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打创新牌走跨越路——贵阳高新区“五大特区”建设访记初冬月,北国正是飘雪时,山国之都却暖风阵阵春意盎然。2011年11月27日,由科学技术部高新司、火炬中心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主办,贵阳市科学技术局、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办的“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交流对接会”在贵阳高新区国电院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上,来自科技部高新司的副司长胡世辉、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分别做了重要发言和讲话。这次交流对接会是贵州省科学技术大会暨贵州省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大会上,贵阳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白云区委书记宗文同志作了《构筑“功能三圈”,打造“五大特区”,争创全省“两加一推”示范区》的主题发言,很快,“五大特区”成为交流对接会上的一个关键词。记者带着对“五大特区”的欣悦与希冀,走访了贵阳高新区相关人员及企业……科技特区:构筑动力之源在高新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首先来到了贵阳晶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创办于2001年,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成功研制出低熔点玻璃粉,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逐步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谈到公司的辉煌,晶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销售部黄部长一脸自豪,他说:“二次创业”以来,贵阳高新区逐步形成了网状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高新区内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我们的产品只是贵阳高新区所获成就的一个侧面。”贵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周若平说,“在中心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科技创业者骑着自行车进来,开着奔驰车出去。”接着他向记者罗列了一串贵阳高新区的科技成就:贵州汇通华城楼宇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BKS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以节能30%的优势击败众多国际电气业巨头;贵州兆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三位一体互动商业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得2007年国家级创新基金立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为国家神州系列生产了近百万只电子元器件;……众所周知,无论是延长产业链,还是扩大产业幅,都需要依托科学技术来突破一些配套和材料的瓶颈。贵阳高新区坚持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成为高新区、贵阳乃至贵州内生增长的动力之源、创新之源。目前,金阳科技产业园,引进了斯耐克玛、皓天光电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了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多家优秀科研机构;建成了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火炬软件园、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以及创业大厦、科技大厦等配套设施,集商业、居住和办公一体化。同时,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则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基本路径,以一个或多个龙头项目为依托,全力打造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园区内拥有中航工业贵阳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中电振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等几十个个产业及配套项目在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宗文的办公室中,他踌躇满志的向记者介绍到:“坚持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助推成果转化,大力构筑核心动力圈,使之成为贵阳高新区增长的动力之源、创新之源。通过建设“五大特区”,高新区要在“十二五”期末新增5个以上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00个以上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孵企业累计达1000家以上。人才特区:搭建高端“群英会葛优在《天下无贼》里说了句名言:“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更是一个地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贵阳高新区“人才特区”呼之欲出。管委会副主任冉志卫说:“我们打造‘人才特区’之‘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聚焦特定对象,二是采取特别方式,三是营造特殊环境。”对此,贵州卓讯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周慧琴深有感触。她在办公室里对记者说:“2002年,我经历了三次创业失败。那时,我认识到现代企业竞争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接着她动情的说道:“次年,我来到了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高新区创业中心的帮助下创办了贵州卓讯科技公司。作为民营企业,公司的成长壮大得到了高新区在资金、政策、服务、办公用地等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2004年,在高新区创业中心的推荐下,卓讯科技公司自主开发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获科技部创新基金创业项目资助。2006年,其ERP产品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质监总局、环保总局联合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谈到贵阳高新区的“人才特区”建设,周慧琴有些激动,她说:“贵阳高新区不仅仅尊重人才,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任何一个具有潜力的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目前,贵阳高新区实施“三挖一培训”人才政策:重点挖院士、挖领军人才、挖核心团队,与职业院校联合培育技术工人;采取“项目+资本+人才”、“职位+年薪+股份”、“柔性引才+绿色通道”等方式,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团队。据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相关资料,今年9月,高新区院士工作站成功引进了张泽、孔祥复、杜善义、马克俭、马洪琪、梁维燕、黄煦涛等7位院士。之前,于庆凯博士团队研发的石墨烯项目、瑞典归国博士牟端的高效多功能热泵系统研发团队、国家“千人计划”高潮博士领衔的“共聚焦二维偏振调相显微镜产业化”项目团队等一批极具创新力的团队已入驻贵阳高新区……“高新区已经聚集各类技术人才15000余名。其中,重点行业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400余名、留学归国高层次人才20余名、博士150余名,成为贵阳市知识密集度最高的区域。”管委会副主任冉志卫略停顿一下又坚定的对记者说:“贵阳高新区在“十二五”期间一定会引进、培养更多人才,让‘人才特区’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当之无愧!”金融特区:催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智慧与资本是产业做大做强的两大要素,光有资本没有智慧,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智慧要变成产业、税收和就业,就需要资本来推动转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白云区区委书记宗文说。