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转型中国第22期:体制病:个人权斗绑架国家战争腾讯历史新闻频道腾讯网
转型中国第22期:体制病:个人权斗绑架国家战争_腾讯历史_新闻频道_腾讯网[2012/11/310:55:18]1864年1884年1886年恭亲王奕訢。对于中法战争期间发生的“甲申易枢事件”,张謇在辛亥之后曾如此评价:“自恭王去,醇王执政,孙毓汶擅权,贿赂公行,风气日坏,朝政益不可问。自此而有甲午朝局之变,由甲午而有戊戌政局之变,由戊戌而有庚子拳匪之变,由庚子而有辛亥革命之变,因果相乘,昭然明白。”在张氏看来,这次政变实为晚清政治走向堕落最重要的转折点,“以三数人两立之恩怨,眩千万人一时之是非,动机甚微,造祸甚大”,自此,慈禧擅权的时代到来,清廷高层决策机制完全得不到理性的保证。这也正是此后朝野对议会体制日趋热衷的根源。辛亥百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我们希望尝试着去追寻这样一个命题:“辛亥年,她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并希望此策划,能够成为解读另一命题——“现代中国,她从何处来,向何处”——的一个注脚。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敬请关注。1885年度事件:清廷与法国签订和约,终结中法战争“猛拍阑干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1884年,恭亲王被慈禧逐出朝廷核心决策层后有感。本年6月,清廷与法国在天津签订和约,终结中法战争。清廷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西南边疆亦不得不对外国开放。后世论及此事,痛心疾首处,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之语。这种说法流播至今,其实并不符合历史实情。彼时,清廷已是强弩之末,水师全军覆没,陆军中世纪色彩浓厚,可胜一时而不能持久;战事连绵两年有余,朝廷财政已然濒临崩溃;加之日、俄构衅……在不赔款、不割地的前提下,做出一定让步签订和约,乃是明智的选择。但是,在这种“明智”背后,另有一种体制病在隐隐作疼。当慈禧太后1884年以中法战争为筹码驱逐掉恭亲王,视国家安全如儿戏时,许多人就已经觉察到了这种体制病: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竟可以为了个人权斗而绑架国家重大事务决策,甚至于绑架一场国家战争,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1885年不存在什么“不胜而胜,不败而败”,然而,如果朝廷决策机制不是如此地糟糕,整个中法战争,本是可以避免的,至少,也不至于搞到战事连绵数年,马尾水师全军覆没,国库几乎被彻底掏空的局面。盛昱:善意奏折被恶意利用1884年4月3日,左庶子盛昱(左图)上书朝廷,责备张佩纶、李鸿藻等举荐将领不当,导致前线部队败绩,并同时涉及军机大臣奕訢等人。盛昱说:“越南战事错失良机,议者都说责任在于云南巡抚唐炯和广西巡抚徐延旭……奴才以为,唐炯、徐延旭坐误事机,其罪当然无可宽恕,但是,枢要之臣蒙蔽推诿之罪,比唐炯、徐延旭之流还要严重……外间众口一词,说唐、徐二人是侍讲学士张佩纶所推荐,协办大学士李鸿藻所力保……恭亲王等人久在中枢,并非没有知人之明……居然也俯仰徘徊,坐观成败……有臣如此,皇太后、皇上不加责备,何以对祖宗,何以答天下?”盛昱希望朝廷明降谕旨训斥军机大臣及张佩纶等人,责成他们戴罪立功。并希望朝廷藉此将主战的立场明确宣示天下,造就一种举国合力抗击法国的形势:“中外大小臣工,敢有言及弃地赔款者,即属乱臣,立置重典,不以小胜而喜,不以迭挫而忧”。然而,盛昱所不知道的是,他所指出的朝廷在和与战之间徘徊的局面,恰恰正是慈禧玩弄两面手法的结果。一方面,慈禧在将奕訢推上处理中法冲突的前台之后,即不再透露自己关于和、战的任何意见;另一方面,既屡屡以谕旨安抚李鸿章,要求他“维持和局”,同时又鼓励纵容朝中清流弹劾李鸿章和他的“和局”。慈禧的这种态度,直接导致恭亲王和军机处在中法冲突问题上无所作为,因循敷衍,是和是战,始终腾讯网首页手机腾讯网邮箱网站导航转型中国第22期:体制病:个人权斗绑架国家战争_腾讯历史_新闻频道_腾讯网[2012/11/310:55:18]法军突袭马尾港,福建水师因朝廷长期战、和不定,猝不及防,全军覆没。