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土壤肥料》课程标准课程编码:适用专业:农学类专业课程性质:农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土壤肥料》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实习14,习题课6学时。三、课程性质地位《土壤肥料》是农业院校农林及资环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强《土壤肥料》的课程建设,提高《土壤肥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农林毕业生及学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修课程:《化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四、课程基本理念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农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桥梁作用和地位,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融合的原则,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组织,与农学专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体现夯基础、强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与发展相互协调,强化学用结合,融入学科发展前沿。课程的内涵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在教与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自觉地自主学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五、课程设计思路2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农业大学教学规范、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为基本教学要求,在教学实施中需注意反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考虑变化性、加强创新性。应根据学科发展情况、教学要求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时补充、修改、编写授课教案,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框架设计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总体、章节和课时三个层次进行教案编制。课时按一个教学内容(单元)或一次课(2学时)教案编制,教学中适当融入学科的新知识、新业务等前沿内容。建议注意教学反馈意见和教学结果资料的积累,并进行分析总结,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调查、课程结束考试等环节对学生状况分析。从而不断改进完善教学。2、教学实施应根据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配合word格式讲稿和PPT格式幻灯片使用。使用时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性质和知识基础以及上课条件选用不同的形式。建议选择具有多媒体上课条件的教室使用PPT格式,word格式可供参考。建议不同的教师制作根据教学内容的word文档制作PPT文本。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最新知识和信息酌情调整。在教学实施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精讲、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及讨论式、小组研究式教学综合应用。讲授教学、多媒体、讨论教学结合。3、课程评价分为评教和评学两部分。评教方面依托领导、专家、同行以及学生等多层面进行,及时沟通、分析、小结教学双方意见,随时整改和完善教学实施方案,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评学方面主要采用理论、实3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并在结束后及时总结,针对不足进行改进。五、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理论课的学习:①课前预习。《土壤肥料》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可适当预习将要学习相应章节的内容,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如化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的相关知识要提前温习,为学好新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②课堂认真听讲。在教师课堂授课过程中,要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最大限度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③课后及时总结。在课程一个阶段授课完毕,要及时总结,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同学之间讨论或与教师沟通,及时弄清尚未明白的知识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学习能掌握土壤肥料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能掌握有关的土壤肥料方面的知识,正确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中的有关理论、规律和论断。二、分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课程为烟草、园艺等种植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土壤和肥料两部分。土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我国土壤资源状况与管理等;肥料部分主要阐述植物营养原理及肥料的种类、性质、转化及合理施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采取先讲知识点,再通过实验、实训、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通过讲授、提问与讨论、实训的方式突出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应用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修完本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土壤肥料的基本知识,又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达到广而不浅、深而不僵、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章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建议理论课实训、习题课合计第一章土壤肥料概述224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组成426第三章土壤基本性质6410第四章土壤肥力因素及其调控628第五章我国土壤资源状况与管理448第六章植物的营养特性404第七章化学肥料6410第八章有机肥料224复习、考试88机动10合计66672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土壤肥料概述基本要求:理解、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及肥料的概念,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了解土壤肥料科学发展、任务及发展前景,从而对土壤肥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5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肥料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重点)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重点,难点)土壤肥料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一般掌握)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等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组成基本要求:知道成土因素及其在成土中的作用,掌握成土矿物种类、一般性质、组成和岩石矿物风化的概念及作用因素及作用结果,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成土岩石的来源、分类及其与土壤之间的关系。知道土壤矿物质土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其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与化学性质均有深刻影响。