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2010年11月目录1.综合说明1.1项目名称1.2项目主管部门1.3项目建设性质1.4项目建设地点1.5建设期限1.6项目建设内容1.7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1.8资金分年投资1.9效益分析1.10结论与建议2.项目区概况2.1自然条件2.2社会经济状况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依据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建设任务规模与项目区选择5.总体方案6.工程施工6.1综合治理措施6.2生态修复措施7.水土保持监测8.项目管理8.1组织管理机构8.2组织管理措施8.3技术保障措施8.4监督保证措施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1投资概算9.2资金筹措10.经济评价10.1经济效益10.2社会效益11.结论建议1.综合说明1.1项目名称**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1.2项目主管部门**县水利局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4项目建设地点**县**河小流域1.5建设期限2011年-2013年1.6项目建设内容**河小流域建设工期三年,重点治理区域为**村下游,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0hm2。其中直接治理面积1150hm2,包括新修坡改粮梯100hm2,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800hm2,其中坡耕地造水土保持经济林200hm2,鱼鳞坑造林200hm2,抚育管护林400hm2,其他综合治理200hm2,植草、苗圃50hm2、;生态修复1500hm2修建蓄水池30口,排灌沟渠20km,沉沙池36口,田间道路5km,谷坊19座1000米;1.7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089.71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1028.64万元,林草措施费849.92万元,独立费150.29万元。资金筹措比例为:国家投资占70.0%,地方投资占30.0%。**河小流域总投资2089.71万元,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资16.0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62.80万元,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资11.25万元;地方投资626.91万元,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资4.82万元。1.8资金分年投资项目总投资2089.71万元,第一年投资887.71万元,占总投资的42.47%;第二年投资664.37万元占总投资的31.79%;第三年投资537.64万元占总投资的25.73%。1.9效益分析经济效益项目期内累计直接经济效益为6360.7万元。其中:坡改粮梯效益为427.5万元,坡耕地造生态林效益为1152万元,鱼鳞坑造生态林效益为576万元,生态修复封育管护效益为2700万元。项目效益费用比为3.03。社会效益改善了**库区水源水质。通过项目的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发挥作用,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减轻,输送**库区的泥沙量可以大大减少,维护库区水质优良。抗灾减灾作用明显。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保持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含量不被流失,提高了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了干旱程度;减少了泥沙淤积,从“源头”上解决了水患威胁,减轻洪涝灾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证;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改善治理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抗旱、防涝等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抗灾减灾作用明显。1.10结论与建议项目根据清水河小流域特点,小流域为单元,科学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作保土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加强了河流源头及周边区域的植被保护,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并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用地,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培育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对于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建议进一步进行可行性研究,尽快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2.项目区概况2.1自然条件2.1.1流域概况**县地势东南高,西部低。东南为石山区,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为“丁“字形盆地,以三岔为最低海拔1300米。北部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河为**县境内主要河流朱家川河支流。**河全河流域130平方公里,由16条支流汇成,主流经**、城关、前所、新寨、三岔汇入朱家川河。上游河谷狭窄,坡陡流急,多经森林灌木区,河水清澈,清水涟涟。进旧堡村注入盆地,分为二道河和齐道河两条支流,河流全长65公里,约为0.4立方米/秒,沿河村庄较多,河水多为灌溉所用。在中游于1958年建起**水库一座,可控制下游水流,防止山洪暴发而引起下游水灾。自南向北迳流,发源于芦芽山主峰南侧,由于流距较长,汇水面积较大,地表有常年性径流,水质较好,水流最大,估计流量0.05-0.1m³/秒,北部汇入**水库。2.1.2地质地貌**河小流域属芦芽山支系,背斜构造。其轴心部分为花岗岩侵入体,,山地级岩层走向为北东北---南南西,沿背斜的西北翼依次为震旦纪石英岩和和寒武纪石灰岩。流域内四周群山环抱,山峰矗立,山势陡峭,河流发育,河谷深切,沟壑纵横,沟壑密度0.81km/km2。流域内分土石山区,黄土山区,黄土丘陵区,河川三种类型地貌。河谷多高山峻岭,森林覆盖较好。2.1.3土壤、植被小流域主要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流域内2600平方米的荷叶坪等高山平台缓坡上,由于自然气候特点,植被茂盛,光照不足,气候湿润,每年大量枯枝落叶和草灌植物残体在表层堆积等因素,有机质分解缓慢,而大量积累。棕壤土,主要分布在经堂寺,土层较厚,质地适中,肥力较高,结构好,保水肥行好,土体湿润,土性冷,通气差。2.1.4水文气象流域内年平均气温4℃以下,最大可用积温不超过200℃,稳定通过10℃的初日在5月初,终日在9月中下旬,无霜期平均天数为110天,终霜冻灾5月24日前后,初霜冻在9月12日前后,平均降水量500毫米,5-9月降水量可达400毫米以上,流域内气候湿润,气温较低,常有霜冻霜灾的侵害。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与劳动力**河小流域辖前所乡旧堡、张家、李家、周家等行政纯及经堂乡15各个行政村,共19各行政村,总人口3589人口,自然增长率3‰。其中:农业人口3425人,农业劳动力1810个,农业人口密度85人/km2。总耕地面积31039亩。