两广总督张树声在遗折中对此痛心疾首,视之为朝廷决策机制缺陷的恶果,故而提请朝廷设立议会。(点击可看大图)中法战争镇南关清军布防图(点击可看大图)没有定见。盛昱终将为自己这道冒失的奏折而后悔不已。数天之后,慈禧发布上谕,以“谬执成见”、“因循日甚”的罪名,对整个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作了一次彻底的大换血。礼亲王世铎取代恭亲王奕訢执掌军机处,原军机处成员无一留用,全部按照慈禧的意志替换。这一被后世称作“甲申易枢事件”的重磅政治炸弹,导火索正是盛昱的奏折。礼亲王世铎素以贪财好货以及无能著称,军机处实际上落到了慈禧的亲信醇亲王奕譞手中。奕譞的能力同样无法与奕訢相提并论。盛昱试图补救,与一班官员再次上书,以军机处职责重大,必须依靠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办理为由,要求朝廷收回谕旨——“枢机重任,责成宜专,请收回成命”。但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碰壁。大多数历史著作在谈到“甲申易枢事件”时,都习惯性地将慈禧视作主战派,与恭亲王为代表的主和派划清界限,并将主战与主和的矛盾看作“甲申易枢事件”的主要矛盾。这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误解。首先,在慈禧训斥恭亲王的谕旨里,找不到任何关于中法之间是战是和的字眼;其次,“甲申易枢”之后,慈禧同样并不是什么“主战派的代表”。慈禧根本不关心战还是和,她关心的,只是如何借朝廷内部的战、和分歧扳倒恭亲王,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仅举一例即可说明这一点:罢免恭亲王,任命一贯主战的醇亲王主持总理衙门,是在当年旧历三月十七日;当月二十五日,慈禧又秘密谕旨李鸿章,要他通盘筹划,“保全中法和局”,并赋予其酌情办理的特权。军机处走马换将,两面手法依旧,前方将士仍然不知所措,盛昱所希望的“朝廷明确战、和之策”,仍然只是水月镜花。慈禧:究竟打洋人可是与粤匪一样?搞掉了主和的恭亲王,换上了主战的醇亲王。但慈禧对这场战争实则完全没有概念。其召见将领史念祖时的一段对话,完全暴露了慈禧对正在进行中的中法战争的一无所知:慈禧:“你带队打仗都在些什么地方?”史念祖:“安徽、山东、湖北、河南。”“现在法人欺侮中国太甚,说话的人也多,也有说非战不可的;也有说和的好的。中国受欺不是一年,您想这回五条都是步步退人,其势万不能忍。论中国与洋人呢,自然是和好的好。但是,中国总要能战,而和才是真和,要是样样依他,越求和越不得了。即以这回五条而论,如果自此以后,永远不起波斓,中国让洋人也不是一年了。”“太后无非俯念两国苍生,不忍开衅,圣心苦衷,天下共见,就是再添五条,臣愚以为太后也未必不勉如所请,怕的是五条才答应,不上半年,又出题目,将来想战不能战了。”“可不是,可不是。(上意甚喜)。如果能保永远无夺,皇天上鉴,谁愿意开这个大衅?然而,颇有说中国现在力弱,断断不可战的。”“论现在器械,诚然有不如他的地方。臣以为二十年讲求机器,不为不久,买炮买船,花钱不为不多,到如今还不能一战,到底等到何年?”“就是这个没有日期,永远没有有把握的时候,真不成事。(少停)你在营里带队多年,打的是粤匪,是捻匪,还是回匪?”“粤匪、捻匪都打过,后来各省肃清,蒙太后天恩,(忘却磕头)简放甘肃安肃道,也打过回匪。”转型中国第22期:体制病:个人权斗绑架国家战争_腾讯历史_新闻频道_腾讯网[2012/11/310:55:18]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在天津签订《中法天津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保护国。(点击可看大图)冯子材。冯氏在中法战争末期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给清廷与法国的议和谈判增添了重要筹码。但总体上并不能挽回清军无力继续作战的局面。转型中国(1864-1949)往期1884:两广总督临终请求朝廷开设议会本年年末,淮军二号人物,两广总督张“究竟打洋人可是与粤匪一样?他们颇说全然不同。