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青海湖景区规划要点一、概况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青海湖不仅风光优美,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200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旅游名片”和“2008年度最受关注旅游地”,是青海旅游业的“龙头”景区。(一)自然条件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青海省的东部,位于东经99°36′—100°16′,北纬36°32′—37°15′之间。东端距西宁市136公里,湖面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3公里,湖周长365公里,湖面海拔3193.3米,湖水最深25.5米,平均深度19米,水域面积4500平方公里。湖周为3600米至5000米高山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青海湖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之一,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有野生动物213种,其中包括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驴、黑颈鹤、玉带海雕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8种,二类保护动物29种;分布有种子植物445种,其高原生物多样性、代表性和特有性是其他湿地所无法替代。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汽源,是环湖周边及更广大地区气候的自然调节器。(二)地质条件青海湖风景名胜区地处祁连褶皱带的南缘,介于南祁连槽背斜与青海南山槽向斜之间,是喜马拉雅晚期新构造运动产生的一个断陷盆地,其主要受到北西西向、北北西及近南北向三组断裂构造格局所控制。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这一断陷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变,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整个青藏高原构造运动的地质历史。区内地层发育不全,从老到新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元古界、下谷界和新2生界。从地狱空间分布上来看,三叠系地层最为发育,其次是二叠系。第三系主要分布于湖区西部和北部,第四系地层除见于山麓及河谷外,主要分布于广阔的湖滨平原。风景区北部的大通山走向北西西,其山脉基岩裸露;刚察县以西主要为三叠纪砂岩、页岩;东段则为前震旦纪变质岩,主要有片岩及片麻岩,并有花岗岩侵入体;西部布哈河以北出露早中生代砂岩、千枚岩、片岩、混合片麻岩和火山岩,并夹有结晶灰岩;东部日月山走向北北西,主要由前震旦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花岗岩和花岗长岩等组成;南部青海南山呈北西西向展布,主要分布有早古生代千枚岩、石英砂岩、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和二叠超大型叠纪灰岩、变质砂岩、极岩及火山岩等。此外,在青海南山北侧、湖区西部的黑山北侧、东部野牛山及海心山等居间地区有第三纪红层零星出露。(三)地貌条件青海湖风景名胜区地形大势自西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高度3848米。地形最高点在其北面大通山西段的岗格尔肖合力,海拔高度5291米;最低点为青海湖水面,海拔高度为3193.3米。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由湖滨平原,冲击平原、低山、中山和高山、冰原台地和现代冰川等构成。同时,湖区北部和东部是大面积的风沙堆积区,发育着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在湖边低洼地带有沼泽地分布;湖区西部和北部发育着河漫滩、三角洲及河流堆积阶地;湖岸周围分布有沙堤阶地,在山麓与平原交替地带有冲、洪积扇分布。整个风景名胜区以湖泊与湖滨景观和山地景观为主。(四)气候条件青海湖风景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的交汇地带,并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形成寒冷期长,温凉期短,没有明显四季之分,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等气候特征。1、气温偏低,垂直变化明显。青海湖风景名胜区年平均气温在-1.0-1.0℃之间,最高月平均气温16.0-20.0℃,绝对最高气温为26℃;最低月平均气温-18.0-23.0℃,绝对最低气温-35.8℃。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广大地区,年平均气温均在-2℃以下。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湖盆区高,山丘区低。无霜期很短,由于“湖泊效应”,是湖滨地区比距湖较远地区无霜期略长。2、四季多风,风力强劲。青海湖风景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又位于主控西风带和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内,因而境内四季多风,夏、秋季以东南风为主,冬春两季则西风盛行。西风风力强劲,全地区年平均风速3.2-4.4米/秒,大风常引起沙暴,并伴随降温,因而湖滨地带风蚀与沙3化情况比较严重。需要说明的是,广阔的青海湖水面对风能产生的极大影响,但这也是进行风能利用的有利条件。3、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青海湖风景区地处内陆高原,全年晴多雨少,因而日照充分,年日照时数为2430-33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6-76%,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多25%左右;太阳辐射强烈,年总辐射量高达607-720千焦/平方厘米。光能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但目前利用率很低,牧草的光能利用率仅占有效辐射量的0.11-0.21%,农作物品种单一。另外,由于湖泊的水面反射了,使其(水体中的)光质差,生产力低下,也是其特点之一。4、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青海湖风景区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00-400毫米之间,个别丰水年达500毫米以上。受地形及湖水体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匀,且复杂多样。在湖北岸,降水从北向南递减,大通山一带为500余毫米,至湖滨一带降水量约320毫米;湖南岸则相反,由南向北递减;湖滨四周向湖中心(海心山270毫米左右)递减;湖东由东部向西至湖滨递减;湖西在布哈河下游河谷地带则自东向西递减。青海湖风景区属半干旱地区,常年多风,因而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1300-2000毫米(20厘米口径蒸发皿观测值)。蒸发量的分布与降水分布相反,即湖滨平原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蒸发量较大,山区地势越高蒸发量越小。此外,对湖体水面自然蒸发的多种影响,也应加以关注。(五)土壤植被条件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温、降水垂直变化显著,形成土壤分布的多样性和垂直性。区内主要土壤类型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高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沼泽土、风沙土等。