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提到《忏悔录》,文学史上奥古斯丁、卢梭、托尔斯泰三家的相对而言比较知名,而我们今天要交流的这本无疑是开山之作,比后两部早了近1300年。如果说它们没有受到奥古斯丁的影响,恐怕不太现实。在卷帙浩繁的古罗马美学著作中,我们选择它作为切入点研究同样也昭示了它的重要性。对于这样一部巨著,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研究它对指导我们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先弄清作者是在对谁忏悔。很显然是天主,由于写作于基督教诞生之后,因而人们已经从古希腊对性格迥异的诸神的景仰上升到对于耶稣的绝对信仰,这为诞生这本著作奠定了情感基调。这也保证了作者在信仰的支撑下是在虔诚地忏悔有关自己的生平。再者,我们来看作者忏悔的内容。从编排的体例看,是按时间来划分的,从最初的15年到32岁时,然后以阐释《创世纪》1章作为终结。涵盖了有关求知、偷窃、欲望、生死、友情等几乎一个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加以反思。在字里行间里也碰撞起美学和智慧的火花。最后,阅读一部名著,终其目的还是能够学以致用。时间关系我们就截取书中几个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小片段来和大家分享:一、学生的苦楚书中写道:“我(作为学生)的不服从,不是因为我选择(除学习以外)更好的,而是由于喜欢游戏,喜欢因打架胜人而自豪,喜听虚构的故事,越听耳朵越痒心越热,逐渐我的眼睛对大人们看的戏剧和竞技表演也发出同样的好奇心了......”——《忏悔录》卷一第十章在这里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呢?我们在苦恼自己没法集中精力看书学习的境遇的时候,回头看看才发现原来这是个萦绕了人类历史上千年的问题,圣人、凡人兼而有之。未曾因为科技发达与否、社会发展阶段如何而有所改变。二、剧迷书中写道:“虽然没有人想要得到痛苦,但从对他人的同情中真的可以收获快感,所以我们喜欢他人的悲伤,就因为我们如果没有了这些,我们就没有他物可以同情。”——《忏悔录》卷三第二章初读起来,会感觉作者有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之嫌,但联想到我们现实的生活。是否会有共鸣呢?在车站排队买票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不太会纠结于前面蜿蜒的等候长龙,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身后有比前面更加夸张的长度。此刻内心是悲喜交加的,甚至喜不比悲差多少。三、莫尼加的长逝书中在回忆母亲时写道:“事虽如此,但我母亲仍然渐有酒的爱好。这是你(天主)的婢女(母亲)亲口告诉自己的儿子的。她的父母见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子,往往叫她从酒桶中取酒。她把酒杯从桶口去舀,在注入酒瓶之前,先用舌头舐上一舐,并不多喝,因为她并不想喝。她所以如此,不是为了嗜酒,而是出于孩子的稚气,喜动而好玩,孩子的这种倾向惟有在家长管束下加以纠正。这样,每天增加一些,——“凡忽视小事,便逐渐堕落”——习惯而成自然,后来津津有味地要举杯引满了。”——《忏悔录》卷九第八章当我们读《三国演义》,听刘备于白帝城托孤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原来几乎同时期的古罗马的一位先哲也在用他母亲的事迹来做例证。确实,一些小的罪行虽然很不起眼,但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会酿成大的祸患。这也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原因所在,值得我们去引起注意。本文的着眼点相对而言比较小,起点比较低,都是抽取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细节。我想这也是我们阅读一部著作,尤其是这种反思人生的名作,其目的之所在,那就是学以致用。那么这部作品给对于指导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启示呢?首先,日常生活美学化并非遥不可及。我们不难看到,书中奥古斯丁反复在探讨、在忏悔的都是一些我们最常见到的问题。这也难怪,因为无论人类历史的进程如何进行,我们的快乐和悲伤的类型终究是有穷尽的,绝不会因为蒸汽、电或者网络的出现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而我们要在《忏悔录》中,要试图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并对照作者提出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实践。其次,我们要有一定的信仰。奥古斯丁之所以虔诚地向读者展示自己灵魂的全部,不论美和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主的绝对信仰。这使得他把自己置身于主可以监督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并对照主的昭示《圣经》作为评判自己对错的准则,从而完成对自己人生的追忆与忏悔。对比现实,天主、安拉、释迦牟尼或者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信仰,选择可以因人而异但必须要有,因为生活中的欲念都可能成为我们立业的动力,但一般不会持久,而且不一定高尚。因而拥有一份信仰,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18094809顾兴乾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本文标题:奥古斯丁《忏悔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3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