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第一讲:摄类学001-009
摄类学001在场很多人是熟面孔,也有很多的新面孔,不过能在这里讨论有关《摄类学》的法类感到相当的荣幸。还没上课之前有几点是要跟大家说明的:①我们上课的时间是从2点到4:30,中间会有休息,第一堂:2:00-3:10,第二堂课从3:30-4:30,中间休息20分钟。②上课请专心听讲。③下课完之后,回去请复习。不然一个礼拜只上一堂课的效果通常是不太好的。④纯粹以上课为主,所以请在座的各位不要讨论八卦。⑤上课完成不需要作任何的供养,上课认真就是最好的供养。⑥可能有些人会想,来上课是否要依止如性法师,这个都想太多了,不是说你来上课,你就要把我当作上师。也没有说你们来上课我就要把你们当弟子来看。今天会在这里帮各位上课,其实在年纪上可以说我是晚辈,但是在《摄类学》的这块领域当中,跟各位相较下我可以说是长辈。所以就以学长、学妹,学长、学弟这样的方式来作一个研讨讲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按照依师轨理的方式进行。就把我当作一个讲师或学长,你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就认真的听课。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如果这个部分我能够为大家作解答,我会以最简单的方式为大家作解答。平常上课所需要念诵的偈颂就以最简单的方式念颂三遍皈依发心偈,之后祈请文殊菩萨加持,含颂三遍文殊菩萨心咒就可以了。首先我们就念颂三遍皈依发心偈: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念:那摩达供布切尊将比杨那jiacei罗(音译),“那摩达”就是指自己的根本上师,请将你们的上师跟护主文殊师利菩萨观想成无二无别的并且诚心地作祈请。“切真将比杨”是指至尊文殊师利菩萨,“jiacei罗”就是礼敬。之后我们会念诵文殊菩萨心咒来祈请上师和文殊菩萨加持。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何谓《摄类学》,所谓的《摄类学》就是在古印度时候,《量学》这方面的论师有最著名的是法称菩萨。法称菩萨所造的《释量论》的内容相当的深广。对于一般想法深入《释量论》或者五大论而言是非常难以了解的。连在三大寺修学多年的我们来说对《释量论》也是略知一二。它字面上的意思和所表示的内涵并不是一般人在短时间能够体悟了解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没有学《摄类学》之前必须要先将一些基本的概念建立起来。所谓的“摄”就有这种“聚集”的意思。聚集什么呢?是要先将《释量论》中比较重要的观念先挑选出来,让我们的思考模式里面有一个架构。让你知道说法要如何来作分类?让你知道心在面对外境之后心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我们在思维心跟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什么样的思维公式?这是我们趋入五大论或者广论或者平常的做人处事过程中都必须要了解的部分。所以《释类学》的含义就是说将《释量论》里的精华先撷取出来用非常简单的方式为初学者来表达整个佛法的基本架构。《摄类学》在四部宗义中是以经部宗的角度为出发点的。有些人可能会问:四部宗义中不是以应成的法类最为殊胜吗?为什么要讲经部宗呢?应成的法类虽然殊胜但对于初学者来讲它太深奥了,再加上经部宗跟唯识、自续甚至应成,虽然说在某些观点上会有出入,但实际上对于境还有心的一些基本的描述方式是相同的。不论是哪部宗义,法一定是分为“常”跟“无常”,这是基本的分类,它不会说经部宗这样分,唯识又是另外一种分法。所以以经部宗的角度作为解释的话是最容易了解。所以以经部宗的论点来作诠释。这是第一部分:我们如何认识《摄类学》。第二部分:如何来学《摄类学》?我在三大寺,学过半年的《摄类学》,一年的时间学了《心类学》跟《因明学》。在没有学五大论之前,把这些基础以自认为满用功的方式将这些基础建立起来。并且在学《现观壮严论》的过程中也依照仁波切和经教师的指示为学弟们上的三次《摄类学》,教了三个不同的年级,现在最高班有学到《现观壮严论》快毕业了。这次是第一次教台湾的学生,而且是用本国的语言来教学,这对我来说是另外种的考验,但是也是另外种的学习机会。学习《摄类学》的方式:1、在学的过程当中要尽量的思考,但思考的方式不是胡思乱想。所谓的思考就是你要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要尽可能地想进去。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等下的课程当中要为大家作简单地介绍。正是因为要思考,所以上课期间我会尽量少板书,你们也尽量思考。