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编旅游与美第一章美学理论与旅游第一节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年轻而又古老的学术。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是古老的,但作为一门学科是年轻的。仰文化时期(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间,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陶土上出现纹饰,如人面纹饰。但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美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重要成果是语言和文字中出现“美”。东汉许慎:“美,甘也”。徐铉:“羊大则美,故从大”。现代有的研究认为:“美”就是以羊头和羊角为装饰的人。古代巫师化装跳舞的象形字。美的本义从事物的众多涵义中显示出外观形式的美。孔子的“尽美矣,又尽善也”,“尽美矣,未尽善也”;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论述,老庄提出的美关系的相对论学说,均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审美活动的许多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但尽管我国先秦诸子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没有独立构成一门完整的深科。一直到18世纪,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经过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形成严密的理论形态。1858年出版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中美的科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的一般规律的学科。西方美学理论:近两百年形成的新型学科,长期隶属哲学,与伦理学、心理学关系密切。二、西方美学根据研究对象与方法分类(一)、本体论美学: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不同学派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对美的本质存在不同的理解。美的本质的学说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美在形式”,柏拉图:“美在理念”,黑格尔完善了“美在理念”,提出“美是感性的显现”(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1、【理念说】①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人。③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按照逻辑辩证法不断发展创造。③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规范。把抽象的实体作为美的本源,显然是把世界和美首尾倒置了。),“美在生活”(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车尔尼雪夫斯基:1、美是生活;2、强调自然美高于艺术美:把美学研究从虚幻的理念世界引向了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使美不再神秘,而是成为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2、“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3、特别强调“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这是把人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前者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美在典型”、“美的主观”。古希腊毕达格拉斯学派“美在形式”,认为事物形式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有关,甚至认为立体图形中最美是球形,平面是圆形。。但美的本质问题一担解决,可能美也就不复存在了。(二)、认识论美学:研究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经验,人的审美活动中的审美规律。主要解决“审美认识如何可能”,“美感心理特征等问题”。审美经验是审美活动的产物,属于主体性范畴,涉及人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心理与审美层次等。但认识论美学往往略了审美活动客观范畴的研究。(三)、价值论美学: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艺术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关系,目的是昭示美的价值与人类生存理想的关系。或者说,阐明美的价值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有何意义和作用。美,是人类认识发展与社会实践的结果,与人类生存理想有着密切价值关系。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2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知是逻辑学,意是伦理学,研究“情”的学科是“Aesthetik”——感性学或美学。三、美的本质论有以下几种(一)、客观论把美当作事物的客观属性,侧重研究美的自然属性及外观的形式法则,从而发现了美与和谐、均衡、对称、色彩、比例、黄金分割和多样统一客观形式因素的联系及自然属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毕达歌拉斯:数的原则剖析美。0.618,是一个充满无穷魔力的神秘数字,最早是由2500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由于它自身的比例能对人的视觉产生适度的刺激,后来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故0.618最初是因其比例在造型艺术上的悦目而得名。金字塔之所以能屹立数千年不倒,主要原因与其高度和基座长度的比例有关,这个比例就是5:8,与0.618极其相似。有感于这个神秘比值的奥妙及价值,他将黄金分割又称“黄金比律”,后人简称“黄金比”、“黄金律”。我们知道,在地球的北回归线附近是一条神秘地带,在这条地带上,有我国的庐山、黄山、峨眉山以及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和长江;有著名的金字塔之谜、死海形成之谜、四川自贡恐龙灭绝之谜、大西洋诸岛沉没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撒哈拉沙漠之谜以及美国的圣塔柯斯镇斜立之谜;有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深的大西洋马里亚纳海沟和埃及的尼罗河。另外在这条神秘带上,历史上还出现过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以及神奇的苏美尔人……近年来,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在研究这一地带的种种神秘现象,并提出了很多的假说。过,我们只要通过地球仪进行一下简单的测量计算就不难发现,北回归线附近的这条神秘地带,也正好落在地球的0.618处。黄金分割这一“神”赐予的比例,终于突破了原只有在几何学中悦目的范围之后,又在很多的领域体现出古希腊人寓意深远的种种神秘。但,它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因为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并不是从物理学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讲的,而是从对人的生活意义上来讲的。例如原始人并不认为花美或以其为装饰)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比如,人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徒有外表和形式而缺乏内容就不美。