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目录绪论第一节当代中国家庭第二节家庭体育概述第三节我国家庭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八章保健体育第一节保健体育概述第二节体育健身第三节体育养生第四节体育医疗康复第九章健美体育第一节健美体育概述第二节健美运动第三节形体锻炼第四节运动减肥第十章休闲体育第一节休闲体育概述第二节娱乐体育第三节社交体育第四节自然体育第十一章健康评价与体质测定第十二章运动处方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第一节社会体育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社会体育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与社会体育相近的概念第四节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五节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的任务第二章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第一节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第二节我国社会体育的法律规定第三节我国社会体育的主要法规制度第三章社会体育的基本要素第一节社会体育基本要素概述第二节社会体育活动第三节社会体育参与者第四节社会体育的组织第五节社会体育的设施第六节社会体育的服务方式与应用技术第四章社会体育产业第一节产业、体育产业与社会体育产业第二节社会体育市场第五章单位体育第六章城市社区体育第一节城市社区体育概述第二节城市社区体育形成的社会背景第三节社区体育管理第四节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第七章家庭体育第一节第二节单位体育的基本结构与内容第三节单位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第四节第五节当前我国单位体育的特点与改革绪论一、“社会体育学”产生的必要性(一)国外大众体育热潮的形成;(二)我国社会体育的迅猛发展;(三)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四)培养体育人才赋予的任务。1.人口构成的老龄化;2.劳动构成的脑力劳动化;3.膳食结构的高营养化;4.消费结构的社会服务化;5.疾病构成的文明病化。(一)国外大众体育热潮的形成:1.体育人口的迅速增长;2.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3.体育场馆建设取得较快发展;4.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妇女体育的发展。(二)我国社会体育的迅猛发展1.我国体育科学体系的“跛足现象”,缺失了对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各学科的研究。因此造成了:A、人们对社会体育学中的许多分支学科如:康复体育、残疾人体育、妇女体育、老年人体育等方面的知识缺乏;B、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忽视了参加体育运动对多数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改善的研究;C、运动心理学忽视了参加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益处的研究。(三)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2.体育理论课程的解体二战以后,体育科学出现了单科突进的发展态势,首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从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接下来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理论分开,剩下体育理论成为体育科学的纲领性学科。3.国际体育科学的研究动向A、国际大众体育的学术交流频繁;B、欧洲共同体议会举行有关大众体育的讲座;C、世界大众体育大会举行多届。培养体育人才赋予的任务1、社会体育的学科内容是一般体育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培养群众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体育人才的培养分类:A、体育教育型——体育教师;B、竞技运动型——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C、体育科研型——体育科研人员;D、社会体育型——社会体育指导员;E、体育管理型——政府体育官员,厂矿、企业的专职(兼)体育干部,营业性体育娱乐场所的管理人员等;E、维护安全型——警察、保安人员;F、信息传播型——记者、编辑等。(一)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体育、终生体育、身体锻炼(二)社会体育学的学科性质:社会体育属于社会人文学科类的应用学科二、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对社会体育的研究基本属于管理学、社会学的范畴。对终生体育的研究基本属于教育学、卫生学和健康促进理论方面的研究。对身体锻炼的研究,要利用生命科学、心理学、美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一、社会体育概念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添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是人们为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而自主参与的体育活动。第一节社会体育的概念与特点回目录与竞技体育的区别:A、竞技体育有严格的规则;B、竞技体育的目的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C、竞技体育的内容、形式比较稳定。与学校体育、军事体育的区别:学校体育与军事体育包含许多法律强制实行的成份。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军队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中华人民国体育法》: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在1918年我国开始使用“社会体育”一词。并且提出:社会体育者,指学校、军队以外一般社会之运动而言,期以锻炼身心,养成坚实之国民也。“群众体育”一词,我国至迟也在1929年开始使用。根据参与者身份: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居民体育等根据参与者年龄:婴幼儿体育、少年儿童体育、青壮年体育、老年人体育等根据参与者性别、健康状况:妇女体育、残障人体育根据社会体育的功能:健身体育、健美体育、康复体育、医疗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冒险体育、旅游体育、防卫体育等二、社会体育的分类根据分布地域:城市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乡镇体育、单位体育、家庭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根据社会体育产生的渊源: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体育、古代体育、现代体育1、健身性与娱乐性;2、全民性与普遍性;3、余暇性与主动性;4、多样性与灵活性;5、公益性与社会性;6、时代性与永恒性;7、民族性与世界性。三、社会体育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体育的地位与作用一、社会体育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社会体育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二)社会体育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三)社会体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基础;(四)社会体育是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五)社会体育是调节情绪的重要方法。回目录形态、结构、姿态躯体素质(表现)器官系统功能、效能活动能力、运动能力感觉、知觉思维、智力心理素质(表现)情绪、情感性格、意志二、健康素质社会参与社会素质(表现)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应变力综合素质(表现)适应力(躯体、心理、社会)疾病抵抗力(一)社会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二)社会体育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三)社会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一种表现。