因为我们在三大寺学习时很少有人会带纸笔进课堂的。课堂上老师如何教你就如何听,用你全神贯注的一颗心将课程上所能吸收的部分全部吸收,这才是你的,你写再多的笔记那不过是纸上的字而已,它不能成为你的东西。所以用心思维是很重要的。摄类学002然后因为在台湾你们没有辩论模式,简单的辩论是在上课时进行。可能也不会百分之百的依照传统模式来作辩论。因为那种模式将其译成中文让大家作辩论,实际上表达方式满吃力的。因为毕竟是用藏文的方式表达,而且当初把这个公式创造出来的时候就是给藏文的人修学和给藏文的人修学五大论的一种学法。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一种答辩过程里用中文来作表达会有一些吃力。我尽可能以最简单的方式为大家作介绍。这样可能会省去各位很多不必须的困扰。第三个部分:就是学《摄类学》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强你对事情的分析能力。然后当你在看待一件事情时不会这样糊里糊涂的。你会分得很清楚,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甚至说会将各种可能性考虑进去。对于将来想要学五大论尤其要学《中观》,学《摄类学》是不可或缺的一条路。并不是说每一课你都要象三大寺的法师那样学得那么清楚,但至少最基本的观点一定要具备。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观念,想要一步登天学会应成派的空性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不知道各位是什么样的根器,不好说对各位来说)。这次之所以会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摄类学》的课程是因为慕学回台湾服役,服役的过程中会有假期,再加上想要学《摄类学》的同学们希望为他们介绍《摄类学》的课程,再加上平常上师及经教师他们的教诲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有需要的众生来作解说,所以今天才会在这个地方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课程。以上是上课前先跟大家简单地聊一下缘起的部分。我们先看到第6页,之前我在学《摄类学》时并不是用这本讲义。这本讲义是北学院在用的讲义,之前我所用的讲义是东顶和洛色林在用的讲义。其实《摄类学》的讲义都是大同小异了,只是里面论辩的内容有些出入,但基本上自宗的部分几乎都是相同的。今天之所以用这本讲义的原因是因为这本讲义有中文的翻译,所以会比较方便。上课的过程中就以“立自宗”的部分作为进行的主轴。什么叫做“立自宗”,也就是说当你在建立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你需要先将自己本身所承许的内容先了解清楚。所谓“立自宗”就是在建立一个新的概念之前,必须要先将自宗所安立的内容建立起来,然后才能跟对方作一个回答,也就是所谓的辩论。今天我们就看第一课的“立自宗”的部分。第一句:色之性相,堪谓为色。第一个“色”就是我们说的色法。“性相”就是平常我们所谓的定义。在学《摄类学》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几个基本的名相:①性相,所谓“性相”就是它的意思、定义。②名相,就是诠释这个内容时,你是用什么样我名称去诠释它。以这个为例,色或者说色法,它的定义是什么?是“堪谓为色”。如果有一法它的形成或它的本质,有那种色的本质在里面的话(堪谓为色),这样的一法我们称之为色法。这就是色的定义。在这样的“堪谓为色”这个名词上我们安立这一法它就叫“色法”。所以“名相”跟“性相”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字”与“定义”的意思。③事相,所谓的“事相”是指你要举什么样的例子来证成“色法”是存在的。比如,瓶子、花、杯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作为“色法”的“事相”。所谓的“事相”就是例子的意思。所以在没上课之前先将这三个新的名相先建立起来。第一个名相,就是你用什么样的名词去诠释这样的一个境界。第二个性相就是它的定义:你用什么意思来解释这个东西。第三个事相:你用什么样的例子来作比喻。教材第一个就提到,色之性相,堪谓为色。为什么“堪谓为色”这一点能成为色法的定义或性相?名相与性相之间需要具备一种特别的关系,性相与名相之间必须具备有:八门遍有。八门遍有:是一者必须要是另外一者;不是一者就不能是另外一者;例如,如果是“色法”必须要是“堪谓为色”的,如是是“堪谓为色”就必须要是“色法”。这两者之间必须要能够画上等号。这是八门当中的前两门。第三、第四门:如果不是“色法”就不能够是“堪谓为色”的。