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2017高中世界地理测试题及答案
1襄阳市田家炳中学高二年级十月月考地理测试题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3题。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太阳辐射C.土壤D.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洋流C.土壤D.降水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洋流C.太阳辐射D.读某大洲局部区域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完成4~6题。4、该区域位于()A.北美洲境内B.非洲境内C.南美洲境内D.大洋洲境内5、影响等温线如图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分布B.洋流分布C.纬度位置D.地形特征6、甲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读世界四条河流河口示意图,回答7—8题。27.关于四条河流共同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雨水补给为主B.都位于东半球C.流域内种植业发达D.河口三角洲上大城市多8.乙河航运量远大于丁河的主要影响因素()A.人口B.径流量C.地形D.经济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9~11题。9.图中河流注入的水域是()A.死海B.黑海C.波斯湾D.红海10.M城所在国家的自然特点是()A.面临海洋。降水丰沛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C.冬温夏凉,四季如春D.气候干燥,沙漠广布11.N城兴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沿河、沿海的位置B.丰富的石油资源C.便利的管道运输D.活跃的宗教活动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12~15题。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等五国进行国事访问(见上图),达到了增进友谊、扩大共识、推进合作的目的。12.胡主席在出访的第一站西雅图参观了波音和微软等世界著名企业,它们分别属于()①飞机制造业②汽车制造业③电子信息业④石油加工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3胡主席访问的沙特阿拉伯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从沙特阿拉伯运往我国的石油,沿途需要经过的海峡是()①霍尔木兹海峡②直布罗陀海峡③黑海海峡④马六甲海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胡主席访问的第三个国家是摩洛哥,该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矿产资源是()A.金刚石B.铝土C.黄金D.磷酸盐15.胡主席随后访问了尼日利亚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都有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读下图,回答16~17题。16.近百年来,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温室气体增加B.太阳辐射增强C.臭氧空洞扩大D.酸雨危害严重17.当甲地一年中雪线最低的时候()A.澳大利亚东南牧场牧民正忙于剪羊毛B.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C.美国北部森林内地面光照为最强的季节D.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右图是某区域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B.b山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C.c地处于世界最大的河流流域D.d所在地形区为东非高原19.流经e海域的洋流()A.为西澳大利亚寒流B.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洋流C.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D.由高纬流向低纬20.俄罗斯东部地区有许多大河,但河运价值不高,其主要原因是()①河流结冰期较长②河流流向与主要货流方向不一致③河流沿岸人烟稀少,无城市④内A.①③B.①②C.②④D.读右面区域图,完成21~23题。21.能反映乙山脉形成的是下列哪幅图()422.有关甲处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沿岸暖流的影响B.地中海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热带沙漠气候——沿岸寒流的影响D.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环流的作用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23-24题.23.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由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气候④亚热带季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4.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为()①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乱垦滥牧,砍伐森林④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5~27题。甲乙525.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26.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沙尘暴C.土地盐碱化D.洪涝灾害27.甲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①欧亚大陆桥西端②扼北海航线要冲③位于莱茵河入海口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下图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读图回答28~30题。28.两国的临海分别是()A.红海、亚丁湾B.安达曼海、泰国湾C.地中海、波斯湾D.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9.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A.面临海洋、降水丰沛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C.冬温夏凉、四季如春D.沙漠广布、炎热干燥30.据地理坐标判断,甲、乙两地距离约为()A.300千米B.550千米C.1300千米D.1550千米二、综合题(3个大题,共40分)31.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资料一:见图一资料二:见图二资料三:见图三6图三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图(2006年)(1)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3个国家是、和中国。(2)根据图二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正确项字母)。A.美国与加拿大比,人均能源消费量接近,单位产值能耗比低B.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比,人均能源消费量小,单位产值能耗比高C.意大利单位产值能耗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D.澳大利亚单位产值能耗比低于法国E.中东地区石油生产大于消费(3)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我国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A.福建B.黑龙江C.四川D.甘肃(4)图三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说明理由。(5)荷兰(见图三)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31.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开幕。沙特阿拉伯展馆定名为“阿拉伯之城”,主题为“生命的活力”,其灵感来自于沙漠中的绿洲,主体建筑像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大船,展馆着重展示在没有常年有水河流和湖泊的严酷自然环境下,如何创建美丽的城市、营造美好的生活。材料二下图是沙特阿拉伯及周边地区的示意图。7(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沙特阿拉伯位于板块;一百万年后,红海面积将比现在。(2)“能源之城”是沙特馆展示的特色之一,这里的“能源”是指。世博会开幕时,一艘满载该种能源的轮船从波斯湾沿岸出发驶往上海,途经阿拉伯海时将_____(顺,逆)水航行。(3)为什么沙特阿拉伯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沙特阿拉伯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是什么?(4)试分析沙特阿拉伯农业发展绿洲农业的自然条件,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33.(14分)下图中V、I、S、T、A五个国家被称之为“展望五国”,他们分别是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继“金砖四国”之后,VISTA有望成为新兴市场队伍中的明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T国位于S国的方向。(2分)(2)图甲代表的气候类型是,V、I、S、T、A五国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国家分布有该气候类型(4分)(3)I国有“天然地质灾害的超市”之称,原因是什么?(4分)(4)S、A两国均有大面积荒漠景观,比较说明其荒漠景观成因的差异。(4分)8地理测试题主观题答题纸二、综合题31.(14分)(1)(3分)(2)(4分)(3)(2分)(4)理由:(3分)(5)(2分)32.(12分)(1)(2分)(2)(2分)(3)(3分)(4)自然条件:建议:(5分)933.(14分)(1)(2分)(2)(4分)(3)(4分)(4)(4分)10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BBACDCADCDBCDDA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ACBDBDBBBBCCCDC二、综合题31、(14分)答案(1)中东地区美国日本(3分)(2)ABCE(4分)(3)D(2分)(4)丙地理由:①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总辐射量大);②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③热带沙漠气候。(3分)(5)原因: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2分)32、(12分)答案(1)印度洋;大(2分)(2)石油;顺(2分)(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沙漠广布。海水淡化或地下水。(3分)(4)有利条件: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水源缺乏。(3分)建议:发展集约化农业,运用喷灌、滴灌等技术节约用水。(2分)33答案14分(1)东北(2分)(2)地中海气候(2分)S、T(2分)(3)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地壳活动,地震,火山频繁(2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破碎,降水量丰富,多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2分)(4)S国荒漠成因是地处回归线除近,西部地区常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1分)西岸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加剧荒漠(1分)。A国是因为受安第斯山脉影响(1分)地处西风的背风坡(1分)
本文标题:2017高中世界地理测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5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