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医药适宜推广项目5
杵针穴位与手法基础灸术基础南充市中医医院主讲张国勇杵针穴位与手法基础杵针疗法,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仲愚老先生家传十四代,又经李老先生六十多年的精深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一杵针疗法的特殊穴位杵针疗法常用穴位与针灸疗法常用穴位相同,如十四经腧穴,奇穴等。但杵针疗法还有其特殊的穴位。(一)八阵穴八阵穴施一个腧穴为中宫,中宫向外的一定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把这个圆分为八个等分,即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与八卦相应为乾、坤、坎、离、艮、巽、巽、兑、形成八个穴位,艰险为外八阵。再把中宫到外八阵的距离分与三等分,画成两个圈圈,即为中八阵和内八阵。内、中外阵上的穴位就形成了八阵穴。杵针常用的八阵穴有:1百会八阵(泥丸八阵)2风府八阵3大椎八阵4身柱八阵5神道八阵6至阳八阵7筋缩八阵8脊中八阵9命门八阵10腰阳关八阵11腰俞八阵(二)河车路人体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停地升降运转。杵针疗法就是用杵针在人体河车路上,通过施行各种手法,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经脉,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人体河车路可分为头部河车路。腰背部河车路,胸腹部河车路。各河车路根据所属脏腑和主治不同,又可分为若干段。1头部河车路(1)河车印脑段(2)河车脑椎段2腰背部河车路(1)河车椎至段(2)河车阳命段(3)河车命强段3胸腹部河车路(1)河车天膻段(2)河车脑阙段(3)河车阙极段(三)八廓穴1服八廓2耳八廓3鼻八廓二杵针工具一套杵外回件,分别为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全金刚杵、奎星笔。其结构为针身、针柄、针尖、三个部分。在作杵外治疗时持杵方法有两种即执笔法、直握法。三杵针操作时的基本手法(一)点叩法行杵时,杵针尖向施术部位反复点叩或叩击,如雀啄食,点叩叩击频率快,压力小,触及浅者,刺激就小;点叩叩击频率慢,压力大,触击深者,刺激就大。以叩至皮肤潮红为度。面积小的腧穴用奎星笔点叩,面积大的腧穴用七曜混元杵或五星三台杵叩击。(二)升降手法行杵时,杵外尖接触施杵腧穴的皮肤上,然后一上一下地上推下退,上推为升,下腿为降。推者气血向上,退者气血向下。此法一般用金铜杵或奎星笔操作。(三)开阖手法行杵时,杵针尖接触施术腧穴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逐渐贯力达杵针尖,向下行杵,则为肝,进杵深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达到使气血向四周分散的目的,随之医者慢慢将杵针向上提,但杵针尖不能离开施术腧穴部位的皮肤,此为阖,能达到气血还原的目的。此法一般用金刚杵或奎星笔操作。行杵针,用杵针的针柄紧贴施术腧穴的皮肤上,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作太极运转,或作顺时针,逆时针运转,或作左右运转,或作环形运转。临床上根据施术腧穴部位的不同而作不同的运转手法。八阵穴多作太极运转手法,河车路多作上下,左右运转手法。(四)分理手法行杵时,杵针柄或杵针肖紧贴施术腧穴的皮肤上,作左右分推则为分;上下推退则为理,该法又称分筋理气法。此法一般用于八阵穴和河车路穴位以及其他腧穴面积较大的部位施术。四杵针疗法的补泻手术杵针疗法的补泻手法,以补虚泻实,祛邪扶正,调理气机平衡阴阳,防病治病为目的,与针刺补泻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氏崇历代针贬之至理,发扬师传之奥妙,颇有临床之心得,概括杵针的经手法如下:(一)升降补泻法补法:杵针尖点叩腧穴后,向上推则为辅料。泻法:杵针尖点压腧穴后,向下推动,则为泻(二)迎随补泻法若作升降补泻时,腧穴不能确定上下时,可用迎随补泻法。补法:随经络气血循行或河车路气血的循行,太极运行方向行杵者为补法。泻法:逆经络气血循行或河车路气血的循行,太极运行方向行杵时为泻法。(三)开阖补泻法补法:杵针尖点压在腧穴上,由浅入深,渐进用力,向下行杵,则为补法泻法:杵针尖点压在腧穴上,由深渐浅,迅速减力,向上提杵,则为泻法也可以用针刺的“烧山火”“透天凉”的补泻手法体现杵针的开阖泻法(四)转重补泻法补法:凡轻成行杵,则为补法泻法:凡重深行杵,则为泻法(五)徐疾补泻法补法:凡快而轻的手法,则为补法泻法:凡重而慢的手法,则为泻法(六)平补平泻行杵时轻重、快慢适中或迎随、升降、开阖均匀者,则为平补平泻法李氏杵针补泻手法,可以单独用一种补泻手法,也可以几种手法结合运用。