如果不是“堪谓为色”的话,就不能够称之为“色法”。第五、第六门:如果是“色法”是存在的,“堪谓为色”也必须要是存在的。两者都必须要同时拥有,不能说一者有一者没有。有的话,有A就必须要有B,有B就必须要有A。第七、第八门:如果没有A就没有B,如果没有B也就没有A。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者就必须是另外一者,不是一者就必然不是另外一者;有一者就必须要有另外一者,没有一者就必须没有另外一者;是非有无之间都必须要能够画上等号。这是性相与名相之间要必须遍有的,所谓的遍有是指这两者是相同的,相等的。并用在还没有认识名相之前也必须要能够认识所谓的性相。这句话如何解释,在我们小时候还没有看到杯子时,要知道这个杯子能够装水,在你的脑海里,你可以说这个东西可以装水,但是你不知道说这个东西叫做杯子,因为没有人给你介绍之前,你不知道说这个东西叫做杯子。所以说你可以了解这个杯子的定义或这个杯子的内涵,但是你不知道这个东西叫做杯子,所以你不了解它的名相。当另外一个人对你说这个能装水的东西叫杯子时,你的内心当中才会现起一种感觉说,这个东西才叫杯子。所以杯子与杯子的内涵这两者之间,你必须要先了解杯子的内涵,之后才透由别人给你介绍说你看到的这个东西叫杯子时,你的内心当中才会生起缘杯子的影像产生。所以这就是杯子跟杯子的内涵(性相)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两者,一者是名相,一者是性相,你在认识他们的同时,你必须要先认识性相,你才能够认识名相。所以简单地说,你还没有认识名相之前,你必须要认识性相。摄类学003问:比如说我不知道“佛”的性相或内涵是什么,但是我知道“佛”这个名相。答:应该这样说,我们这边所谓的认识,并不是所谓名相上的认识,是完全了解的认识。所以各位虽然听过“佛”这个名词,你也大概知道说“佛”是什么样的东西,用东西来形容不为过,东西不一定要四四方方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证得佛,应该是没有的,所以在你证得佛之前,你必须要证得佛的本质,你必须要先了解说具备什么的本质的功德的这个人,他才可以称作“佛”,所以在你还没有证得“佛”之前,你必须要先去了解“佛”的内涵。你必须要了解要成为“佛”,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功德,他必须要断除什么样的过失,他必须要修学什么的道次弟,他才能够成“佛”。所以从这个当中,你也可以了解,你在还没有证得“佛”之前,也就是说你在还没有认得“佛”的名相之前,你必须要认得“佛”的本质,什么样的状况,他才可以称之为“佛”。简单来说,在名相还没认清楚之前,你必须要认清楚它的内涵。完全认清楚内涵之后,你才告诉你自己或别人告诉你说,你所认识到的这个东西称作“佛”或杯子,这时你才完全地证得或认清楚所谓的杯子为何或佛为何。问:对杯子,我了解它的功用,比如说喝水,或者说有其他的功用,除了喝水之外,它有它的组成、功用等等,可以说我是知道,但不是完全了解,因为我知道它可以用来喝水,它叫杯子。答:这边所谓的内涵的意思,因为我们刚刚没有为杯子作定义。假设说一个能够装水又可以拿喝水的容器就叫杯子的话,在你还没有认清杯子之前,你必须要先知道这个容器它可以用来装水也可以用来喝水,至少这个部分必须要先了解,虽然你不知道这个东西的本质是无常的,它的自性空,还有它的功用,但是我们刚才说的本质是以性相跟名相来作介绍的。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杯子,它的性相是能装水又可以拿来喝的容器的话,在你还没有认清楚杯子之前你必须要认清楚它有这样的功用。这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本质的内涵,因为有很多的名相,不这样表达的话又太深,用中文表达又可能产生很多的疑惑。象“本质”,什么叫“本质”,是最究竟的本质呢?还是暂时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本质?我知道会有这样的疑惑,但是不这样讲不行。用藏文的方式表达对各位来说太吃力。所以就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在这个学习之前应该要先了解一下,对于《摄类学》,不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学过一段时间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两种不同的
本文标题:第一讲:摄类学001-00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4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