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第5章-第2节-噪声和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治
2010-6-91第二节噪声和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治2010-6-92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我国《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2004-2010)》中指出“全国有1000万工人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其中约有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疾病”。根据1979-1981年全国9省、市和2个部的9个行业噪声危害调查结果,建工建材、钢铁、铁路交通和机械行业噪声污染重,近50%超过90dB(A);电子、化工、食品、造纸和纺织行业次之(35%超90dB(A))。根据当时90dB(A)的国家标准,有50%的工人在超标噪声环境中工作。2010-6-93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噪声源2010-6-94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1)按产生机制分为三类: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电磁性噪声:交变电流发出的声音。(2)按存在状态连续声: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5dB非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5dB间断声(脉冲噪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噪声一、生产性噪声的来源及分类2010-6-95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1.噪声的危害(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听觉适应:指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A)~15dB(A),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二、噪声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6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听觉疲劳: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听阈提高超过15dB-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及噪声性耳聋。1.噪声的危害二、噪声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7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听力损伤:听力曲线在3000Hz~6000Hz出现“V”型下陷。此时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噪声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噪声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长期作用的结果,是法定的职业病。爆震性耳聋: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震性耳聋。1.噪声的危害二、噪声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8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2)对听觉外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损害表现类神经征,有的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易激怒等。心血管系统损害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胃的紧张度降低、蠕动减慢等胃肠功能变化的症状。1.噪声的危害二、噪声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9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噪声对日常谈话、听广播、打电话、阅读、上课都会带来影响,在噪声环境下,人们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在车间或矿井等作业场所,由于噪声的影响,掩盖了异常的声音信号,容易发生各种事故,引起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1.噪声的危害二、噪声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10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2.影响噪声对人体危害的因素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接触时间和方式噪声的性质: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其他有害因素同时存在机体健康状况和个体敏感性个体防护二、噪声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11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三、噪声危害的防治1.贯彻执行工业噪声卫生标准工人工作地点噪声容许值为85dB(A)(8h/d暴露),对暂时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企业,可以放宽到90dB(A)。根据等能量原则,如果接触时间减半,标准可放宽3dB(A),但最高不能高于115dB(A)。只适用于连续稳态噪声。2010-6-912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三、噪声危害的防治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日接触噪声时间/h卫生限值/dB(A)8854882911941/2971/41001/8103最高不得超过115dB(A)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每周工作日不是5d,需计算40h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2010-6-913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工作场所脉冲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工作日接触脉冲次数(N,次)声压级峰值[dB(A)]N≤100140100<N≤10001301000<N≤10000120三、噪声危害的防治2010-6-914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2.控制噪声源减少零件摩擦,调节机械运转速度,封闭噪声量大的机组,改善通风系统;避免材料运输过程中的碰撞,使用软橡胶承受冲击;衰减噪声源的振动,阻隔振动源;噪声大的设备应尽量将其与操作人员隔开。三、噪声危害的防治2010-6-915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3.控制噪声的传播采用吸声、隔声、消声、减振的材料和装置,阻止噪声的传播。车间内表面装饰吸声材料采用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用于降低风道和排气管的动力性噪声。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将声音隔离起来。安装隔振或减振装置降低通过固体传播的噪声。三、噪声危害的防治2010-6-916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4.个人防护耳塞:一般由橡胶或软塑料等材料制成,根据外耳道形状设计大小不等的各种型号,隔声效果可达20-35dB。耳罩、帽盔:隔声效果可达30-40dB,但佩戴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普遍采用存在一定困难。三、噪声危害的防治2010-6-917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5.健康监护(1)定期体检A.发现高频听力下降者,应密切观察,采取适当保护措施;B.对于明显听力下降者,应及早调离噪声作业病进行定期检查。(2)就业前查体:凡有听觉器官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患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者,不宜参加噪声作业。三、噪声危害的防治2010-6-918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复习思考题1.常用基本概念及涵义。2.噪声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3.噪声导致的听觉系统损害的特点?5.噪声危害的控制措施。2010-6-919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2010-6-920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振动: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振动,简称振动。四、振动的分类及其职业接触机会2010-6-921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主要振源及接振作业(五方面)生产性振动:由生产或工作设备产生的振动。风动工具:铆钉机、凿岩机、捣固机等电动工具:电钻、砂轮机、铣床等运输工具:汽车、火车、轮船、摩托车等振动台及其他重型机械:振动筛、机床、气锤等农业机械: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四、振动的分类及其职业接触机会2010-6-922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局部振动(频率范围在20~1000Hz):是指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接触机会:风动工具:铆钉机、凿岩机、捣固机等。电动工具:电钻、砂轮机、铣床等。主要振源及接振作业四、振动的分类及其职业接触机会2010-6-923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煤矿工人使用电钻打眼工人使用砂轮机打磨工件工人使用风钻打眼这些都接触局部振动铁道工人使用捣固机夯实铁轨2010-6-924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全身振动(频率范围在1~20Hz)指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的振动。接触机会: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农机械(拖拉机、收割机等)作业台(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采矿船等)主要振源及接振作业四、振动的分类及其职业接触机会2010-6-925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交通工具上的作业这些作业接触全身振动主要振源及接振作业四、振动的分类及其职业接触机会2010-6-926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海上钻井平台振动筛这些作业接触全身振动主要振源及接振作业四、振动的分类及其职业接触机会2010-6-927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四、振动的分类及其职业接触机会2003年10月15日上午,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还是这个新的振动要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后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2010-6-928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五、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振动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振动以波的形式对组织交替压缩与拉伸,并向四周传播:骨组织传播最好结缔组织、软骨、肌肉次之腺组织和脑传导最差2010-6-929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1.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全身振动(whole-bodyvibration)多为低频率大振幅的振动(3~14Hz),振动通过人体的支持部位传遍全身。人体接受振动最敏感的频率范围:垂直方向的振动:4~8Hz水平方向的振动:1~2Hz五、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30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1.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6方面)前庭神经刺激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运动病消化系统影响:分泌功能减弱、食欲减退、胃下垂心血管系统影响: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肌缺血腰背痛、椎间盘脱出、脊柱骨关节病变患病率增加视物模糊、视觉分辨率下降、作业能力下降眩晕、恶心、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睡眠障碍等。眩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五、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31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1)神经系统①末梢神经病变:痛觉减退振动觉减退两点分辨觉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②中枢神经系统:条件反射抑制、潜伏期延长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组织营养障碍,手掌多汗等五、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32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2.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2)对血管的影响外周血管:40~300Hz的振动能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其表现:手部皮肤温度降低甲皱微循环改变:形态、流态和机能白指五、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33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2.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2)对血管的影响心血管影响: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室)内房室间传导阻滞,严重者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其他部位血管:上肢大血管紧张度增高、脑血管改变、脑血流图异常。五、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34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2.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3)骨关节及肌肉损害40Hz以下低频率、大振幅、冲击力强的振动,往往引起骨、关节的损害,主要表现(三方面):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形成骨岛,骨皮质增厚、骨刺形成、无菌性坏死;骨皮质变薄、骨腔变大、囊样变。手握力下降,特别是耐力下降、肌纤维震颤、肌肉萎缩(大小鱼际萎缩)。五、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35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2.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4)其他(四点):引起听力下降消化系统:胃疾患患病率增加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低下、儿茶酚胺增多缓激肽含量减少免疫系统的功能:α2球蛋白、γ球蛋白、IgM含量增高。五、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2010-6-936第五章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及其防治3.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1
本文标题:第5章-第2节-噪声和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3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