这一回北宁竟弄成不战而逃,可恨已极。”“自道光二十一年以后,并没有见谁与洋人真大打过。说不同的,大约也是悬揣。臣总以为,无论打什么仗,将要有谋,兵要有勇,都是同的。”“是呀。”“至于不战而逃,实在是统帅不知兵,并不是洋人狠。”“你说的是。他们都说洋人上岸,不如我们;海里,我们不如他。”“海里也不是人不如他,是船不如他。他在海里,能全仗住船好,炮好,上岸全要凭人,他先失其所长了。”(少停)“现在都换了知兵督抚,也不知事情如何?”“太后请放心,知兵的督抚虽没有十分把握,此后总可有胜负,无溃逃。中国久不与洋人开仗,漫漫的把风气开了,连兵勇渐渐也就不怕他了。”“可不是,所以万不能再往下获弄了。”(按:获弄,即糊弄,北京方言,意谓蒙混。)“这一回太后天威震怒(指甲申易枢),固然出于不得己,也是看着一年难办一年。臣尝同朋友论到人才难得。粤匪平定二十多年了,当日带兵四、五十岁的,现在都没有了。”“当日二三十岁当兵的,现在都四五十岁了。”“太后圣明,想人到四五十岁,除非做统领大将,自然是老成的好,其余连营哨官,也要壮年耐劳!·一此刻再犹疑,将来何堪设想?”“你见得很是。你知道历年总理衙门,如文祥他们,专讲获弄,凡遇洋人麻缠,怕我生气,都瞒住我,颇有多少下不去的事,我几乎不与闻。(少停)现在弄到如此。(又少停)大沽海口你见过么?这是最要紧的。”“太后圣心万安,大沽天险,自同治末年线沙一天长一天。李鸿章受国厚恩,以重兵防一处,似乎不至再叫太后受惊。”慈禧对清军与洋人作战的胜负优劣毫无了解,希望从史念祖处得到些有用的信息,史念祖却唯唯诺诺,一味只顾着揣摩迎合慈禧的话锋。这段对话发生于甲申易枢之后——随后中法战争何以会继续处于一种战、和不定的困局之中,此段对话已能够提供充分的解释。即便是在清廷正式对法宣战之后,慈禧仍然没有放弃她自以为高明的两面手法,所以最后才有了福建水师在猝不及防下的全军覆没。奕譞:妄想提前发动一场“义和团运动”慈禧如此,她选择用来取代主和的恭亲王的醇亲王奕譞(左图),对这场战争所持的观点则更加离奇。奕譞始终主战,而且一贯主张大力发动群众来搞排外运动。早在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爆发之后,奕譞即曾表达过对奕訢、曾国藩等人处理方式的极度不满,以辞职相要挟,愤然向慈禧递送密折:“欲复深仇,全赖各省民心,大吏筹措,而其权实操之于内。即如上年天津之案,民心皆有义愤,天下皆引领以望,乃诸臣不趁势推之于民以喝夷,但杀民以谢夷。且以恐震惊宫阙一转型中国第22期:体制病:个人权斗绑架国家战争_腾讯历史_新闻频道_腾讯网[2012/11/310:55:18]树声临终之际,留下了一道《遗折》,请求朝廷修正自强改革路线,引进西方的议会制度。张树声说:议会制是西方强盛根源,唯引入议会制,才能完成国家富强。这是帝国封疆大吏首次明确提议开设议会。[[详情]共和国辞典往期21期:1976年“总理遗言案”为什么一个23岁普通工人炮制的“总理遗言”,让数以千万计的人们疯狂传抄?为什么这份遗言让当权派惊恐万分?[详情]腾讯历史·原创出品责任编辑:谌旭彬联系方式:信箱:newshistory#qq.com(来信时#改为@)电话:010—82155176版权声明:腾讯历史频道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语,以阻众志……不但一时全局荡然,自后亦难望转机矣。”曾国藩事后也承认,以杀害中国百姓为洋人抵命的方式了解天津教案,确实是自己所犯下的严重错误。奕譞对这一点的批判是中肯的,但值得警惕的是,奕譞希望政府引导民愤,以此向洋人复仇。这跟若干年后,慈禧太后所搞出来的那场义和团运动的出发点,实在极其相似。奕譞对利用民众来抗击洋人,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夷怕民,民怕官,官怕总,总怕夷。此外间自来俗论。此关打破,百事可成。我之不振,在乎悠忽于平日,仓卒于临时,而以俯就为妙策,以发愤为盲谈,廿载驹光,因循浪掷,实为可惜。”具体该怎么做呢?奕譞也有谈到:“(假如)舍炮台而讲清野,舍船费(此指铁甲)而练民团,彼以整,我以散,头头设伏,处处邀截,彼之火药有尽,我之刀矛无穷,
本文标题:转型中国第22期:体制病:个人权斗绑架国家战争腾讯历史新闻频道腾讯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4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