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其主要缺陷在于: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地理环境:①定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首先: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源。②地理环境的作用:其次: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起决定作用。•寒带地区的民族骁勇骠悍,热带地区的民族则心神萎靡;土壤贫瘠使人勤奋,土地肥沃则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北方寒冷,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因此北方民族要靠权力统治国家;南方炎热,人们有才智而缺少体力,因此南方人要靠宗教来统治。孟德斯鸠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①定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2)人口因素:②人口因素的作用首先: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其次:人口状况(数量/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起决定作用。反对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碍时,以1、2、4、8、16、32、……的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3、4、5、6……的算术级数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要限制人口增长,使二者保持平衡。(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①定义:指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②生产方式的作用首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生产方式基本制度决定阶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最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一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二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非社会意识形态,不具有阶级性。如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其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与发展。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状况:德国法国英国社会意识:落后于落后于德国法国英国先进于先进于(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量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1、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主要是指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性质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测量器;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尺度。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生产工具是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物质标志。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化时代(2)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的种类: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即自然资源。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材料。(3)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件”。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等。2、生产关系(1)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1)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归(2)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所有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者的矛盾运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2)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制度、组织和设施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1)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务,调控一定的社会秩序,但其目的都是服务和服从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2)国家的实质(3)国体与政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国体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①国体②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政体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③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国体政体内容形式决定服务于(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排除异己”。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二者的矛盾运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2)客观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反作用(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变化生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化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社会形态矛盾表现解决方式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内部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从实质上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7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