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从“土小”民企到高科技公司——山东东岳集团注重人才投资换取跨越发展
从“土小”民企到高科技公司山东东岳集团注重人才投资换取跨越发展《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07-2001版:要闻版)东岳新型环保制冷剂、塑料王聚四氟乙烯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20年走过了国外同行企业50年走的路。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泰山学者”岗位,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火炬计划、“863”计划和“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2011年贡献税收达19.62亿元……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创造出这一系列骄人业绩的,是成立仅有25年,由一位退伍军人带领38名庄稼汉,靠别人淘汰的两个小转炉起家,地处山东省桓台县的一家民营企业——山东东岳集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个从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技术力量薄弱、高技术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东岳集团针对地处乡镇驻地,与大城市相比聚集人才不占先机的实际,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按照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借智发展。1999年初,在全球关注臭氧层保护的大环境下,《人民日报》刊载了清华大学朱明善教授在制冷剂替代品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信息。在随后的一年中,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往返北京30余次,最终赢得专家信赖,双方正式开始合作。不到一年的时间,东岳清华绿色制冷剂系列产品研制成功,成为我国唯一自行研制开发,并被美国等国家环境保护署认定可以推广的氟利昂替代品。2001年,东岳清华绿色制冷剂系列产品获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国际统一编号。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东岳新型环保制冷剂迅速发展,规模、技术、市场占有率均达全球第一。2001年,东岳集团整合北京、上海、西安等十几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机氟研究行业的30多名顶尖专家,整合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仅用了11个月时间,成功上马了3000吨PTFE装置,两年内又扩大到万吨规模,有6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结束了中国含氟高分子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和低档次小规模生产的历史。目前东岳PTFE装置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为全球第一。“没有高端人才,我们便把公司的研究所建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多少人才便拥有多少人才。”东岳建立了人才档案,全国有机氟行业前100位权威专家都在他们的人才库中,并与东岳保持着联系。东岳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二十多所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密切合作,并与欧盟第六框架协议,俄罗斯、加拿大、法国等国的国家科学院,荷兰能源研究所,以及奔驰、巴拉德、3M、通用汽车等著名企业的研发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氟硅材料研发方面打破了一系列国外垄断,取得了大量自主创新成果。一位深入到东岳调研的人才专家说:“你们可别以为张建宏手下的兵将只有在东岳那么多,他事实上使用和调动着数以百计的高精尖人才,他们虽然编制不在东岳,人不一定在东岳,却是东岳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特殊人才特殊政策“人才的需要就是东岳的政策。”面对企业需要的人才,东岳从不设限。“一人一议、一事一策,只要是创新需要,你要我就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重奖、重用。2002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引进的张永明教授,被集团聘任为东岳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全权负责离子膜项目。公司为张永明配备了生活助理、科研助理、专职司机,并把其母亲和姐姐一家都接到桓台安家落户,真正让他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最让张永明感到惊喜的,是东岳给他的见面礼:“研究院人才‘三定’大权都交给了我——用什么人、给什么岗位、拿什么薪酬,这种支持力度很难遇见。”两年后,为了提升公司的科研条件,配合离子膜攻关,东岳投资1亿元,为张永明的科研团队建起了国内一流的研究院。2009年9月22日,张永明率领他的团队历时8年攻关,国产氯碱工业用大面积全氟离子膜在东岳成功下线;短短2年间,国产离子膜就在上海氯碱、鲁北化工、江苏苏华等大型氯碱企业得到应用,装置运行平稳,综合性能媲美国外同类产品,从此结束了受制于人的历史。该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永明领衔的含氟功能膜材料创新团队获“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公司一次性奖励张永明和他的团队100万元,淄博市奖励50万元。对于创新型人才,既要给予物质报酬,实现其第一需要,更要提供事业平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今年33岁的牛晓刚,年轻中透着一份精干、沉稳。而就在6年前,他就与日本人谈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CDM(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项目。CDM项目每年减排10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在地球上种植了吸碳能力最强的毛竹54亿棵,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大型环保工程。“是项目成就了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就能走到这一步。”毕业12年,如今已经是集团战略投资部经理的牛晓刚说:“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东岳的人才机制,给了我们这些人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和机会。”近年来,东岳先后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院校引进72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博士后3名、博士11名、硕士15名,有10名博士和15名硕士在东岳安家落户。目前,东岳研究院中层以上技术负责人平均年龄仅35岁,一大批年轻创新型人才担纲领衔技术研发,成为集团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公司通过“量值定薪”和股权、期权、提成加奖励等分配方式进行激励分配,使公司近年引进的科技人才40%以上成为了“科技富翁”。有多大才能就给多大舞台东岳集团一直坚持用业绩证明自己,用能力赢得尊重,用作为赢得地位,用品德赢得信任。公司“赛马”而不“相马”,不背高学历、高职称和原工作经历的包袱,根据实际能力和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确定报酬,职位能上能下,进口和出口同时打开,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赵素芳是东岳1995年招聘的第一个大学生。她做事有闯劲有韧劲,爱想办法。为了拓展国际贸易,东岳于1997年成立进出口公司,聘用年仅24岁的她担任经理。如今,公司外贸销售额已经增长到30个亿,进出口额每年以超过50%的速度递增。如今的她已经成为淄博引导大学生投身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是他们心中的“营销明星”。2004年,清华大学博士生王鑫来到东岳,承担绿色制冷剂研发工作,七年间,他让东岳的绿色制冷剂品种由原来的4个发展到9个,此外,还有20余种储备产品。2011年,他带头研发的东岳系列节能环保制冷剂系列产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优秀奖,获得国际统一编号,实现年销售收入8亿元。他也由一名初出茅庐的博士生成长为东岳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东岳创建的“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的人才机制,让创造价值的人在东岳实现人生价值,让创造财富的人在东岳成为财富的拥有者。东岳专门设立“董事长总裁特别奖”、“优秀专家奖”、“研发创新奖”、“市场开拓重大贡献奖”等多项奖励,每年都要拿出上千万元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目前,东岳正投资10亿元筹建的国家功能膜材料工程中心和人才交流中心,投资100亿元拉长产业链条,为打造千亿元氟硅产业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标题:从“土小”民企到高科技公司——山东东岳集团注重人才投资换取跨越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1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