据贵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周若平介绍,贵阳高新区正积极构筑贵阳高新区金融超市、贵阳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孵化中心、贵阳高新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有限公司等“四位一体”的实体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同时拓展投融资渠道,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当时,由于企业生产需要,急需一笔资金,找了几家商业银行都无法获得贷款,我们正在着急的时候,贵阳高新区帮我们出谋划策,终于解决了问题。”说起通过“四台一会”融资的情形,贵州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仍然记忆犹新。“四台一会”由管理平台、承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促进会组成,是一种由金融主体与社会信用平台相结合的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模式,贷款授信额度为10亿元。“四台一会”融资平台自去年9月建立以来,已为园区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88亿元,使贵州振华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迅速成为规模以上企业。无独有偶,成智重工也是受到贵阳高新区金融资助迅速成长的典型企业。据成智重工宣传部负责人所言:2003年,成智重工还只是一家生产型小企业。进入贵阳高新区创业中心后,成智重工先后获贵州省科技厅的中小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后来,成智公司又通过高新区贷款平台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当年,生产总值一举突破5000万元。周若平说:“资金问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瓶颈,高新区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将大力拓展各种融资平台,为促进高新区内企业发展不遗余力。除了‘四位一体’的实体服务平台、‘四台一会’的融资平台,高新区还有高新创业投资公司、贵阳高新创业投资基金等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一言以蔽之,‘金融特区’必须落到实处!”政策特区:增大磁石引力据新成立的贵州新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于庆凯博士介绍:“我们团队的项目之所以能这么快就取得阶段性创新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高新区良好的政策。这些政策既包括形成机制体制的政策也包括高新区重视人才的实际行动‘政策’。”“于庆凯博士所谓的重视人才的行动‘政策’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工作小组;二是开启‘绿色通道’,快捷注册成立项目研发公司;三是市区二级联动,快速完成项目评审及资金扶持。”分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的管委会副主任康克岩话锋一转对记者说:“当然,贵阳高新区要打造‘政策特区’,靠的还是政策机制与相关政策体系。”据康克岩介绍,今年5月,《贵阳国家高新区支持企业进入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资助暂行办法》出台,鼓励优质企业积极申报新三板挂牌,企业最高可一次性获得50万元资金资助。今年6月,贵阳国家高新区出台了《贵阳国家高新区鼓励设立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对相关企业免征营业税、减征企业所得税、最高100万元资金补贴……“除了资金扶持,我们还建立了创业大厦、科技大厦、标准厂房、一号服务站等配套设施,低价出租给前来创业的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周若平说。一个地区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地的招商引资、“借脑引智”。据悉,高新区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在鼓励自主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促进产业集群等方面制定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业扶持政策、吸引人才优惠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贵阳国家高新区鼓励产业发展促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留学归国人才创业若干措施》、《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暂行办法》等。园区管委会综合管理工作及招商协助处负责人朱纯刚,诙谐地把自己比喻成一个陀螺:转,提速转。记者见到他时,他一边忙着向来电咨询的企业介绍园区情况,一边让工作人员复印园区建设情况汇报材料,他说:“没办法,来谈入园项目的企业太多了,每天都有10来个企业找他们商谈入园事宜。”在离开管委会综合管理工作及招商协助处的时候,贵州新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劲告诉记者,对于企业来说,有两怕,一怕企业筹建过程中,场地资金难以为继,二怕生产销售过程中,原料与市场难寻。现在好了,依托高新区的优惠政策和平台,从提供场地、办理手续、融通资金到技术指导、管理咨询等等,一切都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大家都非常支持高新区的‘政策特区’建设。”产业特区:领跑新兴产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贵阳高新区该如何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产业?这是摆在贵阳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宗文等领导同志面前的一大难题。“高新区要通过加大对重点技改项目的协调服务和资金支持力度,狠抓技改提升,盘活存量调结构。加快建设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基地,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宗文同志目光中透着坚毅。走出管委会办公大楼,记者看到左侧IT产业园区的几栋厂房已初见雏形。裕林科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处主任唐兴建说:“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开发LED芯片,制造自己的LED节能照明设备,这个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更重要的是高新区要建设‘产业基地’,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四大基地产业之一得到了党委、政府和工业园区的重视,我们公司今后的发展将大有可为。”这样说着,他不禁露出了略带兴奋的表情。在采访西南钛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子超时,他也曾说到“:我对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在帮助我们企业大力发展的同时,高新区还在不断拓展区内钛产业链,越来越多的链条企业的进入,将使我们成为产业集群,会变得更加有实力”。贵阳地处“欠发达、欠开发”的内陆省份,在做大做强产业方面没有沿海沿边的优势,但贵阳高新区充分考虑并密切结合贵州省的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按照产业分工特色化、产业定位差异化、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布局园区化的基本原则,集中优势资源和主要精力,重点培育和打造了自己的四大产业集群。据宗文同志介绍,贵阳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依托贵阳现有资源优势,经过20年的努力,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在贵阳高新区迅速崛起。2010年,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26亿元,销售收入15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266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30%;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33%,销售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45%;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9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34%。数
本文标题:打创新牌 走跨越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