如若补之,宜轻而快行杵;若浮之,可重而慢行杵。余如升降、开阖、迎随亦“调气之放,必在阴阳也”《难经。七月十二难》。经云:“补泻无过其度”《灵枢。五紧》“然久泻之中潜有补济之气;久补之内,寄于泻夺之机,变也。故开中有阖,升中有降,适透他之神杨,若明其理,思过中吴。五杵针治疗的时间、高度、角度、轻重、徐疾杵针治疗的时间。一般时间为30分钟,对一些特殊疾病、如慢性痛症、痿症、风湿麻痹等,可以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杵针治疗时的高度以杵针器具的材料、病人体质的胖瘦以及施术腧穴的面积大小而定。行杵的角度有直杵、斜杵、施转杵三种。杵升时的轻重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度。杵针疗法行杵时的徐疾应以病人的体质、施术部位及病情虚实而灵活掌握。徐:一呼一吸行杵4次左右,即一分钟行杵60~80次。疾:一呼一吸行杵6次左右,即一分钟行杵90~120次。六行杵与得气杵针治疗中,为使患者产生杵针刺激感应而使用手法,称为行杵,行杵时刺激部位(腧穴)产生的感应,称为得气。或杵针感应。患者出现杵针感应后,除具有与针刺治疗类似额酸、麻、胀、重等针感外,还会出现刺激部位皮肤潮红,局部的温热感觉以及病人特有的全身轻松,舒适,怡悦的感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性,效果较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七杵针治疗时注意事项杵针治疗,一般使用杵针工具在经络腧穴的皮肤上进行各种不同的手法治疗,针具不刺入皮肤内,因此无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的及刺伤内脏的异常情况发生,但在临床施行杵针时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患者过于饥饿、疲劳时不宜立即作杵针治疗。(二)妇女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腰、骶部一般禁杵。(三)小儿囟门未合者禁杵。(四)皮肤有感染疮疖、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一般不作杵针治疗。(五)杵针治疗时要防止损伤皮肤。挫伤脏器。如胁肋、腰背、头枕部等行杵时不宜过重,以免挫伤肺、肝、肾等脏器。(六)杵针手法过重,引起局部皮肤青紫者,一般不作处理,可以自行消散。灸术基础1常用灸术定义及分类1.1常用灸术分类常用灸术可分为悬灸、灼灸和隔物灸(隔物灸是加强灼灸的作用)(1)常用灸术:悬灸(间接灸、艾条灸)灼灸(直接灸、艾炷灸、化脓灸)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隔布灸、隔盐灸)1.2定义(1)悬灸:即是将艾条1~2支点燃后,悬置于穴位皮肤上方,距穴位3~4寸处(6~8㎝),对准穴位施灸,切勿左右上下移动(2)灼灸:取灸药1炷(壮),放置于穴位皮肤上,安放稳妥后点燃,使其自行燃尽,仍在原处施灸第2、3炷。(3)隔物灸:把姜、蒜等切成薄片,放在施灸穴位上,再将艾药放置其上,然后点燃艾药让其自行燃尽;或将小艾条点燃后直接烧灼在所隔之物上。隔盐灸只对神阙。2灸的常用处方2.1药用灸条组成:艾叶2400g,羌活75克,细辛75克,降香75克,石菖蒲57.5克,甘松57.5克,樟脑75克,薄荷75克,鹅不食草95克。以上药物工制为药用灸条,每支约重30克,备用。2.2雷火针组成:艾绒94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麝香0.1克。取棉皮纸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铺洁净艾绒于其上,拿木尺等轻轻叩打使均匀成一方形,然后将药物匀铺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鸡蛋清,以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密闭备用。2.3霸王灸组成:艾叶90克,沉香10克,石菖蒲10克,雄黄10克,川乌10克,桃树皮10克等共研细,制成艾条,放入特制灸的纸管中。本方源于《本草纲目》,该方灸法有8种,安全,使用方便。2.4灸药组成:木桶、血通、淮通、香通、通草各10克,加75%酒精500ml浸泡备用,取药液100ml加薄荷脑0.1克,麝香1克,加艾绒900克搅拌均匀,备用。3灸的临床效应及范围3.1临床效应(1)即刻效应a急救:强心、升压、补齐固脱、回阳救逆、止痛、止血、解毒。b温阳止痛:腹痛、身痛、痹症等。c降逆止呕:呃逆、顽固性呃逆、外科手术后胃无张力(无张力胃)d行气消胀:腹胀痞满、嗳气、促进胃肠蠕动。(2)缓慢效应a提高机体部分免疫力,保健灸b补气活血,如治疗骨折疗效显著c行气消胀:长期腹胀痞满,嗳气,促进胃肠蠕动。