高山寒漠土广泛分布在大通山海拔3900-4000米的山体上部;高山草甸土多分布在山体中、上部或平缓的山地顶部,是区域内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高山草原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山体之阳坡;山地草甸土多分布在盆地上缘、丘陵地的中上部、低山及浑圆山顶的顶部、河谷阶地;灰褐土主要分布在林区内,海拔高度上限3700米;黑钙土广泛分布于海拔2700-3500米的山前倾斜平原和盆地下部以及河谷阶地上;栗钙土主要分布在滨湖平原及丘陵地带的前沿;沼泽土主要分布于青海湖西北岸及河源地或河流交汇地带的碟型洼地和湖滨地带;风沙土主要分布于青海湖东岸克土及湖东东南山麓浪麻舍岗一带。湖区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表现为温性植被与高寒植被共存的分布格局,其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流石坡稀疏植被、沙生植被、盐生草甸、沼泽草甸等。湖区植被在水平与垂直分布上均表4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海拔相对较低的湖盆及河谷地带以草原植被为主,其主要植物群落有:芨芨草群落、西北针茅群落、扁穗冰草和高山苔草群落;在湖区周边的山地以及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前洪积扇地段则一高寒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和高寒流石坡稀疏植被等各类高寒植被为主。(六)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青海湖区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种植业、旅游业均有一定规模,是青海省境内人类活动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区域内2007年的总人口近10.0万人,其中,牧业人口是该区域的主要人口源。湖区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湖的狭长地带以及湖周交通相对发达的湖盆地带,特别是以刚察县为中心的青海湖北岸湖滨三角地带。湖区属多民族居住地区,有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12个民族。其中藏族人数最多,约占人口总数的68.61%,是湖区的主要民族。2、居民点与交通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共有12个城镇,其中州政府驻地镇1个,县政府驻地镇2个,乡级建制镇2个,一般乡镇7个,区内乡村居民点(村民委员会)64个。绝大部分城镇和乡村居民点集中分布于滨湖地带,湖区四周的山地,主要是牧民群众夏季利用的放牧草场,基本未建定居点。目前急需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等问题,因此需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传统习惯和实际利益。青海湖的南北两岸曾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109国道在青海湖南部自东向西横穿湖区,315国道则从青海湖北部穿越湖区。此外湖区还有相当数量的低等级公路及各种简易公路遍及各乡镇,形成了可通达湖区各处的公路交通网。3、文化青海湖是藏文化区,不仅具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点,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文化渊源,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点,包括祭海、转湖等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以及昆仑文化、西王母文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地区的文化发展,构成了青海湖独有的文化氛围。这些特色文化在民族节庆活动、环湖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体现。4、范围青海湖地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根据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青海湖景区实施“统一保护、统一规5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的总体部署,省政府办公厅于2007年12月12日下发通知,明确了青海湖景区范围界定。根据青海湖自然保护区范围,《青海湖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和省政府《青海湖景区范围界定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充分考虑青海湖景区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景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基础上,确定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为:东面从日月山克图垭豁沿日月山山脊至日月山山口;南面从日月山山口沿109国道经倒淌河至省道214达蛤蟆壑山口,沿青海南山山脊至夏尔棱曲;西面从夏尔棱曲经日埃木山脊到吉尔孟;北面以吉尔孟沿315国道经热水岔路口沿老315国道至日月山克图垭豁。总面积8977.51平方公里。二、旅游现状(一)总体概述1、旅游接待人数1)接待人数规模及其分布青海湖景区作为一个开放型旅游区域,整体的游客数量统计难度较大,现有统计数据主要是151基地、鸟岛、原子城、沙岛等主要景点的游客统计数据。综合这几个景点的统计数据,2006年青海湖游客数量约为13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数量为2.5万人次。二郎剑(原151基地)是环湖接待设施最为完善的景区,是青海湖最主要的旅游接待区,初步估计约80%的青海湖游客游览了二郎剑景区(原151景区)。二郎剑景区接待游客数量从2001年的45.4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69.02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10%,增长率低于青海省同期游客增长率。鸟岛作为青海湖品牌景点,旅游知名度高,但是受区位、交通、接待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接待游客数量远远低于二郎剑景区。从2001年到2006年,鸟岛游客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06年全年共接待游客9.32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8.2%,增长率不仅低于青海省全省同期游客增长水平,也低于二郎剑景区的游客增长速度。原子城景区是环青海湖仅次于二郎剑的游客集散地。青海湖游客数量的年内分布严重不均衡,游客主要集中在6-10月,12月游客数量不到全年的2%。2)接待规模在青海省的地位青海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将全省旅游业重点建设区划分为“两圈、两带、一区”,即环青海湖风光和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圈、环西宁“中6国夏都”综合旅游圈、黄河上游水电明珠旅游带、青藏线旅游带和“三江源”旅游区。虽然青海湖处于上述重点区域的核心地带,并在全省旅游开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基础较为薄弱,统计显示其旅游接待人数在全省接待人数的比例并不高。2006年,环青海湖景区接待人数约为139万人次,占全省接待游客数量的比例约为17.1%。从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统计来看,2006年青海省接待国内游客984
本文标题:青海湖景区规划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0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