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胡灿阳一、四种木结构体系穿斗式井干式干栏式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氏族社会开始使用“大叉手”屋架联系梁的出现形成木框架联系梁上出现短柱,联系梁变成承重梁形成了抬梁式构架类型形成殿堂式(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厅堂式(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干栏式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同时,建造时可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搭建,也方便施工。此外,较密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浇筑泥墙。因此,明清时代,长江中下游各省,出现了大量穿斗式构架的民居。然而,穿斗式架构中,柱子的密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房屋格局的安排。为此,在一些穿斗式架构中,将原来每根柱都落地的做法改为每隔一根柱才落地,同时将不落地的柱子截短骑在穿枋上,这就减少了一半的立柱数量。此外,有时还采用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房屋立柱问题,即在房屋墙体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则使用抬梁式构架,从而达到省时省料,又能减少立柱数量的目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干栏式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井干式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二、榫卯连接工艺中国古代木建筑构架的组成元素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在中国古建筑中,原则上采用榫卯的连接方式,必要时也会使用铁钉。水平高超的榫卯结构,使木结构建筑的梁柱系统成为有弹性的整体框架,经受得起一般的外力,即使遇到较强的地震,仍能完整无损。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塔(1056年)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984年)鲁班锁(孔明锁)三、砖石拱券结构拱券:是一种用石、砖或者土坯等块状建筑材料建成的承重结构,外形为圆弧状,其承重性能源于块料之间的侧压力。(万神庙)中国的拱券技术在早期主要运用于建造墓室。明代,中国出现了用筒拱建的房屋,上加瓦屋顶,内部没有采用梁架结构系统,而是建造成殿堂式样,称为无梁殿。(北京皇史宬、天坛斋宫、南京灵谷寺大殿、苏州开元寺)四、台基台基是房屋的地面基础。台基发明之初,只是出于防水防潮的需要。“下润湿伤民”,“室高,足以辟润湿”(《墨子辞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风行“高台建筑”汉唐时,高台之风渐衰六朝之后,随着佛教的大量输入,台基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须弥座出现了。台基一般有四种。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上图为前面为卷棚式硬山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相继修建了紫禁城奉天殿、天坛祈年殿和长陵祾恩殿,这三座最高等级的建筑物都以三重白石须弥座、钩栏为基座。五、柱子(墙倒屋不塌)古罗马斗兽场古希腊Erechtheion神庙女像柱简单加工的圆木柱方柱精细加工的圆柱根据作用不同,柱子具有不同的名称: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柱子的颜色很讲究。《礼记》“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春秋以后,“青琐丹楹”成为重要建筑物的着色标准。中国建筑中的柱子最初由三部分组成:柱础、柱身和柱头。雀替减柱、移柱与悬柱真武阁六、斗拱-中国建筑的独特语言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它密布于屋檐和平座回廊下面,造型别致,一层一层向外挑出,有的还用油彩装饰,它是中国建筑最精巧、最华丽的部分。《论语公冶长》有“山节藻棁”,即指斗拱的使用斗拱的作用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屋顶的重量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台基,起着承上启下、传递重量的作用。斗拱的作用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屋檐挑出一定距离,出檐更加深远、壮观,并使柱子、门窗防雨防潮。斗拱的作用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单位:“朵”斗拱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明清时期,斗拱的结构作用已逐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斗拱唐、五代(上)宋、辽(中)金、元(下)唐、宋、元建筑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斗拱翼角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宋)斗拱(左)翼角(右)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明、清建筑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数量多,柱间多达4—8朵。