(二)、主观论偏重于从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情感方面考查美的本质,美不存在于物,而存在于心,是人的审美意识和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是把自我的情思意想感入到审美对象的结果。这种理论还认为美审美断力,具有相对性和易变性,因为这种断有赖于审美者的愉快经验和个人素质,是随后者的变化而变化,趣味的变化而变化。“情人眼里出西施”。黑格尔: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但,它把美归结为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有其合理性。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容易使美失去衡量的客观标准:由于各人的心意状态、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三)、关系论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研究美的本质,认为美不在客观对象,也不在主观意识,而在两者的结合和统一关系之中。但是,一般的关系论往往有偏于客观和主观一方的倾向。因此,有的关系论者提出了客观事物作为美的“潜能”,是事物的客观特性,要了解这种特性,只能通过认识途径,这种美便成了刺激内心价值经验的一种“潜能”,审美价值便成了一种关系价值,是客体作为一种美的潜能而与主体相结合的产物。1、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3种相互关系中来理解美。2、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关系和人的思想的变化,美也在发展变化。但,1、所说的“关系”还比较抽象、比较笼统,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同时,这些“关系”是怎样建立和产生的,也没有很好说明。“关系论”,就始终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始终不符合客观的实际。2、美离不开关系,但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美,有的不美。(四)、实践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对象的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的盾中发现其一般运动规律。两条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角度探讨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自然的人化(外在自然成为人类的,内在自然成为人性的),是合规律性(真)与合目的性(善)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包括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美学研究中有了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就不像旧唯物主义,纯粹从感性直观方面去研究美,也不像唯心主义,只从能动方面研究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研究美、考察美。美与人的本质力量。肯定美的社会现象,只是阐明了美的隶属关系,还未能揭示出美的本质。比如原始狩猎常用野兽的皮、角等装饰自己。并非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而是勇敢、灵巧、有力的标记。皮角等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了,这些本来属于自然物的客观对象,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并打上了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印记,因而显示出人的勇敢、机智和才能。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显示了原始人的本质力量。人们欣赏它的美,其实是对在对象上显示出来的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同样,人们欣赏鲜花的美,当然离不开花的自然属性,但是它绚丽的色彩、婀娜的风姿,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之所以美,就是它与人的生活有着某种联系。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美绝不单纯决定于物的自然属性,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如动物只有性感,没有美感。而决定于它的自然属性同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关系——适应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程度与性质。(罂粟花与莉花对比)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原始狩猎部族常常用皮、爪、角装饰他们,是勇敢、灵巧的标记;它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这些本来属于自然物的客观对象,进入人类的社会生活,打上了人类实践的印记,因而显示了原始人的本质力量。欣赏他的美,其实就是对在对象上显示出来的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意味着美离不开人,是人创造了美,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人总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表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审美客体旅游者——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知、领悟、欣赏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观照——指通过感性直觉直接达到理性本质内容的把握的一种心理过程。“观照”是一个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的概念。它的来源出自于佛学。《辞海》中的“观照”辞条说:“观照:佛教指静观世界,以智慧照见事理。”这个辞义是来源于佛学辞典的。审美观照——对于客体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也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审美创造主体在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时的观赏与晤对。观照不只是用眼,更是用心;不仅是对于对象的映入,而且是以特有的角度将其改造成以此一对象为原型的审美意象;不仅是以对象物为观赏的对象,而且是与对象物彼此投入,形成物我两忘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是一种审美观照。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审美观照,苏轼的“与可画竹4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也是一种审美观照。而主体的态度,对于审美观照来说,又是尤为重要的。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中的美的科学。第二节旅游及旅游美学的概念一、什么是旅游、旅游的目的和活动内容旅游业是一种经济现象,但旅游本身并不是经济现象。于光远认为:旅游是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王朝闻: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不从社会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而是从审美角度来研究旅游,才能认识它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法国学者让梅特森:旅游是一种消遣活动,其目的,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旅游的目的和活动内容
本文标题:旅游美学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8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