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附件6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征求意见稿)二〇一四年五月i目录1总则..................................................11.1适用范围..........................................11.2规范性引用文件....................................11.3术语和定义........................................11.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2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42.1湖滨带调查范围....................................42.2湖滨带生境调查....................................42.3湖滨生物调查......................................42.4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52.5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52.6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6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73.1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73.2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83.3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103.4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11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134.1生态修复模式设计.................................134.2湖滨带物理基底修复设计...........................184.3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30ii4.4景观设计.........................................325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335.1总体要求.........................................335.2管理经费与机制...................................335.3工程生态环境监测.................................335.4日常管理技术要求.................................335.5人为活动管理.....................................346投资估算.............................................366.1投资估算组成.....................................366.2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36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387.1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387.2水体净化效益评估.................................387.3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381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水库库滨带及其它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照使用。1.2规范性引用文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4]59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8月)《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154-1-2011)《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金相灿屠清瑛等,1990《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编1.3术语和定义(1)湖滨带湖滨带又称湖滨水-陆交错带,是湖泊流域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核心范围是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的水位变幅区,依据湖泊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特征,其范围可分别向陆向和水向辐射一定的距离。(2)生态修复通过人为改变和切断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减2轻负荷压力,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3)湖滨带自然化率湖滨带范围内未经人工破坏的区域或经人工修复且符合自然生态要求区域面积占湖滨带总面积的比例。(4)水体生境水体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5)基底湖滨带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包括底质、地形、地貌等。(6)护岸(护坡)为保护湖区的岸坡,防止水流、波浪侵蚀而构筑的建筑物。(7)消浪潜坝潜没于湖区控制高水位以下,并以湖滨带消浪为主要目的而构筑的建筑物。1.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一般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通过湖滨带生境、生物3群落等调查,分析湖滨带健康及受损情况,甄别湖滨生态退化的影响因素和主导因子。(2)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包括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和设计原则,整体设计,分区修复。(3)湖滨带分区生态修复工艺设计,主要对物理基底修复与群落配置的工艺进行设计。(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区基底修复设施维护、湖滨植物群落维护等。(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投资估算,主要包括基地修复工程投资、生物群落配置工程投资等。(6)工程效益评估,主要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水体净化等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经济社会效益。4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目的是甄别湖滨生态退化因子及其作用强度,为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提供依据。2.1湖滨带调查范围湖滨带调查范围:包括整个湖滨带范围,根据湖滨带外围实际情况,可向陆向和水向纵深适当外延200~1000m。2.2湖滨带生境调查湖滨带生境调查因子包括湖滨带地形、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水质、底质理化特征、水位变化、风浪特征等。对工程区地形需进行测量,测量图比例不低于1:2000,测量图除一般要求外,还应标明现有植被的分布区域及进入湖滨带的河流、沟渠、涵管等。土地利用重点调查村落、农田、鱼塘、码头、旅游点、水利工程设施等用地情况。污染源重点调查养殖、村落、农田、旅游、工业等污染源,同时,还需调查湖滨带外围水土流失情况,进入湖滨带的径流污染特征。水质、底质理化特征调查应包含所有二级类型湖滨带,并分别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无植物的敞水区进行布点监测。污染源、水质、底质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2.3湖滨生物调查湖滨带生物调查应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展开,一般调查湖滨5植被、底栖动物、鱼类、水鸟、浮游植物等,通常以湖滨植被调查为主,主要调查湖滨带范围内的乔木、灌木、陆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等。采用陆生-水生断面调查,每个植被类型区分别布点调查物种种类、生物量、盖度等指标。湖滨生物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2.4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湖滨带的类型可以依据生态特征、生态功能等进行划分。本指南一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特征进行划分,二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2.4.1一级分类根据湖滨带地貌将湖滨带划分为缓坡型湖滨带与陡坡型湖滨带(平均坡度25°以上)2种一级类型。缓坡型湖滨带初级生产者一般以高等植物为主;陡坡型湖滨带初级生产者往往是以附生生物为主的低等生物。2.4.2二级分类根据湖滨带地貌及土地利用类型,又可将湖滨带进一步划分二级类型。主要包括滩地型、退田型、退房型、河口型、退塘型、自然山地型、路基型和大堤型湖滨带等。2.5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在收集湖滨带自然、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湖滨带污染现状、生境、生物调查结果,对湖滨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表1)。6表1湖滨带退化因素分析与生态环境问题诊断表水生生物生境序号压力植被鸟类底栖动物鱼类水质底质基底空间结构1人为因素1.1农田1.2鱼塘1.3村落1.4旅游1.5植物资源利用1.6挖沙采石1.7外围污染1.8人工水位调控1.9……2自然因素2.1洪水2.2水量减少2.3风浪侵蚀2.4……注:+++表示重度影响,++表示中度影响,+表示轻度影响,-表示无影响。2.6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测量调查成果需提供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水质分布图、底质分布图、多年水位过程线图、风玫瑰图等。评估成果应包括湖滨带类型及分布、湖滨带退化关键因子、湖滨带自然化率、植被物种数、修复区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现状数值。7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3.1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1)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应遵守湖滨地质发育特点,遵循湖滨带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及演化规律,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能力。(2)保护优先的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应注意对湖滨带自然状态良好的区域的保护,避免对其进行干预或干扰。(3)生态功能保护为主的原则坚持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主,避免利用湖滨带对流域污水进行拦截净化。(4)生境改善先行的原则依据生境决定生态系统的原理,控制湖滨带内、外围污染源,恢复湖滨生境,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条件。(5)整体设计、分阶段修复的原则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应进行整体设计,充分考虑湖滨带对湖泊的生态环境影响;同时应充分考虑湖泊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及其变化,将生态修复分阶段进行,以适应湖滨生态自然演变的规律。(6)避免引入外来种的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应充分利用流域内土著物种进行生态修复,避免引入外来物种。83.2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确定湖滨带的生态功能是湖滨带设计的基础。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应从全湖出发,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水土保持与护岸等生态功能,同时尽量兼顾景观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湖滨带不止发挥一种功能,即使在设计时只考虑了一种功能的情况下,湖滨带也可发挥多种功能。根据湖滨带要实现的功能,结合湖滨带历史特征、现状特征,对湖滨带要实现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除1种主体功能外,还可划分多种非主体功能。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主体功能优先划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2.1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湖滨带增加栖息地面积,保护脆弱栖息地、增加栖息地连通性、改善栖息地质量、增加物种丰富度。湖滨带作为重要的生态交错带,其干湿交替变化造成了湖滨栖息地和植被斑块的多样性和时间变化性,产生一些依赖这种生境的特有物种,增加了湖滨带边缘种的丰富度。特别指出的是,湖滨带作为湖泊鱼类、鸟类、底栖动物等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对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将以下区域划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1)湖滨坡度较缓、变幅带较宽的区域;2)湖滨地形变化丰富、湖湾发育度高的区域;3)水鸟、鱼类、动物、两栖和爬行类比较丰富的区域。根据保护的对象,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可进一步细化为湖泊鱼类栖息地、湖泊底栖动物栖息地、水鸟栖息地、植被、两栖和爬行动物栖息地、小型9哺乳动物栖息地等保护区域;湖滨生境复杂的区域也可以单独划定,如河口湿地区、特
本文标题: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6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