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上)1
高等教育学商洛学院郭妮妮2014年11月教学基本目标•1.考试;•2.理解与掌握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与基本原则;•3.灵活运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教育是什么1.小鸡一出生就跟着母鸡,它是怎么知道的?2.一只小狮子,它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开始捕食小动物,它是怎么知道的?3.小孩子之间有争执,会骂人?他是怎么知道的?4.学生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他是怎么知道的?第一章高等教育概述(重点章)第一节教育及其规律一、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教育就是经验的传递,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使个体适应它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可以是有意识、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意识、偶发的)2、狭义的教育,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按照社会的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对他们进行系统引导和培养的一种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起推动作用。•(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适应•教育要遵循并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并进一步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三)教育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的关系•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制约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外部规律的实现必须以内部规律的实现为基础。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既要遵循人的自身发展规律,又要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第二节高等教育的概念•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中世纪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中世纪高等教育就是指“大学教育”。•19世纪后半期以后,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苏联百科词典》:“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所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按各国的传统习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胡建华:“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教材观点:“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社会活动。”•可见,上述概念大同小异。•基本内涵:•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完全中等教育包括初中与普通高中的组合,也包括初中分别与中专、职高、中技的组合。•2、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3、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何谓高等教育学?•它是研究高等教育的学问,即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学习《高等教育学》对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和教育工作质量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学习《高等教育学》,重在掌握基本原理上下工夫;重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重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上下工夫。第三节高等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有2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二是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这2条基本规律。本节就是论述这两条基本规律的。•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制约或决定:领导权;受高等教育权利;高等教育体制(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等。•补充说明:1、什么叫政治?•以往多半理解为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话)。实际上列宁在不同时期对政治有不同的理解。•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其中心的政治任务是夺取政权。•在无产阶级夺取和稳定政权以后,“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无产阶级就必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在当前,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要正确认识政治对高教的影响。•政治对高教影响有过负面作用。但改革开放后,其影响作用是正面的,促进了高教的高速发展。•同时高教不可能超政治、超党派的。(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对政治的作用)•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如五四时期的北大)。•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提供经济条件和提出客观要求。具体说,制约或决定:物质基础;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速度与规模;高等教育的结构等。•(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培养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等。•补充说明:•1、教育先行。•教育经费增长的比例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比例。上世纪60年代后,世界许多国家选择了这条道路,成功的有美国、日本、苏联等。•我国2008年教育经费占GDP的3.48%仍未达到4%的目标;•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称,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比上年的3.22%增加了0.26个百分点。•根据公告,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比上年的12148.07亿元增长l9.3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为10449.63亿元,比上年的8280.21亿元增长26.20%。从全国情况看,有l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了解,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这一政策目标迄今尚未实现。(中新网2009年11月20日,教育文摘周报,2009、12、16,第2版)•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制约:教育内容;高等教育手段。•(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再生产科学技术(通过传递与积累科学技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通过科学研究)。•补充说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知识经济思想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产生的。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80)中提出“后工业经济”概念,奈斯比特在《大趋势》(1982)中提出“信息经济”概念。英国学者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经济》(1986)中提出“高技术经济”概念。•真正提出该概念的是联合国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它在1996年的报告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何谓知识经济?•世界经合组织:“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相对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建立在土地和劳力基础上——劳力资源经济;•工业经济建立在资本和能源基础上——自然资源经济;•知识经济建立在人力资本与技术基础上——智力资源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学技术,支柱是高新科技产业,灵魂是创新,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知识经济提升了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因为,高校既是培养未来产业的温床,又是高新技术的源头。•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是相互依存与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本处取狭义概念。•(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创新与发展文化的功能。上述可见,高等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但又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高等教育的第二条基本规律也有丰富的内涵。五,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目的明确,规定的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有专职的教育人员——教师。•3.学校教育具有选择性。内容方法手段精心选择。•4.学校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人的发展基本规律教育要求•顺序性与阶段性---循序渐进•不平衡性-----抓关键期•稳定性与可变性----教学的稳定性•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校内因素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专门性、选择性的实现程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校外因素: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的一致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掌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主动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人才的成长,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第四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与发展历史•一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当今的高校承担着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发展科学——重要职能•直接为社会服务——高校职能的延伸二、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一)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中国古代大学萌芽:殷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数千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学者以及本派内、师生间、学生间自由辩论);西汉、唐代的太学、国学、国子监。稷下学宫•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齐桓公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西方古代大学萌芽:古希腊“阿卡德米学园”——“雅典大学”(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等学校组成)。•近代大学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Bologna,1088)萨莱诺大学(1231);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法国的巴黎大学(1180)等。•主要学4科:文科、法律、神学、医药。•中世纪大学最显著特征:•自治、开放、地位高。•在学校管理体制上看,博洛尼亚大学与巴黎大学是2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教授管理。•总之,18世纪以前大学的职能只有1个——培养人才。(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强调科学研究是大学职能之一;大学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学要有学术自由等。•德国大学成为德国科学中心,世界科学的中心随之转移到了德国。•德国大学成为欧洲大学和美国大学学习的典范。(德国柏林大学)(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1862年《莫里尔法案》:赠地举办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即“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开放性大学(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学上课讲义(上)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7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