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中政治-民族精神的系统特性及其系统结构分析素材-人教版高三
1民族精神的系统特性及其系统结构分析一、民族精神及其系统观民族精神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贯穿于民族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民族特有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因而构成每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民族精神表述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指导我们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唯物辩证论表明,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并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每一相对独立的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整体的联系。在此原理的基础上,我们引入“系统”的概念,“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本质上也是为了从联系、整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因而系统概念的实质就是要揭示出联系与整体的特征与规律。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联系观点的细究和深化,因此,我们认为,民族精神也是一个系统。二、民族精神的系统特性我们认为,民族精神也是一个系统,是因为民族精神也具有一般系统的如下特性:1.民族精神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全民性、全社会性,是指在特定生存空间的社会生活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民族,即全民、全社会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单个的具体社会人或社会团体和组织等只是这个整体中的要素,是相互独立、协调存在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民族精神系统的整体性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集合,在整体中,即使每个要素并不都很完美,但它们可以协调、综合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整体,是具有“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实现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精神内核”良好功能的整体。反之,即使每个要素都是良好的,但组合在一起却不具备良好的功能,就不具备“整体性”,无疑,民族精神具有“整体性”功能,离开了民族性、全民性、全社会性这个整体,民族精神也就无从说起。2.民族精神的运动性和目的性对任何民族来说,其民族精神都具有运动性。任何民族精神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在已有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铸造。任何民族精神要发展,就必须对既有的成就有所守,否则,就会飘游无根。运动性是指民族精神的一种稳定品质,而不是一时的风尚和偶尔的激动。尽管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其中仍存在以一贯之的共性,其中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实现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精神内核”,经历着历史的考验,表现出顽强的、甚至是常青的生命力,这种超时空性的共性就是民族精神的“目的性”所在,这种目的性使民族成员在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精神内核的遗传密码,并且带来了生存的意义,使得民族精神这一系统有序化运动,并进入与其目的相适应的状态。3.民族精神的自适应性(与时俱进性)民族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是不断变化、转换的,从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会表现出具体的时代特点,打上具体的社会烙印。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①民族精神要能够找到它在社会继续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就必须与时俱进即必须与时代要求、时代特征相结合,缺乏时代品格的民族精神,只能成为与现实无涉的玄虚之词。社会的自然进化必然导致民族精神的变化发展,民族的交流融化也会导致民族精神的变化,民族精神只有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进步,才能保持其生命力,这就是其自适应性。24.民族精神的开放性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导致了民族精神的开放性。不同民族意识形态之间会进行不断地渗透、碰撞和激荡,要保持民族精神的生机和活力,不仅需要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且还要坚持开放心态,海纳百川,特别是要汲取世界上各民族精神的优点和长处。民族精神的发展规律总是先是民族的,后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个开放的、包容的体系,在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融汇和整合了汉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还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决定了各国都希望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吸取异质文化中积极的东西,构建、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共同构建人类精神文明。值得注意的是,决不能盲目夸大某种民族精神,更不能以某种民族精神来替代全部人类精神。这都不符合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只会窒息民族精神的生机和活力。5.民族精神的层次性民族精神的“层次性”大体可分为三层: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与公民人格(如图1所示)。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社群、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归属于最大的族群,是国家认同;归属于久远的族群传统,是文化认同;这种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中,则为国民人格(在现代公民社会即为公民人格)。②民族精神虽分为不同层次,但却是一个层次有序的有机集合体。它的各个部分分别处于不同位置,承担着不同功能,同时又互相协调、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为条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③图1民族精神的层次性三、民族精神的系统结构面对民族精神系统,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无疑针对性会更强一些。在管理学领域,美国科学家Hall提出的三维结构模型,为成功地解决系统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系统方法。Hall认为,一个系统,可以从不同的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三个方面构成一个三维模型。这就是著名的“Hall模型”。这个模型给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套非常普遍的工作思路。值得注意的是,模型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个框架,而在每一个学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还要根据学科的具体性质进行具体分析。我们根据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系统特性,可以从时间维、价值维和主体维三个维度构建民族精神体系(如图2所示),现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例,简要分析其系统结构。3图2民族精神的Hall模型1.时间维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古代民族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和正在崛起与形成过程中的当代民族精神。(1)古代民族精神以“和”、“合”伦理思维为主要特征马克思指出:“人们的一切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等等观念归根结蒂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④。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集中反映,“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特色的小农经济,还有作为社会生活基础形态的宗族制度、血缘家庭,为其产生、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经济政治基础。古代传统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的农业社会的发展要求。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精神、“天下一家”的群体主义精神的“和”、“合”伦理主义精神,因其植根于血亲观念之上,产生了强大的持续不断的影响力,体现了以“和”、“合”伦理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主要标志。⑤这种精神从心理上感召、凝聚了生活在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中华一体的大一统文化,培养了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情怀。除儒家思想外,还有道家、法家和墨家等诸子文化反映的是自然经济、宗法社会条件下道德至上、贵和求稳的守成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效应。(2)近现代民族精神以艰苦奋斗为主要特征近现代民族精神体现的是内忧外患挤压下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随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崛起,古代民族精神显示出它的保守与僵化。作为对现代工业社会来临的响应,五四运动结束了古代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精神,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自主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友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都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具体4体现。这种精神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国以后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也是对这一精神的发扬光大,艰苦奋斗的精神唤起了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了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3)当代民族精神以开拓创新为主要特征当代民族精神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背景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以经济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开拓创新精神。在21世纪,中国社会自身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从自然经济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挑战。对中华民族来说,现代市场经济与信息社会都是新鲜而又陌生的。例如,传统精神重义轻利,而市场经济却要求义利兼顾;传统精神重视家族群体,而市场经济却要求个人自立,兼顾效益与公平,甚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传统精神重视朴素节俭,而市场经济却要求鼓励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再如,传统精神重视个人的身体力行,而信息社会的来临却使社会交往与实践活动间接化、媒介化;传统精神重视人的活动的物质因素,而信息社会通过高科技的发展,大大加强了精神创造、科学真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传统精神重视神圣、高尚和永恒的价值,而信息社会造就的大众文化却用商业性、娱乐性、流行性把上述一切淡化,甚至淹没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民族精神也面临一个运动和自适应过程,只有实现现代转型,才能与时俱进,赋予民族精神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是有这种灵魂的。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⑥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育出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特征的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2.价值维民族精神的价值反映的是民族精神对一定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民族精神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质。民族精神对于社会实践的主体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精神的价值日趋突出和重要。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现为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与文化价值。(1)经济价值所谓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是指民族精神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民族精神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民族精神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考察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既不能滑入纯粹外在功利考虑的狭窄思路上去,也应避免那种把民族精神与经济利益对立起来的观点。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会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民族精神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次,民族精神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民族精神为民族的经济行为提供了更高尚的动力,有利于形成义利协调的社会价值环境;另一方面民族精神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社会精神环境。第三,民族精神中积蓄着经济主体的活力之源,其中所蕴涵的人生价值取向,激励人们通过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做出贡献、建立功勋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实践基础,而经济的健康发展又需要民族精神提供人文支撑和价值规范。民族精神如果
本文标题:高中政治-民族精神的系统特性及其系统结构分析素材-人教版高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2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