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矿物质的组成、类型及性质。掌握土壤有机质组成、分解与转化以及影响因素,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管理等内容。重点掌握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管理。让学生认识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土壤的形成土壤粒级与土壤质地1、成土因素及其作用(一般掌握)2、岩石矿物的风化(重点)3、土壤的形成(一般掌握)4、土壤粒级的概念、分级标准、不同粒级土粒的性质(一般掌握)5、土壤质地类别、划分方法(卡制)(重点、难点)6、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重点)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等6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来源。(一般掌握)2、腐殖酸的分离过程以及土壤腐殖酸的性状。(一般掌握)3、有机物质分解、转化过程,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一般掌握,难点)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重点)5、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及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重点、难点)6、土壤有机质的调节。(重点)第三章土壤基本性质基本要求:掌握土壤密度、容重、孔隙度的概念,知道土壤孔隙性与其他土壤性质和肥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土壤结构的概念、土壤结构体类型、特征;理解土壤结构体的形成过程、团粒结构破坏的原因及土壤结构体的形成过程;掌握改良土壤结构的方法;知道团粒结构破坏的原因。掌握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的类别和耕性的概念含义,理解物理结构特征与耕性的关系,了解各种耕作项目、作用、工具。掌握土壤胶体的范围、层状铝硅酸盐的种类、分布构造特点与肥力的关系。知道土壤胶体与肥力的关系。了解胶体的类型。掌握土壤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因素,理解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知道阴离子交换吸收作用。了解土壤酸碱性产生的原因及土壤酸性、土壤碱性的特点;掌握碱化土壤的概念,强酸、强碱土壤的改良及土壤酸碱性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理解土壤的缓冲作用。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土壤孔隙性1、土壤密度、容重、孔隙度的概念、意义。(重点)2、土壤孔隙类型及其性质。(一般掌握)。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7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等土壤结构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1、耕性的概念(重点)2、不同结构体形状、大小、特征、成因。(重点)3、团粒结构的作用和特征。(重点)4、改良结构的方法(重点)5、团粒的形成。(难点、一般掌握)6、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的类别。(重点)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土壤酸碱性与缓冲性1、土壤胶体结构、性质和特点(重点)2、土壤胶体分布构造特点与肥力的关系。(重点、难点)3、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因素。(重点、难点)4、土壤酸碱性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重点)第四章土壤肥力因素及其调控基本要求:了解土壤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掌握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土壤水分的保持和分类、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理解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运移的基本规律,以便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特点和土壤空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掌握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的关系、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了解土壤热量来源、土壤的热特性、理解土壤温度变化及影响条件,掌握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温度状况的调节。8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土壤水分1、土壤密度、容重、孔隙度的概念、意义。(重点)2、土壤孔隙类型及其性质。(一般掌握)。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等土壤空气土壤的热量状况1、耕性的概念(重点)2、不同结构体形状、大小、特征、成因。(重点)3、团粒结构的作用和特征。(重点)4、改良结构的方法(重点)5、团粒的形成。(难点、一般掌握)6、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的类别。(重点)土壤养分1、土壤胶体结构、性质和特点(重点)2、土壤胶体分布构造特点与肥力的关系。(重点、难点)3、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因素。(重点、难点)4、土壤酸碱性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重点)第五章我国土壤资源状况与管理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本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及设施农业的土壤特征与培肥,考察了周围的设施农业工程土壤类型,促进了学生对土壤类型的了解。9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我国土壤资源分布状况高产土壤的培育1、土壤资源的分布特点(一般掌握)2、主要土壤类型。(一般掌握)3、设施农业的土壤特征与培肥。(重点、难点)4、我国土壤的分类体系。(一般掌握)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图片等低产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土壤污染与修复1、土壤的形成条件及分布;2、我国土壤的形成过程;3、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利用改良第六章植物的营养特性基本要求:了解植物体内的元素组成,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及判别标准,同时掌握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植物的营养特性、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掌握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植物对养分(离子态和有机态)吸收的途径特点;光照、温度、水分、通气、土壤反应、养分浓度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理解植物根系的特性。了解植物营养的共性与个性,理解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掌握植物营养的阶段性及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的概念。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植物的营养性植物对养分的吸收1、植物营养的共性与个性(一般掌握)2、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一般掌握、难点)3、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信息化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电子幻灯、视频、板书等10率期的概念。(重点)合理施肥1、植物根系的特点(一般掌握)2、植物对养分(离子态和有机态)吸收的途径特点(一般掌握)3、影响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的因素。(重点、难点)4、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重点)第七章化学肥料基本要求:充分认识植物氮、磷、钾的营养作用,氮、磷、钾肥在现代农业植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初步理解科学施用大量元素肥料的经济学意义。了解和掌握植物氮、磷
本文标题: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8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