d手术后功能恢复。e醒脑开窍:脑瘫、中风后遗症、截瘫、二便功能恢复。f解毒:病毒性疾病、疱疹病毒感染、放化疗副作用。g妇科:炎症、不孕症、痛经。3.2范围灸术的适应证范围很广。根据灸术的特点,其适应证应以阴证、寒症和虚症为主。在预防保健方面,有病无病皆可应用。但阴虚阳亢,火热症,唇焦舌烂,大便秘结者慎用。4灸术的正确操作灸术的正确操作时取得疗效的关键。当前的一些医生大部分都重针轻灸,多针少灸、或只针不灸。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对灸术知之甚。此外,医者事先要与患者说明灸术之利弊,让患者合作,应签订施灸同意书。4.1悬灸左手为压手,右手为灸手,两手同用协调操作。(1)取艾条1~2支,单用或并用。(2)对准穴位施灸,高度3~4寸(6~8㎝),艾条火头置于穴位皮肤之上。(3)不要随便上下左右移动,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4)医生不需集中精力,如灸灰落于穴位上,应立即吹去,切勿慌忙乱抓,导致不必要的烧伤。(5)如起疱,应该与患者解释清楚,用2%碘酒反复涂擦即可,无需涂擦油膏或其他药,保持穴位皮肤清洁干燥,1~2周可自行恢复,少数病人有色素沉着。4.2灼灸(1)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不同大小的艾炷,一炷一炷地放置在要灸的穴位上。(2)然后用火柴或香点火(切勿用打火机点火,以防不必要地烧伤)。(3)艾炷点燃后,行“运气施灸术”:令患者鼻吸气,口呼气,行呼吸补泻,切勿乱叫,这样可减轻皮肤烧灼痛苦。(4)待燃完一壮后,再放置第2壮,以此类推。(5)关于灼灸之补泻,医生视病情而定,一般多用补法少用泻法。4.3隔物灸将所选药物置于穴位上,盖上姜片、蒜片等、其操作基本上同灼灸。4.4注意事项(1)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者,应慎用灸术。(2)对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选用灼灸。(3)其余有关注意事项在有关章节中已提到,不再赘述。5首次灼灸的操作规程在大量的临床施灸中观察到,首次施灸都很难,尤其是灼灸更难。因此,医生必须给患者讲清楚,作耐心细致的工作,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能接受。一旦接受灸治,灸后都会感觉舒服,只要第一次用过悬灸的人,无不想第二次再灸。但是,灼灸比悬灸更难些,因此,医生必须要给患者讲清楚。医生在首次灼灸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利于灼灸的顺利完成。5.1医患的心理准备首先,医生要仔细地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做出真确的辩证诊断,为施灸提供依据。我们按经验将病人分为三类。一为紧张型,即是对施灸十分畏惧,谈灸色变;二为倔强型,即对施灸一点都不怕,持无所谓的态度;三为中间型,即是处于前两型之间的病人,对于紧张型的病人更应做好充分思想工作,以利于在施灸中与医生的配合。5.2签订施灸同意书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对医保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生为了维护患者利益,我们特别制订了《施灸同意书》在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灸后的皮肤正常变化(发红、发炎、水疱、化脓、色素沉着、瘢痕等),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施灸,签订《施灸同意书》,再行施灸。5.3灼灸的正确操作(1)施灸床上应放置一层防火物(2)患者采取卧位,全身放松,暴露穴位皮肤。(3)运气施灸:医生让患者做好运气准备,即施灸时鼻吸气,口呼气,叫做运气施灸,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运气施灸可明显的缓解疼痛。运气施灸,是取得疗效的重要因素。(4)根据病情选择小、中、大艾炷,及壮数。(5)点火准确无误,常用火柴或香点火,切勿用打火机点火,以免不必要的皮肤烧伤。(6)当紧张型患者不能自控时,突然大叫,医生一定不要紧张,继续让患者安静、运气、即鼻吸气、口呼气,待灸完一壮为止。若过度紧张者,躁动不安,嘱之不听,极度不合作,可立即将艾炷吹去,或改为悬灸。(7)凡第一次施灸,无论患者是紧张型、倔强型、中间型、灼灸均以艾炷小、壮数少,时间短为宜
本文标题:中医药适宜推广项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3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