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摘要:尽管我国在科技的掌握和使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缩小很多,但仍然还有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差距,而且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并不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显示了英语这个能够助使国人更快掌握欧美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关键词:英语学习;中国文化;重要性;提升实力TalkabouttheimportanceofstudyingEnglishHekai(UGSCollege,YanchengInstituteofTechnology,Yancheng,Jiangsu1011501134)Abstract:Ourcountryhasshrunkthegapalotwithdevelopedcountriesintheareaofthetechnologymasteryandusebutstillhavetenyearsorevendecades’gap,andtheunderstanding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toourcountryisnotcomprehensive.This,toacertainextent,showstheimportanceofEnglishthatcanhelppeoplesoonercontrolEuro-Americanadvancedtechnique.Keywords:Englishstudies,Chineseculture,Importance,Promotestrength;0绪论:如今随着中国的入世,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也铺天盖地的进入了中国的各个地方,英语热随之兴起,面对着气势上咄咄逼人的英语,母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各种言论在媒体上打着口水战,让我们无从抉择。事实上,我们该辩论地看待这个问题。1中国人学英语1.1英语的地位众所周知,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之一。据统计,当今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三亿两千万以上,差不多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讲英语。此外,世界上多还有六亿人,即每五个中就有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从使用范围来看,英语也是也是当今世界上主要通用语。英特网上四分之三的信息是用英语写的,世界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邮件用英文书写,或用英文注明地址;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用英语进行;国际政治、经商、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无不以英文为其交往工具。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1]。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使用和学习英语。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惊人进展是语言史上无与伦比的;英语的确堪称‘国际语言’。1.2中国人英语之路而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朝统治者在总结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意识到为了维持中国的生存及其自身的统治必须学习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等科技方面的“长技”,首先是从军事上着手筹办“洋务”,并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到20世纪初﹐因推行“新政”而派遣得更多﹔同时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广大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纷纷争取到国外学习外语以求得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形成留学和学习外语的热潮。大多留学生在中国刚起步的近代化征程上如新兴的邮电、海关、铁路、矿业等企业和教育、外交、海军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尽管我国在科技的掌握和使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缩小很多,但仍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差距,而且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并不全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显示了英语这个能够助使国人更快掌握欧美先进技术媒介的重要性。为了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华的语言文化为更多的外国人所认同,从而他们消除对中国人的误解与偏见,形成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全面提升和增进我国的硬软实力,这个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之一的英语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应用越来越广泛,曾一度形成学英语潮[4~6]。2质疑的声音而随着英语热的开始各种质疑的声音也铺天盖地的随之而来。2.1英语在中国学子心中的地位说到英语的地位,重庆某师范大学一位教师总结说:“‘英语不好,就不是好的人才’似乎是一个公认的结论!”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不管你是搞中药、二十五史、古汉语的,还是当技术员、工程师、教师甚至做内勤,无论专业能力,也无论对提高工作业绩的帮助有多大,只要晋职、评职称如此之类,如果英语不好,一切都只能是空谈。”在某记者的调查中,众多的大学生表示他们的英语学习时间和所有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平分秋色。这是个可怕的比例,一个大学生有多少专业课要学啊!把英语推到至高无上地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惟英语论。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在不断地水涨船高。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往往成为录取的焦点。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年很多英语系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在对所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此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英语专业的优势考上研究生的人愈来愈多。2.2英语的负面影响“英语考试已经形成一个年达几百亿的产业,可以与三峡工程相抗衡,这是一个巨无霸的工程。”一位网友发布了这样的评论。网友的评论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的消费是惊人的。更有甚者的是“现行的英语教育和考试制度,不仅是劳民伤财的问题,关键是谋杀了中国的人才。”本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多次听到这样的声音。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有人用反推法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生4年大学的黄金时间,就是在学英语,由此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针对这个问题,更把中国为什么一直与诺贝尔奖无缘怪罪到了英语学习上,因为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上浪费了光阴。不仅如此,面对记者的采访,有人士还担忧,由于中国人对英语的重视和对英语学习的疯狂,对于防止人才外流也构成威胁。有人说,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在长期学习英语过程中,对西文文化甚为崇拜,本来希望这些优秀人才毕业后来改变我们一些落后的现状,但他们却选择了出国。“现在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多少爱国精神,这与长期学习英语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位网友在论坛发贴指出: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也最有效率的手段,就是迫使该民族彻底放弃自己的母语。英语的威力可见一斑。3我的看法以上种种说法无疑极大的扩大了英语对中国发展的不良影响,认为英语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但我们同时也不能不警惕学习英语带来的负面效果。我的看法是:3.1地位只与实力有关首先英语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老大,令人咋舌。其次英语的地位不是因为它多么完美,多么艺术,而是因为英语母语的族群掌握了这个世界上最先进和科技和最发达的经济,所以英语水涨船高。这其中美国的贡献是很突出的[2]。如果中国可以达到和英语族群掌握的实力一样强大的话,那么汉语就会成为世界语言的老大。所以不要在那里说什么英语的不完善,复杂。汉语的多么艺术,多么精练,这些都不是语言争霸赛的本质,也无济于事,唯一作用就是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套用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8]。只要诺贝尔奖得主80%集中在中国,那么全世界的科学家想学习最高深的科技,他就必须掌握汉语,否则难以深刻理解别人的思想。也就无法进步。只要中国的经济能够和美国一样强大,那么全世界的商人都会自发攻读汉语,否则不要幻想成为比尔盖茨了。只要中国的电影界超过美国的好莱坞,那么全世界的青年就会把汉语看成是唯一优雅,艺术的语言,并用他来表达英语。做不到这些,汉语休想和英语较量,老大的地位是靠实力,而不是靠什么艺术,完美,精练[7]。3.2英语学习,中国还离开不了有人说“只需要一些翻译就够了。”我说这个看法太片面,太简单了。翻译不可能精通所有行业,而且他精通的行业还是不能和专业人士相比。比如医学界,想要真正完美的翻译医学文献,除非他既是翻译家,又是医学家。而且你需要的东西多半不会有人翻译,翻译们的着眼点是尽可能大众的东西,那些专业的东西,虽然少,但是作用巨大,可是翻译们报酬不多,没有人愿意做的。被人嘲笑不要紧,明白了英语的科技,教育,艺术,文化,音乐,建筑,哲学的读物的可读性才是正道。英语本是工具,当今西方英语国家各方面领先全求,学一点无可厚非,全民皆学,大可不必,但英语非得不可[3]。可是学习英语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学习,把余下的精力去做学问,深入研究,吸取科技文明。这是种高效的方法,,全民皆学是一种大浪费。3.3结论:中国人不仅要学英语,而且要学精学好,应以学以致用为目的,但未必要提倡全民英语,毕竟汉字才是中国之根本。参考文献[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美)吉姆·赫尔姆斯,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高振东演讲,2009,6;[4]刘文会.论提升我国文化传播力,2010,3;[5]祁妍林.试论传授英美文化知识促进英语语言学习.教育评论,2002,1;[6]黄利花.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关系研究,2009,2[7]俄语中心王主任.[大国战略]英语的霸权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变,2010,5,27;[8]HenryAlfredKissinger.OnChina,2011,05,19;
本文标题: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8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