2.2.2土地利用现状**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根据遥感监测资料、结合小流域外业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河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3100.00hm2,其中耕地面积2069.2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79%。其中:水田252.45hm2,占耕地面积的12.2%,梯坪地378.67hm2,占耕地面积的18.3%,坡耕地面积1438.14hm2,占耕地面积的69.5%;林业用地面积9153.5hm2(含经果林),占总土地面积的69.87%,荒山荒坡面积1458.03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1.13%;其它用地面积419.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2%。人均土地3.65hm2,农业人均耕地0.58hm2,农林荒用地比例为15.79%:69.87%:11.13%。由于流域内荒地和坡耕地的存在,导致耕地质量差,粮食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不高。特别是陡坡耕地地形破碎,土层瘠薄,农民越种越薄,成为石缝缝里的盆景农业,水土流失严重。在现有耕地中,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无其它生产致富发展项目,急需调整种植结构,加之水系配套工程不足,坡面径流无法疏导利用,耕地水旱灾害频繁,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障碍,导致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2.2.3流域主要基础设施状况流域内主要水利设施为**水库,**水库**河出山口上游二公里处,是黄河水系朱家川河一级支流**河干流上的一座控制性工程,水库坝址以上干流长度28.5km,流域平均宽度4.6km,平均纵坡4.65%,控制流域面积131km2,设计总库容682万m3,是一座以城市防洪、灌溉为主,兼养殖和旅游的综合性开发的小型水库。水库自1958年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对**县经济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下游**县城和三个乡镇42村庄及铁路、公路、军、民用光缆等公共设施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依据回顾**省水土保持工作发展历程,小流域治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分别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暴露出各自的问题。第一阶段是1980之前的分散治理阶段,第二阶段是1981年-1991年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阶段,这一阶段确立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科学思想,总结出山水田路统一规划,梁峁坡沟川齐抓共管的有效方法。但受当时投入能力限制,大部分治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治理的成效也相对有限。第三阶段是1992-1998年的高效小流域建设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逐步建立,小流域治理偏重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偏重对经济效益的获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水土保持的生态功能。第四阶段是1999年以来的精品小理论与建设阶段。1999年我省提出精品小流域建设新思路并付诸实施,全省小流域治理又迈出新的步伐。自1999年实施精品小流域建设以来,把流域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表现出规模大标准高、效果好、机制活的流域治理新特点,创造了“**园艺”、“公司+农户+基地”、“休闲观光”“封禁修复”等流域治理新模式,起到了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县**河是**县最大的清水河流,清水流量占全县的66%,也是唯一的非季节性河流,但目前大部分地区植被较差,所以汛期与雨季同时出现,水源多水降雨而来,地面径流占的比重很大,流量变化很大,年径流量逐月分配极不均匀,洪水径流占全年径流的70-80%,且集中在7-8月,洪水来时水位高、含沙多、历时短。由于**河流域历史上曾发生多次自然灾害,1924年**河发大水,冲毁张家村、右所村、东关、中所等村庄稼;1932年大水冲开石砌河堤,冲毁周家、李家两村房屋及部分人畜,给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清水河流域是**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流域内山高沟多,石厚土薄,水土流失严重,为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及劳动力资源实际情况,加之群众长期的治理经验和积极性确定在该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治理,从而为建设**锦绣山川、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打下坚实基础。1958年**水库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对**县经济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下游**县城和三个乡镇42村庄及铁路、公路、军、民用光缆等公共设施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2.1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流域内生态系统较脆弱,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使耕地日愈瘠薄,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由于人口增长较快,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农民群众收入较低,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由于植被覆盖率低,水源得不到涵养,雨季极易形成地表径流,引发洪灾。同时由于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下降,雨季水资源大量流失,使得旱灾发生频繁,从而形成洪灾、旱灾交相出现的局面,严重地威胁到当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大量流失,土壤表层结构遭到破坏,导致耕地耕作层变薄、肥力下降、保水性能变差,耕地石化,严重阻碍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提高小流域治理质量,扩大流域治理规模,发展水土保持产业,是实现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本项目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通过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快速转变。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恢复生态植被,近几年**县水土流失虽有所好转,但仍有部分河道淤积,库、渠、堰、塘容量减少,山洪暴发,农田毁坏,耕地沙化,地力减退。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强山区农业后劲,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2.2项目建设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项
本文标题: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4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