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doc-2013501016--刘希花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农村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领域学者在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变观念意识、建立专门机构、增强师资力量、优化校园环境等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解决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者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词语作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2000—2014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论文40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研究成果有:1.刘细花:《心理健康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主要研究了目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其原因能够包括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区域原因、学校原因、并提出了营造社会环境、家教环境、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转变观念等对应的策略。2.肖宗扬《农村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重点研究了开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交流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3.马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重点从教师的层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开辟有效的教育渠道等。4.任彤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研究了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等有效的措施。5.刘朝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研究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包括社会、家庭的原因、学生本身的原因、并提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做好保密工作等,并提出了建立建立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体制以及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在以下问题达成了共识,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之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有些学校在相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工作。这些学校有的聘请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使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常规教学之中;有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解答心理问题;还有学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了多种心理教育方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此同时,很多教育管理部门为使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也都对学校进行了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可以说,这项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正规。但是,这并不是说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存在问题了。其实,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农村情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目前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来看,各地农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专业心理教师队伍人数过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模式非常缺乏;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过低;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重大误区等。经调查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对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而言,还是一个不太熟悉的事物。到现在为止,我国在这方面也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各自为政”,在探索中前进,随意性极大。而农村学校因为远离城市,信息闭塞,所以很难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其他学校交流的机会也不多。(三)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是,师资力量匮乏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明显不足,非专业人员“赶鸭子上架”的现象非常普遍。资料表明,当前农村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尽管他们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明显不足,缺少学生工作的经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强。而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班主任、常识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思想品德教师等。他们虽然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加之学生仍用固有的角色看待他们,因此学生很难在他们面前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此外,一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在人事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缺乏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一些不胜任统考学科的教师就被调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做的后果,除了削弱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外,还极大地诋毁了专业教师的声誉,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课时津贴等难以解决,严重打击了专业些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课题实验点。不少学校都是研究课题一结题,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结束。(四)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许多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够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学工作经常由政治课老师担任,该课程还常常被语文、数学等主科占用。另外,国家教委所规定的青春期教育课,在农村中学的开设也极不正常,据调查,只有33.3%的农村学校正常开设青春期教育课,11.1%的学校没开设,而53.3%的农村学校仅是课表上有但不正常上课,被调查的90所学校里只有3所学校已设立心理辅导信箱,配有兼职心理指导教师(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兼任),有时开设一些心理知识讲座。但因种种因素影响,教育效果不明显,心理辅导信箱也少有学生问津。事实上,22.2%已开展心理教育的学校其工作力度也很小,只不过为配合初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期中开设几个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是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知识,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五)农村中小学缺乏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课程与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目前尚无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参。尽管现在的书市上已经出现几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但都存在不成熟、须改正之处,作为参考尚可,但作为教材则还需要斟酌(六)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配合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句话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正因为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处于这样特殊的位置,所以它也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学生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的一天。在农村,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但是,他们却很少甚至没有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们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七)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德育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灌输、示范、陶冶,实际锻炼和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黄色书刊、色情网站、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都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动因。目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苦闷和压力;父母关系的不和、离婚、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溺爱、过分严厉,都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二)学校认识偏差一些农村中小学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有些学校,为应付检查,甚至弄虚作假,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学生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些是与遗传、体质、突发事件有关,大多数情况都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家里有心理障碍患者,或围产期大脑受过损伤、感染、孕妇营养不良、孩子出生时窒息缺氧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情况是孩子在社会适应或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的冲突和矛盾,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无法达到预定目的,使他们感到失望、悲观,心理受到严重挫折。(四)师资力量薄弱,保障机制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兴起,学校心理辅导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较少,师资培训又跟不上,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保障机制不完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编制、待遇、职称评聘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从而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二、农村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导层面抓起,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农村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
本文标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doc-2013501016--刘希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7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