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80年代小说(1)-改革小说
LOGO中国现当代文学史LOGO中国当前文学LOGO第四节改革小说:沉重翅膀第四节改革小说一、“改革小说”概说(一)何谓“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是70年代末出现的反应中国社会改革进程以及改革引起人民心理波动的小说创作潮,是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它出现的标志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要代表人物有蒋子龙、高晓声、张洁等,是新时期文学回到当下的标志。第四节改革小说(二)发展阶段1、“改革文学”的发韧期(80以前)主要倾向:歌颂与呼唤改革最早是1979《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三千万》这一时期,改革文学最突出的代表是蒋子龙。第四节改革小说蒋子龙小说的特点(1)坚守改革,不断开拓第四节改革小说“文起当代工业之衰”。《乔厂长上任记》——工厂改革(乔光朴)三个大情节:“出山”、“上任”、“主角”。主要人物:冀申、郗望北、童贞第四节改革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车队改革(解净、六思佳)《锅碗瓢盆交响曲》——饭店改革(牛宏)《燕赵悲歌》——农村改革(大赵庄)(武耕新)《人气》(2000)第四节改革小说(2)开拓者形象系列形象的塑造。“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系列(改革者形象系列)是蒋子龙小说中成功塑造的一群社会主义改革者形象。“开拓者”一词,来自蒋子龙小说《开拓者》的题名,喻指为“四化”事业大胆开拓者车篷宽。主要人物除车之外还有霍大道(《机电局长》)、乔光朴、解净、刘思佳(《赤》)、牛宏(《锅》)、武耕新(《燕》)等。第四节改革小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矢志改革,奋发进取,既有改革的斗志和勇气,又有现代社会改革所必经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他们是蒋子龙对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独特贡献。第四节改革小说乔光朴:一位有着雷厉风行、果敢决断的开拓精神和具备明辨事理,通晓业务的现代企业家素质,魅力独具的民族脊梁型的改革家。这是新时期文坛上第一个引人注目的改革家形象。一个理想化的改革者,是当代的吴荪甫。第四节改革小说还有一类侧面透示表现改革的小说。何士光《乡场上》何士光的小说多以社会历史的深度与心理剖析的细微见长。曹支书罗二娘冯幺爸任老大女人(民办老师女人)第四节改革小说小说是走的“以小窗口见大世界”的路子。小窗口——梨花屯,大世界——“文革结束”后风云变幻的农村社会。小窗口与大世界巧妙相接,折射出了时代转换之际农民命运的历史变化。在故事层面上,小说叙述的是一起乡村生活中的琐小纠纷,两个妇人口角,要一个男人作证。在意义和主题层面上,小说围绕着一个核心:“做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体精神的重建),由琐杂的乡村纠纷探究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是这篇小说最为人称道的地方。第四节改革小说故事结尾,冯幺爸自然退场,叙述巧妙地从小窗口转到了大世界“……解放了,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烟尘,早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有如阳光透射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来……”第四节改革小说2、二“改革文学”的繁盛期(80年代前期)。主要倾向:对改革进行全方位反映和审视主要代表:张洁《沉重的翅膀》(1981)为标志。张洁创作以1986年为界,明显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女性命运的思考——主调第四节改革小说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第四节改革小说这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主要在于它大胆闯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上的另一块“禁土”——伦理、爱情,特别是婚外恋。知识女性的写作姿态充满理想色彩的爱情故事离婚后带着女儿生活的女作家钟雨,与一个没有爱情但家庭生活却也和谐的老干部刻骨铭心地相爱了,二人在苦苦的精神恋爱中走向死亡。第四节改革小说作品通过爱情悲剧,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异常现象,没有爱情的婚姻和不被尊重的爱情。合理的婚姻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精神相通,真心相爱的婚姻才是合乎人性本质的。而现代意义的爱情又是建立在具有独立性,自我肯定,自由平等基础之上的。现实的悲剧在于,符合人性本质的爱情在现实中无法变为婚姻事实,而违背人性,没有爱情的婚姻,却不仅成为现实,而且还以社会伦理道德的名义得到肯定和维护。第四节改革小说继续思考的还有此后的《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这些作品更能体现张洁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张洁的小说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追述女性独立的人格,向往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爱情,强调女子与男子同样享有自由、平等的地位与人格尊严,透露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文化意识。第四节改革小说现实关注:《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主人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大力主张工业改革。他不但支持下属的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实行各项改革措施,而且潜心赞钻研理论,发表演讲,受到群众的欢迎。但部长田守诚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地位,明争暗斗,不择手段打击郑子云、陈咏明。