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马克思经济学总结..
资本主义经济学一、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学十大问题•1、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指与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而言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简言之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2)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异质物品,它们为何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呢?•3、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效用越大,交换价值就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就越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4、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即因为它们具有相等的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5、因此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因素••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6、在任何社会中,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使用价值•7、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具体劳动指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有形劳动•8、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称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支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同时存在的两种不同属性的劳动,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9、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二、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社会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所具有的生产条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长),它的价值量就越大;生产某种商品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短),它的价值量就越小。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3、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一般来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低。•或者说,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相反亦然。因此,马克思说:•4、“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5、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或经过较少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所谓复杂劳动是指需要专门的或较多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以简单劳动量为基础的。三、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社会劳动是指每个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并非为自己消费而是供社会消费。•四、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伴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经常上下波动3、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4、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消极作用是:•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可能会出现资源配置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阐明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货币的起源及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使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3)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要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一是要深化和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二是要深化和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同样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三是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重大作用,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放到重要位置。•四是要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六、剩余价值的生产•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生产的目的和动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因此•2、资本是指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各种物,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剥削关系。(注意: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都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劳动力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劳动力商品最大特点是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看中的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注意:劳动不是商品)•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切记: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只是工人必要劳动的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6、剩余价值的含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日劳动时间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创造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指为雇佣工人为资本家生产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的时间。因此,所谓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7、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所谓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的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8、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的那部分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一般用C表示。•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一般用V表示。•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大意义:一是揭示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或可变资本v)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来源;(即使是无人工厂也是如此)二是为准确揭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即m’==m/v•9、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m’=m/v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前者是以物化劳动的方式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后者是以活劳动的方式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10、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在当代,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特征是延长工作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特征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1、个别(即单个)资本家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结果是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注意:商品生产者要实现更多的收益必须使其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资本主义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把另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作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是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无论是资本主义简单还是扩大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七、资本积累原理:•1、资本积累学说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所谓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2)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外在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4)资本积累的目的和实质都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5)资本积累的作用:资本积累的结果是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造成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6)资本有机构成•1、资本构成: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这种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的构成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这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价值上的比例关系,叫着资本的价值构成。•2、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着资本技术构成,并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表示或C/V表示。•3、特别注意: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同的,同一部门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资本有机构成也有差别。一般说来,重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轻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一些,设备先进的企业比设备落后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一些。•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资本积累。•5、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是相对人口过剩。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而过剩的工人人口。•6、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首先,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一支失业大军,他们
本文标题:马克思经济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8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