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薄意雕刻概论樸齋1、薄意的形成歷史薄意雕刻脫胎於浮雕,從明末就有壽山石雕刻藝人為避免印章裂紋,在印章周圍刻上淺薄的山水圖案,佈局簡單,畫面呆板,這是早期薄意的雛形。清代初期,壽山石的雕刻技法由楊旋、周彬等藝術巨匠發展並引入鏤空、圓雕、陰勒等表現方法,豐富了制鈕技法,使傳統的單一圓雕走向多形式。同治年間,福州潘氏兄弟對深雕技法進行了探索和總結,進一步完善博古、印鈕和淺浮雕技法,奠定“西門”壽山石雕的藝術流派。近代藝術巨匠林清卿憑藉深厚的雕刻功底,在淺浮雕的基礎上,引入中國傳統繪畫的用筆及構圖方法進一步將淺浮雕薄化,創新出一種融繪畫、雕刻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又經王炎銓、王雷霆、林棋娣(第二代/私學者)等人的繼承,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壽山石雕刻藝術。2、薄意的表現形式薄意是以平整的底子為基礎,主要運用浮雕、陰線刻等技法對相關題材進行的一種雕刻表現形式,表現題材、構圖方法以傳統國畫為依據,是一種獨特的石畫藝術。薄意採用平面化的造型方式,通過對景物前後關係的單層重疊處理,著意於景物的前後次序,以表現景物的遠近、大小等空間變化。3、薄意的表現題材薄意的表現題材主要以國畫人物、花鳥、山水為主。也有其他的題材。4、薄意的藝術流派清同治、嘉慶年間,壽山石雕走向繁榮,這時出現了兩個藝術流派:東門派和西門派。至此以後,人們習慣以石雕的整體流派將薄意劃分為西門派薄意和東門派薄意。東門派簡介早期以林謙培為代表的石雕藝人,聚集于福州東門附近,授徒傳藝,師者眾多。由於藝術風格較為接近,形成獨立的壽山石雕刻門派——東門派。東門派擅長圓雕技藝,題材廣泛,用刀以尖刀為多,作品繁華俏麗、層次清晰、玲瓏剔透。代表人物有:林謙培、林元珠、林友清等人。東門派薄意偏重於傳統裝飾風格,精雕細琢、玲瓏剔透、流暢細膩為其特點。東門派近代大師林壽煁林壽煁(1920~1986),福州市東郊後嶼鄉人。出生於一個民間工藝匠師世家。自其高祖林伯寬起,曆清代、民國,至壽堪五世相承,都以雕刻福州特產“壽山石”的技藝而聞名,自成傳統又各有創新,以至福州地區能精此藝者多是林家的子孫或門人。林壽煁的薄意在繼承東門派層次清晰、玲瓏剔透等特點的基礎上,吸收西門派林清卿的藝術手法,並將傳統的技法和西方焦點透視結合,不斷創新。林壽煁的薄意喜做多層重疊佈局,用刀考究清靈,所刻作品依勢造型,玲瓏剔透,矯健富麗。東門派林榮基繼承家法,並將國畫寫意風格融入石雕作品,用刀洗練清靈,作品極具逸氣。西門派以潘玉茂、潘玉進、潘玉泉為代表的壽山石雕藝人,集中于福州西門鳳尾鄉附近進行創作教學,宜形成獨特雕刻風格,被後人稱為西門派。西門派藝人以印章、把件為主,專長于印鈕、博古、浮雕、薄意、開絲等,作品古樸渾厚。西門派薄意創始人----林清卿林清卿(1876-1984)福州西郊觀前鳳尾鄉人。天資聰慧,以浮雕工藝為基礎,結合傳統刀法,吸收畫像石、青銅器等各方面的技法特點,引入傳統國畫構圖與形式,創造出一套獨立的壽山石雕工藝,將薄意從浮雕工藝中脫穎而出,形成一門集書畫雕刻相容並蓄的獨特藝術。(本人認為,薄意應為林清卿首創,而非將其完善,或將其推向成熟。薄意從林清卿開始才具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具有獨特的形式、技法,具有傳承和延續。)林清卿的薄意雕刻具有創造性的藝術風格和特點,無論相石、勒線、剔地、開睨等,都有獨到之處。創作時,他先將石材整理磨光,隨時把玩,構思設計。他說:“刻當相石,凡石色巧則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則宜山水;以盡石勢。下刀之先心開一境,以盡畫意詩情。”又雲:“薄意創作以花卉最難,妙在善配巧色;次則山水,以意為之,取其神遠;再次則人物,剔透為精。”相石是創作的開端,構思是否精妙已決定了作品的成敗。相石繪就圖稿後;用尖刀勾勒全圖,謂之“勒線”。林清卿的勒線落刀準確,頓挫起伏,勒出筆墨的韻味,然後按景物的遠近進行剔地分層。剔地的厚度很講究,深一點有流俗的刺手感;淺一點又失去了立體感,林清卿剔地的厚度真正是恰到好處。