丧气氛和情调的刻画来展示一种苍凉的人生风貌。如:《茉莉香片》写聂传庆家:“他家是一座大宅,他们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满园子的花木,没两三年的功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的砍掉,太阳光晒着,满眼的荒凉。”这是聂传庆的加,也是张爱玲笔下共同的家,
本文标题:浅谈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88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