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2009.09)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新中国外交也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历程,此时对中国外交进行一个评估可以说适得其时。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60年中国外交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前30年是反对外部威胁、巩固国家独立、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0年;后30年则是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促进发展的30年。60年来,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和利益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近30年来,中国外交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保障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经验等方面也是成绩斐然。外交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相对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来说,60岁的共和国还很年轻;但就现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而言,这60年的外交历程却是意义非凡的。早在清代以前,历代虽有礼部、鸿胪、典属国等机关处理外事,但与近代国际关系的外交意义相去甚远。清朝立国之初,虽然礼部和理藩院有着部分外交职能,但由于清朝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两个机构并没有发挥外交的作用。鸦片战争以后,从清朝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到北洋政府外交部再到中华民国的外交部,虽然外交机构和机制在逐步完善,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没有变,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始终处在列强的操控之下,没有独立的外交人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屈辱外交的状况,第一次以独立自主的外交角色登上国际舞台。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磨炼,现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熟练运用现代外交游戏规则进行现代外交的大国了。中国外交思想现状与理论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恪守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现行宪法也明确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60年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然而,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立足点没有变,中国外交“和”的理念没有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基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作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论断,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把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将中国外交的重心放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腾飞的事实检验了这一次时代观革新的正确性。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现有的国际体制与日益增长的全球秩序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围绕这一矛盾衍生出来的各种具体矛盾很多都属于非对抗矛盾及非零和博弈。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合作而不是斗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中国,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进一步开放,扩大国际合作,中国外交需要在国际合作中谋求和平的发展环境、在国际合作中谋求自身发展。其次,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外交战略是指导一国外交的总方针,具有重要意义。建国60年来,中国的外交战略几经变迁,最初是“一边倒”,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然后是反两霸,侧重反对苏修;进而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缓和了同西方的关系,全力应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开始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从以政治外交为主的“小外交”走向涵盖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科技外交等多元内容的“大外交”,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外交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效能和作用日益凸显。鉴于此,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相比,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又一创新。纵观世界近代史上的大国崛起,无不充斥着暴力与冲突、征服与掠夺。中国的崛起却挑战了这种历史的怪圈。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外交实践有力地予以回应。“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全面阐述了这一理论。建国60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取得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中国对和平的期待与对发展的渴求一样迫切。中国外交应该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中国既要通过维持和平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2005年4月,在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同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指出构建“和谐世界”,就应该“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对话”。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后,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不断地阐释和谐世界的丰富内涵,强调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构建和谐世界,就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解决。“和谐世界”这个命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由一个概念逐步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并在世界上得到一定影响的中国外交新理论。“和谐世界”既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又是对中国现实外交行动的指导方针,它的提出为中国外交特别是多边外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它也为世界各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全球治理模式。中国外交结构现状与实践创新建国60年来,为了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布局几经调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积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价值传统国家的关系,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此基础上,中国注重合理配置宝贵的外交资源,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战略布局。近年来,软实力的建构和议题外交等新内容也逐渐渗透到中国外交布局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中国外交的结构经历了传统的由线到面的转变,现在正朝着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立体化方向发展。按照中国外交的四部分内容,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外交成就与实践创新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作为中国外交重中之重的大国外交经过不断调整和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这种成熟不仅表现在中国稳妥地应对了各种危机和矛盾,而且成功探索出保持和发展大国关系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机制,从而为中国与大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以中美关系为例,两国关系近年来之所以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势头,其重要原因在于双方构建了一系列战略合作体制,如2009年7月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种战略对话机制对中美减少误解、扩大共识、增强互信、促进合作颇有裨益。此外,中国还致力于建立同大国之间面向21世纪的新型关系,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97年,中美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表明两国愿共同积极寻求发展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性而非对抗性的关系。1998年,中国与欧盟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与日本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这些举措为中国构筑了有利的大国关系框架,为大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发展睦邻友好外交,营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把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置于外交工作的首要位置。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以积极友善态度处理与邻国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中俄边界的成功划定,成为中国与邻国解决这类问题的典范。目前中国已经同绝大多数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东亚地区一体化,倡导开放性地区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多边对话,创设了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区域合作平台,在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创设了六方会谈机制,为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本在于营造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谋求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目前,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从睦邻友好走向了伙伴关系,并且在互利共赢的合作过程中,这种关系不断发展巩固。仅以东盟为例,197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仅为8.59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2025.5亿美元。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有巨额逆差,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第三,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巩固了传统友谊。中国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有着共同的遭遇,今天又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共同课题,彼此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有相似的立场。在过去几十年的相互关系中,中国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互相支援,中国的发展得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发展了的中国也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与新兴发展中大国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相互协商、互利共赢的新途径,已经形成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1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提出了中国愿与非洲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以共同举办中非合作论坛为代表的中非关系新发展为今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开启了新局面。现存国际秩序仍有诸多不公正不合理之处,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主要力量。第四,多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积极开拓的重要领域。近年来,特别是“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中国的多边外交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方式更加多样,成效更加显著。中国逐步建立、积极拓展、有效利用了以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或会议为载体的多种形式的多边合作机制,采用了以多边首脑外交、多边政府外交、多边政党外交、多边军队外交和多边民间外交等越来越多的不同形式,更加广泛地参与了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中国更全面、更深入地参与了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大力推进了区域性
本文标题: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1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