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上篇:古代部分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社会背景、城市发展概况重要的城市建设布局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第一节: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城市发展概况三国与两晋时期社会经济背景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背景佛教传入中国,促成了宗教建筑及建筑群的出现,并成为重要建筑,影响城市北魏统一,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洛阳得到迅速发展南北朝时的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及闽粤一带,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城市建设发展停滞三国三足鼎立时期,城市得到发展西晋建都洛阳,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建都建康(邺),政权偏安与江南,江南得到发展一、社会经济背景及对城市的影响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中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原因: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南迁南、北方农民技术交流,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如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扬州、荆州等;推动南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如长江下、中、上游的建康、江陵和成都;南方的京口(今镇江)、广陵(今扬州)、寿春、襄阳和番禺等。特点2: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沿大运河发展轴线:隋文帝修起西起长安、东至潼关,衔接黄河的广通渠;隋炀帝继开了南迄杭州,西北至洛阳、长安,北至涿郡的“卧人”字型大运河;•四大都市:楚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沿长江发展轴线:天然大水道东西向一条城市发展轴线初具雏形。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特点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兴起的港市:长江以南的交州、广州,广东的潮州,福建的泉州、福州,浙江的温州、明州(宁波);长江以北有:扬州、山东半岛南部的密州,北部的登州(蓬莱)与莱州(掖县),渤海湾北部的平州(河北卢龙),以及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今旅顺附近)。•四大港市——交、广、扬、泉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特点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区划建制的调整导致的;在城市规模上,大小差距加大,向上、向下两极都有了扩展延伸,上级开始出现三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的城市,下级在县城以下小城镇开始出现;在中级等级上,府、州一级即地区中心一级城市数量增多;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建康、长安、洛阳。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特点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这里的“镇”指“建制镇”;主要是军事防务和行政管理。•我国最早的镇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中唐与东汉时期县级城市发展分布变化城市建设的特点•中轴线有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宫城有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的结构形态;儒家思想•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第二节:重要城市建设布局重要的城市建设布局北魏、隋唐洛阳隋唐都城长安曹魏邺城的规划六朝都城建康1.建城背景春秋时齐桓公所筑,汉代置魏郡。战国时西门豹在此大兴水利,东汉末年袁绍在此经营多年,基础好。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实行“唯才是举”、“以法治军”在政治以及军事力量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后为加强后方根据地,巩固统治,建立新都邺城。2.城市规划概况★位置和遗存: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尚存外,大部分城址被毁。★城市历史:邺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春秋时,齐桓公在这里筑城,所谓“以卫诸夏”;战国时,魏文侯在这里建都,任命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灌田,发展农业,结果“河内称治”;汉时这里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袁绍据邺,曹操灭之,挟天子以令诸侯,以邺城为基地,不断营建。★城市规模:横长方形。东西2400m,南北1500m,面积3.6km2。规模仅次于当时帝都洛阳“九六”之城,合乎《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都邑建设体制。一、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形态及布局:城市平面呈矩形。★宫殿建筑群布局:布置严整。正中为宫城部分,东部为宫殿官署区。居住区和经济活动区贵族宅第园林宫殿区政治活动区王室贵族居住区城郭文昌殿钟鼓楼宫廷广场★道路布局:东西干道、南北三干道、三座止车门围合成广场。3.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曹魏邺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城市,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并遵循礼制规划秩序;★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1.位置与形态紧附与曹魏邺城之南,为南北向长方形。其形制由东西向的长方形边位南北向的长方形,布局整齐甚过北城。2.布局★11个城门,实为13门,城门对称布置。★布局:宫殿位于北部中央,城市中轴线明显,宫城南面的宫殿,北面为御花园。宫城城门有三道,开创了宫城正门由多门构成的先河。3.特色及影响★特色: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影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影响到之后的隋唐长安城、元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二、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规划1.北魏都城平城的规划北魏统一北方后,道武帝建都于平城。初建都时,并无城廓,后来把原平城的西郊改为宫城,在宫城南面改筑为坊,与曹魏的邺城布局类似。城市建设上完全采纳中原社会的城市观念,但由于不具备发展大都市的地理条件,最终迁都洛阳。2.北魏都城洛阳的改建、扩建①洛阳城市建设的历程★周代的陪都(成周):管制“顽民”的城市,统治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东汉的都城★北魏孝文帝将北魏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公元495年)★东魏时迁都邺城,改洛阳为洛阳郡三、北魏时都城平城、洛阳的改建、扩建②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城市由内城和外郭构成。内城东西宽约六里,南北长约九里。城北有谷水,东西南三面有阳渠环绕。四面有城门十三座。外郭是东西约二十里,南北约十五里的横向长方形。南临洛水,北达邙山,东至建春门外的七里桥,西至阊阖门外的长分桥。宫城居中偏北,铜驼街为城市主要轴线。坊里、市大部分在外城。道路呈方格形。3.规划特色★魏晋也是城廓分工的规划传统★政治活动的功能分区,其中变革最大的是宫廷区★经济活动的功能分区,变化不大,基本格局大体与东汉相似。1.建康城的建设发展历程★建城背景:最早城址是春秋末年越城,此后楚国金陵邑—东吴石头城与建业城、东晋南朝建康城—隋唐宋元金陵府、江宁府、建康府、建康路—明代应天府城—清代以后南京;★建康(今南京)作为都城始于东吴孙权,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相继建都于此,史称“六朝”古都。四、六朝都城建康(建业)★城市地形复杂,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马鞍山、石头山,南面也有低山丘陵,北面有玄武湖,城市位于山峦之间的平坦地带。★三国时期: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有九座城门,南三门,东、西、北各两门,有一条城市中轴线从宫城开始,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淮水,长约五公里,称为苑路。★东晋初期,对宫城进行局部改建、扩建,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东晋中期,新建军政中心东府城、西州城;最终形成宫城、东府城、西州城三城鼎立之势。2.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宫城居城中偏北,孙吴时主要宫殿有太初宫,太初宫的正殿称为“神龙殿”;东吴后主孙皓在太初宫东建昭明宫,正殿为“赤乌殿”;宫苑建筑:苑城(位于太初宫的北面和东面)是皇家园林和皇宫卫队的营地、南宫(太子宫)和西苑(太子用的花园);宣阳门至朱雀门5里“苑路”是全城中轴线,轴线两边分布有大小官署和驻军的营房;有一系列城堡拱卫都城。石头城是东吴水军的总部所在,也是长江沿线最大的码头之一;西南有冶城;东南有丹阳郡城。东晋南朝建康城布局与建业城相似,在东吴苑城和昭明宫基础上建了建康宫,正殿都位于中轴线上,梁朝改为三重宫墙,并改筑砖城,12开间的“太极殿”,宫城南面正门为大司马门(章门)。城南秦淮河一带是商肆;3.建康城的规划特征★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本文标题:第四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1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