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作者:马雪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7年第12期【摘要】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而思想品德课则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平台。为此,笔者通过调查本校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现状,分析研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以此提升本校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关键词】公共参与素养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196-02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广大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觉醒,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表现日渐活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断发生负面的青少年公共参与事件。根据前人的有关研究,我们总结出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知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在新修订2016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更是强化了公共生活、公共规则、公共利益、公共精神等教育内容(八年级上册专册安排),这足以说明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学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之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学生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知识,缺少公共参与的实践锻炼,观察问题比较表面化,直观化,对公共参与素养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培养我校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不仅是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尝试,也是顺应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对新一代公民素质要求的有效实践。一、我校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现状为了解我校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现状,笔者随机选取了我校三个年级中341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182人,女生159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41份,回收338份,回收率99.12%。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中学生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公共参与知识和能力几方面进行。在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我校学生国家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较强龙源期刊网我校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爱国意识和民主意识。他们关心国家发展,关注国际形势,对祖国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现出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问到你对“两会”召开看法时,78%的同学表示非常关注;在问到“中学生以学习为主,公共事务和中学生关系不大”时,有高达90%以上的同学表示“非常不同意”;问到你是否知道“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时,87%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班干部同学应该以什么方式产生”时,95%的同学认为应该“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问“你是否愿意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71%选择“非常愿意”。可见,学生对民主权利有一定的认识,愿意成为国家的小主人,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二)我校学生缺少公共参与素养的相关知识、能力和实践锻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关知识少得可怜。例如:问是否知道“我国的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时,只有29%学生答“是”;在问你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和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时,只有39%学生答“是”,这说明学生对公共事务本身知之甚少。在调查“你曾经参加过社区或者其他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吗?”时,21%的表示“偶尔参加”,只有2%同学表示“经常参加”,而高达77%的同学表示“从未参加过”。在回答“你对社区的环境、交通、治安等公共问题”的关注度时,62%同学承认极少关注。由此可见,我校学生缺少公共参与的实践锻炼。(三)我校学生在公共参与问题上表现为知行脱节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在公共参与的问题上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学生知道选举是一项神圣的权利,但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在选举班级的班干部和优秀学生的时候,并不珍惜自身的权利,很多时候选举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比如选自己的好朋友,甚至搞恶作剧选一些品德不端的学生。这反映出学生在公共参与问题表现为知行两张皮。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再次得到验证。在问到“当你发现有餐馆使用地沟油,你会怎么办”时,只有28%的同学选择“立即举报”,而高达53%的同学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19%同学“损害自身利益则举报,否则就不举报”。这说明缺乏实践锻炼的公民意识是薄弱的。总体调查发现,我校中学生公共参与意识较强,但缺少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在公共参与问题上存在思想意识与行为选择的矛盾,缺少民主参与的主动性,不愿生活中主动实践。因此,基于我校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现状,我们做了如下的策略研究。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一)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学生主动收集社会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化的当今时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是“入世”的学科,因此必龙源期刊网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用最新鲜热辣的时事主导课堂,激发知识的活力。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主动收集社会信息并加以明辨是非,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二)提高课堂设问有效性,在师生对话中实现政治参与素养的培养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主要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从而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善于通过艺术的设问,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层层对话中实现实现思维碰撞的过程,知识的生成,情感的培养,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针对贵州某中学“千人打砸食堂”的案例,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掩饰,不避讳,就事件本身以及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1.案例中参与打砸学生的行为是什么行为?有什么危害?需要承担什么责任?2.学生对饭堂老板的涨价行为有意见,可通过那些方式来解决呢?3.该案例告诉我们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学生极端行为的出现除了学生自身缺乏法律意识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原因?通过同学们畅所欲言的发言,最后大家认识到:1.学生的打砸行为是违法行为,因为他们做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这与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初衷相违背。作为公民,我们要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在上述案例中,该校学生这是严重缺乏法制意识的表现。2.学生在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方面,不了解维权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案例中的学生可以通过建议书的形式向学校管理层反映问题,或者直接选出谈判代表代表全校学生与管理层进行直接沟通。3.学生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带着正义的帽子作出违法的行为,比如贴大字报或者小字报等,聚众打砸更是不可取。和谐社会需要理智的公民,需要懂法的公民,而不是凭着头脑发热做出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4.学生的打砸事件和学校的管理直接相关。作为学校的管理层,要有民主管理的意识,要重视学生意见的反映,发现问题,不能息事宁人,更不能敷衍了事,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到位都是对学生权利的一种蔑视。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深深暴露出学校管理的漏洞和不足。试想,我们要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但在现实中,平等与民主被排斥到校园管理之外,学生的权利被完全忽视,这是何等讽刺的?龙源期刊网(三)正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困惑,在实际的生活背景中培养学生政治参与素养陶行知先生说:“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恰恰说明了思想品德课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的现实。但在教学中,书本的知识和现实社会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的矛盾和困惑。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一味回避这些矛盾和困惑,学生就会形成思想、行为两张皮,大大降低该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抛出社会现实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回避和逃避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真正做到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四)回归生活实践,有效设置作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当前的生活而同时又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大胆尝试和体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为将来成为社会公民积累实践经验。例如:我曾经组织过以下活动让学生感受参与社会事务的体验。组织学生代表旁听当地的人民代表选举;积极发动学生参加社区的义工队伍;开展本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调查等活动,从多方面渗透学生的公民意识。并在课后作业中,通过设置有效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小主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比如:在九年级的《依法行使政治权利》这一目,我向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所在地区在公共道路的摆摊乱象。2.实地走访当地的工商部门以及采访乱摆摊的小商贩,了解乱象背后屡禁不止的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全体小组的意见,以班为单位,向当地的工商部门写出一份可行性建议书。4.做好建议回访,持续关注所调查现象的变化。以这种方式完成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既新鲜又有挑战性。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作业成果展示环节的表现令我十分震撼。多数小组作业成果中有访谈录音、有图片、有自己的观点陈述,有“大师”的点评,大大超出了我对他们能力的预期。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仿佛历历在目。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分工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收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总的来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载体,创新和完善思想品德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真正以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觉自愿行为的一种有效尝试。龙源期刊网(注:本文是2016年度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编号ZC201659)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文).政治学[M].北京:商务图书馆,1965.[2]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3版.2015年6月第8次印刷.[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J].2004,11.[5]何立亮.新课改理念下课堂设问的若干艺术之我见[J].成功(教育版).2013.22.[6]徐卫良.基于思想政治课程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J].南京师范大学.2015.
本文标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9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