剔地的用力也很關鍵,如用半圓刀,景物不夠清晰;如用平刀,景物與底地呈直角又火氣太重。林清卿多用小圓刀剔地,使景物既明顯又使底地成為有機的依託。運刀時正側轉折,時緩時疾,隨心所欲。他對某些細節的特殊處理最見功力,如樹枝頂端的“頓筆”,竹葉尖部的“回鋒”,水邊堅挺的蘆草,精妙至極,至今無人能夠模仿。林清卿最講究底地的平整,連樹幹疤節與花葉蛀洞的小底地都非常之平,讓人看起來虛靈清晰,富有空聞感。這種剔地效果難倒了古今多少藝人,也成為許多行家鑒定林清卿作品的主要依據。林清卿對薄意景物表面的刻劃更是別開生面,對樹幹疤節、花瓣花葉、人物的結構與衣紋等均以小圓刀開睨,運刀疏密有致,刀筆生花;對煙、雲、山石等則用圓刀或半圓刀,刀法圓順渾樸,剛柔相濟,左右逢源,而對寫意的竹葉、蘆草等多保留光面,竹葉的尾部有意與底地相融,更有墨趣與立體感。他刻水紋的功力也特別令人欽佩,廖廖數刀,無論刀位、長短、疏密都絲毫不能更改,真是有如神助。壽山石天生麗質,然而難於完美,常有格、裂、斑點等缺陷,如何因材施藝,巧掩暇疵,藝人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林清卿在這方面的造詣尤為精湛,在他的作品中常可看到這種技巧的表現,如將散亂的斑點刻作點點梅花,將凹陷的蛀洞刻成假山石的空洞,正是“反見天然”。林清卿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題材十分廣泛。松、竹、梅等許多畫家反復描繪的傳統題材,難有新意,而清卿卻能別出心裁。他刀下的梅花老幹彎折蟠曲,新枝長而挺直,給人以孤芳冷潔向春風的感覺,他的薄意菊花常在岩石邊迎風怒放,有股不畏秋風的豪情。再如山、石、雪等人們熟視無睹的事物,一經清卿刀筆的點畫,總是特別新穎奇妙,令人陶醉心怡。在人物方面,林清卿最常刻的是蘇東坡的題材,如“遊赤壁”、“東坡賞硯”、“虎溪三笑”等,無不神情畢肖,韻味無窮。由此也可看出他對蘇東坡的人生觀十分欣賞。省博物館收藏的一枚林清卿的《秋山行旅》薄意章,在小小的畫面上,天高雲淡,古木蕭疏,棧橋橫臥,酒肆數間,外有小二招呼客人,內有酒客開懷暢飲。四位騎驢者與三位挑夫正在行旅中,人物的神態互相呼應,主景與背景疏密有致,每一個細節都惟妙惟肖,真可謂極精微致廣大,知怪乎著名畫家熊文鏞驚歎:“清卿畫石非人之畫紙所能及也,是石以畫傳者。”——王一帆、陳錫銘談一下我對林清卿薄意的認識:林清卿的藝術道路分兩個階段3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在其學畫以前,憑藉與陳可應的親戚關係,熟練掌握了圓雕、浮雕技法。題材以梅花,竹子或簡單山水為主。第二階段第一時期為丹青學就階段,作品風格初步融入國畫畫理,整體接近柯羅版芥子園畫譜.第二時期,頻繁與書畫界交流,技藝更加純熟,刀法隨意,純任自然,與畫理完美結合,成為西門派領袖人物。林清卿的薄意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獨特之處:1、剔層薄而不失立體感,層次分明又筆墨濃鬱。2、運刀正側轉折,隨心所欲,線條變化多端,極具韻味。3、意境深遠,注重表現情思心懷。林清卿的薄意,從淺浮雕發展而來,將淺浮雕的以層次分遠近,改為以邊界的單層疊加表現遠近,從而使景物更貼近底面。景物的塑造留有圓雕方式。細部雕刻與否,以是否突出景物為原則。(現代雕刻則採用較遠的景物細部的用刀較少,以近處凸現質感,遠處強調輪廓為主。)小圓刀的熟練運用(以簡化繁),使景物細部、景物與底面既突出,又保持聯繫。雙刀造型法使景物整體處於重複凹凸的韻味中。近現代名家大師多將圖案明顯突出地子,更接近博古處理的方法。西門派王炎銓王炎銓(1915~1948年),閩侯縣河上人。早年入陳壽柏圖章店學藝,又學習林清卿,日夜追摹,苦鑽其法,所作構圖、刀法均能逼肖,幾可亂真。以擅刻花鳥名於世,其桂花、海棠形象尤為動人。1944年,福州被日寇攻陷,王炎銓流落於閩北山區。1948年亡於車禍。西門派王雷霆王雷霆1919——1983年,號依媄。幼隨叔父王則枝學刻木雕,後入陳壽柏圖章店學習刻印與薄意雕刻,得林清卿指導。擅刻山水、花鳥薄意,兼工篆刻,刀法渾化流暢,為西門派薄意的傳承代表之人。王雷霆的薄意,線條流暢、刀法嫺熟,其薄意表現形式代表和引領了現代薄意雕刻主流。