三、社会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与社会体育相近的概念群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指中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由政府倡导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计划的名称,其全称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群众体育相比,无特定内涵。只是由于全民健身更形象化、动作化,更好地表达了广泛性和参与性,人们感到更加亲切,功效更加明显,所以更容易成为群众运动的口号。回目录余暇体育亦称闲暇体育,休闲体育:是人们怀着自由自在的心情,在余暇时间里所参加的一种不带有特定目的的,不拘一定形式的身体娱乐活动。体育锻炼(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娱乐体育(身体娱乐):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善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操,以健康、高尚、文明、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时间,所采用的体育手段大都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生活体育:20世纪末期,人们提出体育进入生活方式,体育普遍化,体育生活化,体育生活方式等概念。终生体育/生涯体育:指一个人终生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它体育活动的过程。第四节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新中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历程(一)开创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10月)(二)探索阶段(1952年11月——1957年5月)(三)起伏阶段(1957年6月——1966年5月)(四)停滞阶段(1966年6月——1976年9月)(五)恢复阶段(1976年10月——1984年9月)(六)改革与发展阶段(1984年10月——1995年2月)(七)系统建设阶段(1995年3月——)回目录1995年3月5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作为重点”。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中明确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一)初步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体育组织领导体制(二)社会体育管理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轨道(三)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正在形成(四)社会体育队伍不断壮大(五)群众体育健身场地逐步增多全国各类体育场地总数850080个,我省各类体育场地77596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12%。二、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六)社会体育经费大幅度增加全国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914.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66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9%,单位自筹为1032.6亿元,占投入总额的53.9%。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48.15元。广东省投入金额276.59亿元,其中财政拨款105.0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8%,单位自筹161.2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8.3%。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347.7元。(七)群众体育活动形成热潮1、生活化趋势;2、社会化趋势;3、科学化趋势;4、法制化趋势;5、产业化趋势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社会化是指将原来由国家、单位承担的事物推向社会,准许、提倡或要求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学中的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第五节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的任务(一)国家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方针。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二)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的方针(三)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四)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的方针(五)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方针(六)特别保障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的方针(七)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方针一、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回目录根本目的: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本途径:人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包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二、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目的发展社会体育的本质:就是让更多的人更加舒适和谐、更加科学健康地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更多的人参与包括三层含义:1、使正在参与的人坚持参与下去;2、使中断参与的人重新参与进来;3、使尚未参与的人尽快参与进来。1、广泛开展各种各样、健康文明的社会体育活动。2、建设和改善社会体育活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3、引导人们为增强体质与健康投资,促进人们的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4、继承和创新社会体育文化。三、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任务第二章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一、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管辖调控社会体育事务的责权划分、组织结构、职能配置与运行方式、运行机制等的总和。其组织体系包括:政府与社会组织两种类型我国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包括:行政机构、社会组织、体育社团、基层体育组织等系统。这个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责权划分和职能配置。责权的分配决定职能的配置第一节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回目录(一)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二)
本文标题:社会体育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9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