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色彩繁复华丽,风格富丽堂皇。北京先农坛斗拱斗拱七、屋顶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北宋时期的建筑著作《木经》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西方人习惯将建筑立面构图的重点放在屋身。中国古建筑中,屋身是平淡无奇的,但是对于屋顶的设计,中国古人可是费尽心机中国古代房屋的屋顶特别大也特别重,自古就有“大屋顶”之称。采用这种大屋顶,最初是从功能上考虑的。西周时期瓦的发明和使用,使屋顶发生了巨大变化(斗拱)。《周礼考工记》中对当时屋顶的描述:“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大屋顶还可以发挥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为了改变框架结构造成的压抑、单一感,工匠们将屋顶设计成鸟翅般的举折与起翘。《诗经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屋顶的色彩明度搭配。清朝规定,黄色琉璃瓦只限于帝王的宫殿、门、庑、陵墓和宗庙,其余王公府第只能用绿色琉璃。养心殿屋脊兽太和殿屋脊兽基本屋顶样式中国古代屋顶,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单檐屋顶中,庑殿顶出现最早,在周代铜器、汉画像石中均有反映,后来成为古代建筑单檐屋顶中最为尊贵的一种形式。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建筑风格的屋顶。单檐庑殿顶,构建宏大、体态优美、翼角舒展、表现出建筑的宏伟、严肃、强劲、雄壮之美。多用于皇宫、王府、寺院等级别较高的建筑中。庑殿顶之后是歇山顶(九脊式屋顶)。歇山顶形态构建复杂,翼角舒展、轮廓丰美、脊饰丰富、既有宏大豪迈的气势又有华丽多姿的韵味。紫禁城内歇山顶建筑的山墙为红色,山花板隐刻的图案涂以金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紫禁城内殿、阁、门、楼很多都采用歇山式。东西六宫前殿也都是歇山式。中国古建筑中常用的屋顶形式之一。屋顶前后有两个坡面,屋顶左右两端悬挑超出墙面,悬于空中,称“悬山顶”。悬山顶建筑沿着两山檩(lin)头钉有博缝板。特点:这种屋顶的两山表现力很弱,适合做“配角”。一般用于等级较低的建筑上,如:配房。与悬山顶相似,俱两坡、四垂脊、一正脊。而与悬山顶不同的是,硬山顶的左右不超出墙面,与山墙平齐。更显得朴素、憨厚,有拘谨之态。多用于等级较低的建筑物中。大多数民房实际山就是硬山顶。攒尖顶一般分为四角攒尖顶、圆形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将屋顶分为相等的四个坡面,共四坡、四脊,逐渐向上收缩汇聚最终汇为一点,并以宝顶(下文有相关讲解)固定、装饰。圆形攒尖顶,屋顶整体呈圆面向上汇聚,没有屋脊。屋面瓦陇自下而上,每陇筒瓦、板瓦逐渐缩小,称“竹节瓦”。攒尖顶多用于花园中的建筑。级别高的宫殿也采用四角攒尖顶,顶部会安置镀金园宝顶,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宝顶用于封护攒尖顶,使不受雨水等浸蚀,所用材料多为金属或琉璃,形状有圆形、束腰圆形或宝塔形。卷棚顶特点:屋顶的两个坡面交汇处做成了弧形,屋脊隐匿在屋瓦下面。卷棚顶有卷棚悬山顶、卷棚硬山顶、卷棚歇山顶。实际上也就是没有屋脊的悬山顶、硬山顶、歇山顶。没有屋脊也就没有了庑殿顶、歇山顶的雄宏、气派;不过它却彰显着另一种轻快与柔和。一般不用于重要的宫殿建筑,多用于花园中比较随意、活泼的建筑物当中。民间私家园林也大量使用,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承德避暑山庄重檐屋顶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平顶单坡屋顶盔顶勾连搭顶扇面顶穹窿顶盝顶圆券顶吉祥法喜殿妙高庄严殿中和殿紫禁城角楼中国建筑的“面子”——大门明太祖朱元璋把门钉列入典章制度,规定宫城“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清代,乾隆年《大清会典》对门钉作了详细规定,如“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钉金钉,坛庙圜丘外内垣四门,皆朱漆金钉,纵横各九。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到男递减到五五,均以铁”。“兽面衔环辟不祥”明代,官方规定,公主府第正门“绿油钢环”,公侯用“金漆锡环”,一、二品用“绿油锡环”,三至五品官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黑油铁环”铺首亲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四合院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视频时间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顺天台庵正殿汉代砖墓的墓顶结构灵谷寺无梁殿皇史宬
本文标题:中国古建筑之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6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