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李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初中学过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也的确是传世之作。千年以来谁人可以和他相比?但仅就文章而言,晋代就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就是李密的《陈情表》。前人评价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将此两文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作者介绍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文学家。祖父李光,东汉末年做过朱提郡的太守。但是李密从小境遇不好,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年时体弱多病,但十分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直到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才出仕于晋,政绩显著。但就因为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所以一直无人推荐,不久后竟去官,最后也只做了一年的太守,被罢官归田。写作背景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当时李密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继承自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推崇孝道,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天下安定,所以李密屡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当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并且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以威逼的方式,篡得魏的天下,内部政局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在这种情况下,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就诏的原因。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就应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篇“以孝感人”的“至文”了。忠孝两全是《陈情表》的中心,这种封建意识本不足取,但由于这篇文章言辞恳切,文笔委婉,记叙详尽,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题解陈情表陈述、禀报隐情、苦衷奏章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听朗读,正字音险衅()怜悯()床蓐()夙()遭闵()凶洗()马陨()首逋()慢茕茕()孑()立拔擢()矜()悯病笃()鲜()为人知期()年优渥()门衰祚()薄日薄()西山xìnmǐnrùsùmǐnxiǎnyǔnbūqióngjiézhuójīndǔxiǎnjīwòzuòbó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期待。感情基调一、齐读课文,整体感知。•1、为何陈情?2、陈什么情?3、如何陈情?1、为何陈情?•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2、陈什么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愿乞终养,不能就职3、如何陈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自述家庭的悲惨境况,融理于情,融情于事,以情动人。文本结构•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第二段:多次征召进退两难•第三段:不矜名节为奉祖母•第四段:恳求垂怜听臣微志二、研习文本•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xǐa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被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之后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夙遭闵凶多病零丁父丧母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2、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相依为命: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清明政治的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1、那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2、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充分流露了李密的艰难处境,“进”难在哪里?“退”又难在哪里?•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恩第二段总说作者两难之情,但作者可能很难仅仅用情来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所以李密在第一招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又使出第二招:晓之以理。接下来第三段,李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原因:晋武帝治国就以“以孝治天下”来标榜。•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以清高自夸。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像太阳接近西山的人,气息微弱,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1、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提出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2、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做官的经历,有何用意?•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是问题的关键。•再以祖母病笃为依据,强调了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说明自己确实难以远离出仕,求得体恤。•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样我对陛下尽忠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象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我的苦衷,不单是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准许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使您知晓。1、本段中哪句话是作者直接表明陈情目的?“愿乞终养”2、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两全之策?“是臣尽节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暗示先尽孝,后一定尽忠,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矝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三、陈情思路1、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2、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3、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4、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忠孝难以两全,怎么解决?找依据“圣朝以孝治天下”说明自己应当得到同情释误会“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宠命优渥,岂敢盘桓”阐明自己追求,消除误会述苦衷“更相为命”“区区不能废远”“孝”——辞职的唯一理由解决忠孝难以两全的办法忠情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揭示矛盾病笃(情)孝治(理)分析矛盾报养短尽节长解决矛盾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思考: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从写作特点来看,他是凭着什么方式去劝说晋武帝的?1.融情于事的方法。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眼前。四、本文的构思艺术有何特点?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为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接着写进退两难的境地,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道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不好。因为第三段重在说理,没有前文感情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达成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五、文章以情感人,重在写情,其语言也因情而生采。把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画下来,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句式,用词,修辞手法)?好在哪(表情达意效果)?1、四字骈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写出诏书催逼的紧迫感。2、对偶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臣无祖母,无以至
本文标题:《陈情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0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