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本意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私学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办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扩大了受教育范围。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2.稷下学宫所谓“稷下”乃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应此得名。稷下学宫约与公元前370—前360年间创立,齐国亡而稷下学宫终。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3.《学记》《学记》为《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学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4.求其放心本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在此表达了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体现了“人性本善”,是民本思想的基础。5.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是由察举制度演化而来的,606年“始建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确立的标志,此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废除,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6.“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学”隶属于国子监。二馆:崇文馆,弘文馆7.师说“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师说》于贞观十八年(802年)写成并公开发表,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8.书院书院是宋代的有别于官学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9.朱子读书法所谓“朱子读书法”即朱熹自己以及前人读书经验的的概括与总结,概括为六点: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记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朱熹的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消极与局限的一面。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10.苏湖教法(分斋教学)“苏湖教学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学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创立的一种新的教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分斋教学制度产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1.蒙学教材蒙学教材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学所用的教材。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就有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宋元时期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蒙学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化。蒙学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蕴育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力求将识字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12.马礼逊学校马礼逊学校是最早(1836.9)设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其宗旨为“以学校或其它方法促进或改善在中国之教育”。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开阔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的视野,形成了他们的近代社会观念基础。13.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14.民国教育方针1912年9月开始实施民国教育方针。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基本反映了蔡元培的思想。民国教育思想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15.活教育方针“活教育方针”是陈鹤琴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活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基础原则。活教育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16.西南联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17.抗日军政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18.壬戌学制(6·3·3学制)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又因采用的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19.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20.小先生制陶行知看来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体现了这一认识。“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简答1.列举6种以上古代学校的名称,略解释。①白鹿洞书院唐末建于江西②岳麓书院976年建于湖南③应天府书院1009年建于河南④嵩阳书院⑤石鼓书院位于湖南衡阳⑥茅山书院位于江苏江宁2.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①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②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③他提倡“学而优则仕”,对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④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⑤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的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3.墨子教育思想的创新①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手段,是促进人发展的手段,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段;②关于教育内容与过程。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教授系统逻辑学教育的第一人,将生产劳动与教育活动结合,自然科学知识的研究与传授,重视军事教育;③关于教育原则与方法。“志功合一”的原则、“量力而行”的量力性原则、“强说人”的主动精神和“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述而且作”的创造性精神。4.孟子性善论的特点①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了先验主义,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②是孟轲教育思想的基础,包含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还揭示了人之“故”。③提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5.颜之推有哪些儿童教育思想?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好时期,幼儿教育越早越好。晚学虽不如幼学效果好,但强于不学。②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严与慈相结合的原则.③父母应严肃的对待儿童教育,树立威严,严加督训。为达到教育目的,只要是有效手段都可以采用。④教育中应子公平对待子女,切忌偏宠.⑤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⑥注重道德教育。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6.王守仁儿童教育观①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②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③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④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王守仁的儿童教育观虽目的是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观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7.“清末新政”之下有哪些教育改革?1)、清末学制的建立清末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①1902年8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应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②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因颁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发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制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加系统详备。2)、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科举制废除,有力的配合了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定教育宗旨4)、留学教育的勃兴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在1906年前后形成了大规模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8.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产生过哪些新教育思潮?1)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一战期间,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逐渐沉寂。内涵: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30年代中期趋于消沉。“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4)勤工俭学运动5)科学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极一时,对中国现代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是“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二是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尤以后者为重。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一是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二是教育为国家的任务。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9.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经验教训经验:①教育为政治服务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依靠群众办学教训:①过于政治化②只重于干部教育,不注重群众教育③不注重正规教育10.新学制指什么?有什么特点?新学制即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新学制有七条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的特点: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②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③中等教育阶段是改革的核心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⑤改革师范教育制度⑥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⑦注意特等教育和天才教育。11.颜元在教育思想上有哪些创造?①深刻批判传统思想,尤其是宋明理学教育,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批驳传统教育的义、利对
本文标题: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4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