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地理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从而形成前所未有、更加广泛、频繁的地域联系。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2、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是: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3、发展趋势: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4、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货物运量大、连续性强、管理方便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输方式特点运输选择运量运价运速灵活性连续性成本水路大小低高慢差差低大宗远程铁路较快好好投资大、占地广远程、量大公路较慢好好短途运输成本低鲜货、活物、短途航空快差差投资大贵重、急需、量少管道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差好投资大流体5、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必须考虑它们的特点。各种运输方式一般可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一、交通运输线1、铁路、公路和水运航道、航空线、管道等,都是最基本的交通运输线路。2、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各种交通运输线建设与发展都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社会经济因素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影响选线,自然障碍可通过技术条件来克服。(1)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影响分析地形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2)社会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影响分析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技术因素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3、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A、科学预测运输需求与分布B、选择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和路线等级标准C、根据自然条件上有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确定线路的路径和走向。4、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沿线地势较平缓,但有三大障碍: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2)社会经济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促进西藏民族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西南国防。(3)技术因素:以桥代路避开多年冻土地段,为生物迁徙预留生态通道。5、以桥带路的原因青藏铁路:解决冻土问题;沿线地区河谷多;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京沪高铁:避免多占用耕地;沿线跨大江大河多;沿线原有交通线密集,避免与其交叉;减少对土地和城市的分割;避免路基高填深挖;减少噪音;减少运行距离。6、欧洲的内河航道网(1)优越的自然条件:①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沛,河网密集,河流径流量大;降水均匀,流量稳定,利于航运。②冬季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③地处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河床平坦开阔,利于航运;④有运河沟通各大河,交织成网,运输效率更高。(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运输量大。7、青藏铁路的地理意义(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资源开发,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3)改善少数民族生活,增进民族团结(4)巩固国防8、港珠澳大桥开通的地理意义(1)加快港珠澳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加速大珠三角城市区域发展。(2)有利于珠港澳城市等级提升,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规模扩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3)有利于缩短三地间的行程,完善区域间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4)有利于促进珠江两岸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保持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5)有利于拓展珠江港湾经济腹地。(6)促进珠三角地区旅游发展。二、交通运输站点1、类型:交通线上的火车站、汽车站、港口、机场等。2、交通运输点的特征与功能3、区位因素: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4、交通枢纽:又称运输枢纽,分为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两类。5、港口建设(1)空间组成:由一定面积的水域面积和陆域面积组成(2)港口区位条件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和停泊条件)、陆域条件(包括建港条件、经济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其中,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和建港条件属于自然条件,经济腹地和城市依托属于社会经济条件。6、交通运输站点区位选择和原因分析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选址原则汽车站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形平坦;位置适中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联系的地点航空港①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度②低云、雾和暴雨较少③风速较小,跑道沿盛行风向修建④地势较高,地质条件稳定⑤距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但有便捷的交通与城区相连港口水域条件:航行条件(水深、流速和淤积情况)、停泊条件(背风避浪的海湾,宽阔的江面);无冰期,利于常年通航陆域条件:地形平坦开阔腹地:广、发达城市:依托交通:有铁路、公路等相连河港:河宽水深、位于河流右岸(北半球)、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背风、避浪、水深的港湾,与三、交通运输网1、概念:各种主次干道和支路等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形成网络2、影响因素: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3、原则:(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交通用地要有利于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2)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适应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3)要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用地情况,构筑不同的道路系统;(4)充分利用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等,合理规划主干道路,减少工程量;(5)应考虑城市环境和保护城市风貌的要求;(6)要满足铺设各种管线,以及与地铁工程等结合的需要。4、城市交通问题及其解决措施:问题:城市交通线路拥堵和城市交通环境污染解决措施: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②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扩大路网规模。③充分应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④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多核心形成,减少出行距离。⑤错开出行高峰。5、城市交通网络类型及特点类型图例特点典型案例放射状道路网1、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距离,有利于城市与郊区间的联系。2、放射状道路大多集中在市中心,会造成城市中心拥堵,影响人们顺利出行,不利于横向联系。欧美国家的一些小城镇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利于对角联系,也利于横向联系,避免市中心拥堵。欧美国家的一些大中城市,如莫斯科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利于对角联系,也利于横向联系,避免市中心拥堵。中国现代的大中城市,如合肥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聚落形态(1)两者关系: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扩展方向。(2)交通方式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发展阶段水运为主时代公路铁路的兴起现代快捷交通城市分布形态沿河、沿海呈带状分布沿交通干线延伸呈星状灵活多变(3)交通工具与聚落空间形态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步行-马车时代火车-电车时代汽车时代高速公路时代城市空间形态小而紧凑的块状、带状星状多层次星状立体化、城市群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1)商业中心①分布规律: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便于集散各种商品。②分布地区: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①便利的交通,便于商品集散。②周围要有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其他交通干线有方便的联系
本文标题:高一地理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9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