第四节改革小说小说以领导层内部斗争为主线,由办公室深入到家庭,由经济改革扩展到政治、道德伦理、文化等意识形态各个方面。展现了在改革大潮中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生活和心态,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一部反映工业改革的长篇小说。第四节改革小说总体风格:前雅后俗前期:追寻理想的人格与和谐的人生,多是美丽的忧伤与热忱的向往。后期:追问人格的病态与人性的虚伪,多是冰冷的目光与锐利的词锋。《无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新时期文学中唯一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第四节改革小说这一阶段中,文学对改革的表现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挺进。一是从表现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向主要表现人们道德观念、思想感情在经济改革冲击下所发生的深刻嬗变。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等是代表。第四节改革小说经济改革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使人喜悦也使人忧虑。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韩静霆的《市场角落的“皇帝”》等都对传统道德在社会改革中的命运表示担忧。第四节改革小说第二个流向是由颂唱改革的巨大效益转向表现改革中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张炜的《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愤怒》在为改革唱赞歌的同时揭示了严峻的现实。第四节改革小说柯云路的《新星》(长篇)触及政治体制问题,把农村变革集中到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领域,通过一个县对中国广大的农村进行了概括的分析。第四节改革小说3、“改革文学”的消歇期(85年以后)。现实改革的受挫改革小说自身的局限第四节改革小说创作倾向:改革文学从政治反思进入文化反思,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呼唤文化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变革。张炜《古船》贾平凹的《浮躁》矫健《河魂》第四节改革小说二、高晓声小说(一)生平创作80年代重要的小说家,以表现当代农民的命运著称,当时有“南高北王”之称。第四节改革小说高晓声的小说总体上分为两类。1、反映农民命运变迁的反思改革小说《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小说。2、有明显荒诞意味和讽刺色彩的讽喻小说《鱼钓》《陈继根癖》第四节改革小说(二)《陈奂生上城》第四节改革小说1、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系列小说是指高晓声以陈奂生为主角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通称。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数《陈奂生上城》,后结集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作者的用意是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历程作系统剖析。第四节改革小说“陈奂生系列”作品是分两个时期完成的。一是80年代初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一是90年代初的《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从《陈奂生上城》到《陈奂生出国》,历史地反映了中国农民在解决了吃、住问题之后,生活命运的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陈奂生系列”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中国当代农民的命运史。第四节改革小说2、陈奂生形象——重要成就陈奂生:刚刚从极度的物质贫困中摆脱出来,但还存在着各种精神弱点的新时期农民形象。第四节改革小说(1)物质条件改善后的精神追求。前几年还是靠吃国家救济粮的“漏斗户主”“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还能卖点油绳逛逛城,“一路如游春看风光。”第四节改革小说一向沉默少语的陈奂生,“半夜睡不着,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推醒老婆陪他聊天讲闲话。”并且,爱听说书,看电影。(2)勤劳、淳厚的品性(3)“阿Q”式的精神状态是陈奂生性格的典型特征第四节改革小说荒诞而狭隘的报复方式住旅馆前后不一的表现。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采取了一系列的报复和发泄方式:用脚踏沙发,不脱鞋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睡足时间。自譬自解,自我陶醉虽然花去五元钱让人心疼,但这“第一”却让陈奂生在精神满足中悠悠然起来。第四节改革小说3、艺术特点(1)客观冷静的笔法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不动感情的平实描写而又美丑自见。吴楚:“好心的官僚主义”(2)寓庄于谐,富于幽默感第四节改革小说三、路遥的小说(一)路遥生平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陕西榆林市清涧县,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1992年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第四节改革小说(二)“路遥现象”1、主要表现(1)读者热烈持续的欢迎与学术界反映的冷淡主要表现在《平凡的世界》上茅盾文学奖读者的反应非常热烈不少大学生更是将该作列为自己最喜欢和最珍爱的文学作品
本文标题:80年代小说(1)-改革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7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