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2019高考专题:怎样读懂“诗家语”
返回古诗文阅读返回返回栏目导引考情梳理·一目了然栏目一考题研究·一步到位栏目二专题学案·一一突破栏目三知识清单·一览无余栏目四返回考情梳理【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返回考题研究年份201720162015卷别及内容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卷Ⅱ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返回专题学案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自由。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歌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一、诗歌知识概览(一)古代诗歌的分类返回(二)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返回(一)“诗家语”的变形“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二、“诗家语”破解1.改变词性2.改变词序3.省略压缩词语“诗家语”的变形返回(一)“诗家语”的变形“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1.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返回改变词序主、宾换位宾语前置主语后置定语的位置定语挪前定语挪后返回2.改变词序(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返回(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返回3.省略压缩词语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答话蕴含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2)意象组合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返回(二)“诗家语”解读步骤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返回读诗的一般方法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二、把握意象的内涵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返回方法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主要有: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揭示作品的线索;5.表明诗歌的题材;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返回方法二把握意象的内涵意象,就是诗歌中注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返回例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卖花声·雨花台①□朱彝尊②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词中的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返回解析:解此题,首先要找出意象,再根据意象的特点,概括其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要找准意象,必须吃透题干要求。诗歌中的意象可能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根据题干中“哪些”的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另外,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答法。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是意境,是由意象的内涵特点来决定的。概括出意象或意象组合的内涵及特点,其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就明确了。答案: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歌板、酒旗、鱼竿、燕子等(不能少于4个),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返回方法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古代诗歌,要借助非常简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成为读诗的难点。1.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感到简洁明快,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以说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的艺术效果。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返回例2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解析:诗句①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②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去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动词谓语“争夺”,势必贻笑大方。答案: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天色)近黄昏”。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争(送)缠头”。返回2.颠倒语序古代诗词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对正常语序进行变换,使其颠倒错位,增强表达效果。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诗词中颠倒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1)主语后置(2)宾语前置(3)主宾换位(4)定(状)中倒装返回3.词性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字词词性的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所以,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4.互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
本文标题:2019高考专题:怎样读懂“诗家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3032 .html