西門派林棋俤林棋俤(1922-2002),又名訓禹,字其雲。師從陳可平、陳可應。開始時學印鈕,後專攻薄意。刀法得陳可應傳授,雕刻受林清卿影響,花鳥薄意尤為出色。5、薄意的表現風格個人認為,薄意的整體風格是由寫實風格逐漸走向寫意風格。(由類浮雕技法逐漸走向類博古技法)在介紹寫實風格之前,我先談一下浮雕和薄意整體的區別。1、景物塑造方面浮雕浮雕的景物體積不同層次的半園形凸起,形體的輪廓邊緣做弧度過渡,輪廓是由許多塊面集結而成,與整體體積並存,不能獨自分割。薄意薄意景物垂直於底子凸起,根據需要輪廓與景物有時渾然一體,有時單獨成線。(現代雕刻家更似博古中圖案與底的關係)。2、景物遠近關係的表現浮雕以多層次表現遠近,遠處更貼近底子,近處更突出。薄意以前景壓後景來表現遠近,只在前後景交接處做文章。造型技法:浮雕以圓雕技法為主,更善於表現景物的立體感。薄意以陰線刻技法為主,強調景物的繪畫性表達。之所以談到浮雕,是因為薄意早期是由浮雕蛻化而來。薄意造型的刀法是融浮雕、陰線刻、博古起台方式為一體的。早期薄意用刀更趨向造型的整體感,更注重雕刻要素中的凹凸與景物的關係。6、薄意雕刻的流程簡述:a、寫生要有好的作品,需要不斷的學習以提高繪畫功底,寫生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課。繪畫基礎,初學者以梅蘭竹菊為宜,習梅可知木本植物的生長規律,老根新枝,盤根錯節,習蘭可得草本植物的繪畫方法。b.學習借鑒大師的作品是提高技法和品位的必經之路和捷徑。林文舉先生的薄意,書法筆意濃鬱,構圖和對巧色、格裂處理精到。陳達先生的作品,簡潔脫俗,有宋代花鳥畫的意趣。A薄意的工藝流程:相石——定稿——勒線——剔底——雕飾——墨拓——拋光。A-1、相石即綜合分析石之顏色、紋理、砂岩、格裂、石皮情況,為構思畫面打下基礎。這裡我想重點談一下壽山石的格裂。a、魚鱗狀片裂多見於石粉較乾燥,質略粗的紅色、黃色石皮中。高山朱砂連成片層時,脫水過久即產生次種裂痕。由於較淺,薄意中一般的處理方法:直接剔除,將其作為背底處理。b、直線型裂痕裂痕與截面垂直,由表面垂直入章體,長短、深度不一,常見於質地較軟的石種,高山帶晶凍的表面受熱過高,溫差過大易產生此種裂痕。薄意的處理方法:垂紋亦作山水,垂柳,橫紋亦水紋。c.經常碰到的U型裂碰撞或過熱脫水時易產生,由表面漸深入章體,在薄意雕刻時需著重考慮處理!成品幹透時裂痕會明顯表現。格裂的處理:淺裂更適合於薄意的雕刻,而對於深裂個人認為更適合鈕章或手件。淺裂處理時,應注意裂痕的走向和作品完成後的效果。成品中的裂痕最好處理在底面與圖案交界處,同時要考慮裂痕是否會繼續擴大。對於直線形裂(裂由表面直線向內)的處理較為簡單,裂的兩面一面做底,一面做圖案即可。U形裂,需要著重考慮裂的深度,處理時,需先去除表面部分裂痕,依據去除後的效果處理圖案。A-2砂岩的處理砂岩在薄意中是很頭痛的事,我的建議是選料時儘量挑選無砂的原石或素章。善伯、二號礦的糕,在處理時視糕的硬度而定,一般處理成假山,對於硬度大的糕,不易剔層,應酌情處理。A-3巧色的利用遵循甯拙勿巧的原理,要以整體構圖為主,忽略細部,不可求全,反而使整個畫面支離破碎,以整體的氣韻生動為主,所謂取捨由人定,取捨不由人。B定稿用毛筆或油性筆將雕刻內容直接勾勒或繪畫到石章上。在勾勒、繪畫前亦將石章初步拋光,拋光有利於雕刻者對雕刻線條的控制,有利於對層面的直觀觀察。主畫面的安排一般安排在最高和最寬的一面上。C勒線勒線的目的是將形體精確于印面,為下一步剔地做準備。勒線時要分出景物的前後層次。要求保持輪廓的流暢,線條的美感!C-1勒線的用刀傳統習慣用半尖刀,即開絲用刀。刀尖稍微磨圓,有利於行刀的流暢,有利於線條的流暢。勒線的深度:一般的習慣是較淺一些,只要勾勒出輪廓即可。我個人的習慣是:以大號奇心刀磨成的半尖刀為開絲刀,勒線深度比最終剔層效果略淺,刀刃朝向圖案,刀尖朝向剔地部位。D剔地剔地的目的:將圖案突出于石章表面,為雕飾做準備。剔地的深度以薄為佳,以能充分表現圖案的凹凸為佳,建議的厚度在1.0mm以內。剔地時注意
本文标题:薄意雕刻概论朴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6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